嵩岳寺塔位于登封县城西北太室山南麓的嵩岳寺内,是一座单层密檐式砖塔,12边形。它是我国现存大型古塔实物中年代最早的一座,具有极高的建筑和艺术价值。嵩岳寺塔是否与寺庙同时建造于北魏年间?
嵩岳寺塔在登封县城西北6公里太室山南麓嵩岳寺内。嵩岳寺原名闲居寺,是中岳嵩山一座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的寺院。一般认为,嵩岳寺始建于北魏永平二年(509),原来是宣武帝的离宫,后改为佛教寺院,到正光元年(520),改名“闲居寺”。隋仁寿二年(602)改名嵩岳寺。唐武则天和高宗游嵩山时,曾把嵩岳寺作为行宫,嵩岳寺楼阁相连,亭殿交辉,盛极一时。
嵩岳寺塔由基台、塔身、密檐和塔刹几部分构成,高约40米,共15层,底层直径10.6米,内径5米,壁厚2.5米,如此多层之高塔在全国范围内罕有。全塔除塔刹和基石外,均以砖砌筑,砖呈灰黄色,以黏土砌缝。汉魏时塔多为木构楼阁式,后来才渐渐被砖石材料代替,嵩岳寺塔则是这一转化的最早实例,因而极为可贵。
嵩岳寺塔
关于嵩岳寺塔的建造年代,一般认为是和寺院差不多时间建造的,即使时间有先有后,也不会相差很多,所以最早认为是北魏建造的,但近年来有人提出了不同意见,引起了人们的争论,成为一个历史之谜。
准确断定嵩岳寺塔的建造年代是在上世纪20年代。英国人叶慈在一篇论文中谈到嵩岳寺塔建于523年,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砖塔。此后日本学者伊东在《支那建筑装饰》一文中认为嵩岳寺塔细部手法显示为六朝北方类型的作品,嵩岳寺孝明帝正光四年(523)改为佛寺,现有砖塔是否为当时所立,已难以下定论,但将它作为中国最古老的砖塔,可以接受。著名建筑史专家刘敦桢先生在《河南省北部古建筑调查记》一文中指出,塔建在北魏的正光元年(520),依据是唐李邕的《嵩岳寺碑》的话:“嵩岳寺者,后魏孝明帝之离宫也。正光元年榜闲居寺,广大佛刹,殚极国财……十五层塔者,后魏之所立也。发地四铺而耸,陵空八相而圆,方丈十二,户窗数百。”此后刘先生主编的《中国建筑史》认为塔建于正光四年(523)。尽管时间略有前后,但不管怎么说刘先生认为塔是在北魏时候兴建的。这个看法得到了学术界大多数人的认可,在很多以后出版的建筑史、美术史等方面的论著都认为建于北魏正光年间。几乎可以说这是一种定论了。
1996年,曹汛先生对刘敦桢的观点进行了重新审视,认为沿袭几十年的建于北魏说“成了建筑史上天字第一号的错案大案”。他认为李邕的《嵩岳寺碑》撰于唐景龙四年(710)之后,开元二十七年(739)之前,当时塔进行了重修,主持工程的僧人派道奂向李邕求撰碑文,所以李邕是根据道奂的口述撰写了碑文,自己是没有亲见重修工程。李邕碑文先说北魏正光时嵩岳寺塔的初建及当时显赫的地位,之后说:“及后周不祥,正法无绪;宣皇悔祸,道叶中兴。”通读这段记载,发现后魏立的闲居寺古塔在周武帝灭法时毁掉了,所以李邕说的“重宝妙妆,就成伟丽”应该是重建宝塔,即现在的15层塔是在后魏的古塔旧基上重建起来的,而不是重修。李邕碑文中当时嵩岳寺共有三座大塔,15层之外,还有“其南古塔”,和追为大通禅师所造的“十三级浮图”。古塔是隋仁寿十年(602)所置,至李邕撰碑时仅存130多年的历史,如果15层塔真的是后魏原造的,碑中就不该称仁寿塔为古塔了。
曹汛在1989年还到嵩岳寺地宫进行过考察,发现地宫北墙东角有“唐开元二十有一年……重安(灵牙舍利)”等题记,这和《嵩岳寺碑》的撰年及碑文记载正合符契。这座地宫是开元二十一年(733)建成的,同时重安葬六代禅祖献示的法牙等物,嵩岳寺现存15层塔为唐代重建,而不是重修,就可以确认无疑了。(www.xing528.com)
唐代15层密檐楼阁式砖塔还有西安的荐福寺塔和嵩山的法王寺塔,两塔都建在盛唐时期。嵩岳寺塔和上述两塔有一个共同的造型特点,是她们的外轮廓都呈抛物线形,秀丽舒畅的卷杀,略如炮弹形,极为秀美。体形轮廓如此相似,也从一个特定的角度表明她们是约略同时的作品。他认为法王寺塔应该是仿自都城长安荐福寺塔,嵩岳寺塔离法王寺塔甚近,仅一里之遥,法王寺塔建成之一,嵩岳寺再建一座15层密檐楼阁式砖塔,但又不愿跟在后面再建一座同样形式的,而是建造了一座与前两座大不相同可又不是完全不同的12面形的塔。
曹汛提出的塔建于唐开元二十一年的观点受到了一些学者的质疑。萧默先生经细致的文字考证指出曹汛认为北周武帝拆毁原塔是不成立的。北魏建嵩岳寺塔时亭亭孤立一座,以后在它南面又造了一座隋塔,所以李邕说“岩岩对出,形影双美”。说正光造塔在前,隋唐就不能称“古”,这不能令人信服。古与今对应,210多年北魏的塔与130多年隋代的塔都在李邕的时代之前上百年,都不是今,都可以称为“古”。
萧默认为北魏只能建造3、5、7层最高9层的楼阁式塔,并不能得出当时不可能造出有13层檐的密檐塔的结论。因为楼阁式与密檐式在造型上的最大区别是,前者两檐之间有一段塔身,高度约相当于一层楼;后者两檐之间没有塔身或塔身极低,层层密檐相接。密檐塔的塔檐层数一般会多于或大大多于同样甚至更大规模的楼阁塔的楼层层数。
朱永春等认为地宫是唐代所建,还要有可靠有力的论据。北魏所立的塔,固然不可能建在唐代的地宫上,北魏塔的旧基,也同样不可能建在唐代地宫之上,所以曹汛的说法自相牴牾。魏晋南北朝不仅有9层以上的佛塔,还有相当数量可观的与魏收《魏书》所言颇不合的4层塔,不能以此来否定密檐式嵩岳寺塔的存在。
还有人认为此塔的确建于北魏。他们认为在塔下埋舍利、贡献的地宫南北朝已经存在。正史之中是有文献记载的。嵩山东魏的金石记录中谈到北魏在嵩山已经建有砖塔,且层数极多,必为密檐塔无疑。此塔倒后,北魏还以其余砖建两座7层砖塔。另有学者找到了形制上的标尺,认为此塔就是北魏之物。
关于嵩岳寺塔的建造年代,现在看来主要有北魏正光说和唐代开元说两种。两种不同的意见都有令人首肯的地方,但也有不够让人信服之处。彻底解决这一问题看来还有待于建筑史学家的努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