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千年不倒的中国建筑之谜

千年不倒的中国建筑之谜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应县木塔是建筑结构与使用功能设计合理以及造型艺术的典范之作,是中国古代建筑史的一大奇迹。但能否将这一“身高”作为应县木塔标准身高,尚需各方专家确认。但即使这一数据被认定使用,也并不影响应县木塔“世界最高木塔”的称谓。再加上近千年的风雨侵蚀和多次地震、战火的洗礼,木塔塔体已部分扭曲变形,木塔高度发生一些变化也在情理之中。

千年不倒的中国建筑之谜

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应县木塔,在创造了一个木结构建筑近千年不倒的神话的同时,还是一个昭示前人建筑艺术极致的精品。它是我国现存最古、最高的木结构佛塔,也是我国古建筑中功能、技术和艺术取得完美统一的优秀范例之一。应县木塔是辽代统治者宣扬佛法的场所,又是古代作战的瞭望台。木塔为什么近千年而不倒?又为什么不被雷击中?

应县木塔建成于辽代清宁二年(1056),距今已有950年之久,是世界现存最高、最古老的纯木结构佛塔。这座楼阁式木塔一般认为高67.31米,约相当于现在20层楼房的高度,底层直径30.27米。整个建筑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塔基分作上下两层,下层为方形,上层为八角形。塔平面亦为八角形,高9层,5个明层,4个暗层,外观为五层六檐。塔刹由基座、仰莲、相轮、圆光、仰月、宝盖、宝珠组成,制作精巧,与塔身十分协调。木塔最令人称奇的是其设计的精巧,全塔上下除了砖石塔基和铁制塔刹外,整体架构所用全为木材,没有一根铁钉,数以万计的构件全靠卯榫互相咬合固定在一起

木塔为什么会屹立近千年而不倒?

一些专家认为这主要与木塔的结构有关。木塔建在4米高的两层石砌台基上,采用的是两个内外相套的八角形框架,而平面分为内槽和外槽两部分,内槽供奉佛像,外槽构成平座供人员活动,内外槽之间亦靠各种木料纵横连接,这就构成了一个刚性很强的双层套筒式结构,成为木塔坚固之本。柱头间有栏额和普柏枋,柱脚间有地伏等水平构件,内外槽之间有梁枋相连接,使双层套筒紧密结合。暗层中用大量斜撑,结构上起圈梁作用,加强木塔结构的整体性。塔建成300多年至元顺帝时,曾经历大地震7日,仍巍然不动。

其次,塔内上下层的连接采用了叉柱造的方法。叉柱造就是将上层柱的底部十字开口,插在下层柱上的斗栱之间,而且上层柱向内退进半个柱径,形成一层比一层小的优美轮廓,从而造成逐层内收的效果,进一步增加了木塔的稳定性。

再次,木结构建筑应用的斗栱和卯榫的咬合不是刚性连接,当遇到大风和地震等外力作用时,构件之间产生一定的位移和摩擦,可以吸收和损耗部分能量,起到调整变形的作用,构成了木塔建筑的柔韧性。木塔共用了54种不同形制的斗栱,其种类之多可谓中国古建筑的斗栱结构集大成者,堪称世界建筑史上的杰作。

因此,这种“刚柔相济”的结构共同造就了应县木塔卓越的稳固性,也正是木塔的这些建筑特色成就了木塔如今最古老、最高的木结构佛塔建筑的地位。

另有一些学者认为木塔的结构非常科学合理,卯榫咬合,刚柔相济,而刚柔结合的特点有着巨大的耗能作用。这种耗能减震作用的设计,简直超过现代建筑学科技水平。他们指出,应县木塔的基础非常坚实,这是其长寿的另一个重要原因。1993年,国家有关部门曾对木塔塔院及周围地质状况进行详尽勘察,发现木塔基土主要由黏土及砂类组成,工程地质条件非常好,其承载力远大于木塔赋予的荷载。所以,直到现在,人们仍然不必担心木塔会有因“底虚”而倾倒的可能。此外,由于木塔地处山西省北部,这里常年气候干燥,多风少雨,利于木材干燥。同时,在夏天,塔上居住着成千上万只麻燕,这些麻燕以木塔上蛀虫为食,千百年来起着“护塔卫士”的作用。

应县木塔

还有一些专家认为应县木塔至今仍巍峨耸立,没有倒塌的原因,应该归功于应县木塔本身精巧的结构体系、古代工匠建筑材料的精心选择和当地易于木材保存的独特气候。木塔采用了分层叠合的明暗层结构,用小规格的木料组成宏大的塔身,空间结构体系近似于当今世界上的一些高层建筑。另外,古代匠师在经济利用木料和选料方面所达到的水平,也令现代人为之惊叹。这座结构复杂、构件繁多、用料超过5000立方米的木塔,所有构件的用料尺寸只有6种规格,用现代力学的观点看,每种规格的尺寸,均能符合受力特性,是近乎优化选择的尺寸。应县木塔是建筑结构与使用功能设计合理以及造型艺术的典范之作,是中国古代建筑史的一大奇迹。当然由于上部是弹性的木结构建筑,而下面的砖则是刚性材料,因此700多吨的重量全部通过一二层传到下面,所以下层木材不堪重负,很多如柱头、房梁等关键部位都发生扭曲和断裂。

在塔南边的楹联写道:“拔地擎天,四面云山拱一柱;乘风步月,万家烟火接云霄。”应县木塔是否遭过雷击呢?20世纪50年代,在距塔100米的地方曾发生过两次特大雷击,然对木塔却毫无影响。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在应县木塔塔顶有一铁刹,全为铁杵制成,由迎莲覆钵、相轮火焰、仰目宝瓶及宝珠组成,中间有铁轴一根,插入梁架之内,这其实就是一根有效的避雷针。而且在塔的四周有8条铁链,所起的作用正是引雷的引下线。古代建筑中,有的古塔就是采用这种方法来防雷的。正是有了这些避雷设施,应县木塔才免遭劫难。塔顶虽有10米多高的铁制塔刹,但并没有金属由此连接至地面,并不能成为避雷设施。他们提出木塔避雷的秘诀正是由于其全木结构的绝缘性能。应县木塔整体架构全部用木材建成,保护木结构建筑最重要的就是防火,而火种的一个重要自然来源就是雷电。令人称奇的是,木塔在建成后鲜遭雷击。(www.xing528.com)

一般认为木塔的高度是67.31米,这是20世纪30年代经手工测量出来的。当时,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组织人先逐层测量,再将各层高度相加,最后得出了木塔总高度。但最近有关部门用卫星测量,发现木塔“身高”仅为65.86米,比此前一直沿用的说法“矮”了1.45米。文物专家介绍,此次测量利用了先进的卫星地面系统,误差以毫米计。但能否将这一“身高”作为应县木塔标准身高,尚需各方专家确认。但即使这一数据被认定使用,也并不影响应县木塔“世界最高木塔”的称谓。有专家提出,由于建设木塔时建有砖石塔基,木塔顶部还有铁制的塔刹,木塔高度究竟从哪里算起,至今古建筑专家们仍然意见不一。再加上近千年的风雨侵蚀和多次地震、战火的洗礼,木塔塔体已部分扭曲变形,木塔高度发生一些变化也在情理之中。

作为一个佛教寺院中的木塔,必然会体现出许多佛教的功能,那么在木塔的身上会有哪些佛教的功能?

木塔研究专家李世温教授认为应县木塔的结构,紧紧扣着“向佛、礼佛”这一主题,让登临者涤除杂念,层层登高,达到精神的升华。木塔的每一层,都通过结构安排,表现佛教净化、劝善、提升等精神功能。木塔的每一个明层的结构,分为三个部分,由里及外依次是内槽、外槽和走廊。内层是静态的中心区,是佛和菩萨的塑像;外槽是礼佛人、信徒的活动区;再走出去是塔身周围的走廊,这是游人的活动区。三个层次体现了“以佛为中心”的主题,人的活动围绕佛而展开。

塔的第一层有11米高,释迦牟尼全身像端坐于莲花台,墙壁绘有如来、金刚等画像;2层正中方坛上,有一佛四菩萨——释迦牟尼佛和东西胁侍菩萨、普贤菩萨、文殊菩萨;3层八角座坛上塑四方佛;4层方型坛座上端坐释迦牟尼佛,还有阿难、文殊菩萨、普贤菩萨;5层释迦牟尼佛端作中央,八菩萨分坐八方。佛塔每一层都以不同形式在诠释佛法的不同境界。

木塔楼梯的布置按照顺时针方向来转,实际上体现了佛教轮回的观念。转一圈上升一层,每一层代表不同的境界。旋转过程中以佛为中心,由低到高,逐次抛弃心中邪念、杂念,做到心无杂尘、一心向佛。礼佛者领会了佛教的教义后,再从内层逐次走到外边的走廊,登高远眺,心胸开阔,回归自然,怡然自得。这种结构安排在其他佛塔建筑中还没有见过。

李教授的研究得到了佛塔内发现的舍利等佛教物品的印证。1966年,一游客登塔游览,在3层佛坛座下拣起花式银盒一个,内装七珍与佛牙舍利,共35件。1974年,木塔实施抢险加固工程,工作人员发现四层主像释迦牟尼佛像胸背部开洞,内有物深藏。经提取,得到卷轴两件,一为刻经,一为绘画《神农采药图》。后经清理,又发现一批卷轴文物和刻经。1974年,二层主佛内有银盒、水晶石、水晶葫芦、水晶珠、沉香木等共计36件,后又取出佛经30卷,残卷两包。1977年,在一层清理出佛经30卷,残卷12包,手抄本4包。

不过有人认为木塔最初建立时并不是在佛教寺院,而是一座道教建筑。应县文联副主席马永胜认为木塔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491)八月,原为道教建筑崇虚寺,后改建为佛教释迦塔。按这种说法,比通常说的建于辽清宁二年提前了565年。

北魏道士寇谦之议建崇虚寺,在《魏书》等书中都有记载。崇虚寺是五层木结构建筑,原建于京都平城。据《山西通志》记载,太和十五年(491)八月,崇虚寺移于桑干河之南、玄岳山之南。玄岳山就是应县的龙首山。经考察发现,崇虚寺的方位正好是现今应县木塔的方位,在其周围未发现崇虚寺遗址,也未发现关于崇虚寺毁灭的历史资料。

应县木塔和北魏南桑干河南崇虚寺同为五层木结构建筑。而且木塔本身还留下部分道教标志。其一,木塔本身就是一个八卦图形;其二,塔基也为八卦形;其三,塔基南面嵌砌有石雕的八卦图;其四,塔基南月台上摆着一块中间有白线的黑石,为太极;其五,木塔第二层的藻井为八卦图案。木塔这些八卦图形,是道教的主要象征。因此应县木塔很难同道教脱离关系。从现有资料看,应县木塔可能是北魏太和十五年(491)从大同移建于应县的崇虚寺。

按照这一观点,木塔是道教建筑,而说它身上负载着佛教功能就无从谈起了。是耶?非耶?读者当然是无法揭开这个谜案的,看来还是有待于专家们的努力了。不过,如果说它是个道教建筑,那么1974年在木塔内发现的“佛牙舍利”及佛教“七珍”等珍贵文物又作何解释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