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建筑之谜:泉州开元寺双塔解谜

中国建筑之谜:泉州开元寺双塔解谜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的古刹开元寺内,有两座石塔,宛若一对孪生的姊妹,亭亭玉立,高耸巍峨,矗立在大雄宝殿前东西两侧的绿树丛中,这就是名闻中华的“泉州双塔”。开元寺双塔相邻对峙,距隔约200米,两塔均为楼阁式,塔身呈八角形状,六檐五层。泉州开元寺双塔之一石头不能翘,然双塔的5层塔檐都要高翘如飞,与宫殿屋顶全然相同,显示一种流动轻快的感觉。

中国建筑之谜:泉州开元寺双塔解谜

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的古刹开元寺内,有两座石塔,宛若一对孪生的姊妹,亭亭玉立,高耸巍峨,矗立在大雄宝殿前东西两侧的绿树丛中,这就是名闻中华的“泉州双塔”。它那雄伟壮丽的英姿,华美玲珑的外观,令人难忘。

开元寺位于泉州市西街,创建于唐朝垂拱二年(686)。相传这里原是一片桑园,园主黄守恭因“桑开白莲,舍地为寺”。初名莲花寺,开寺祖师为匡护法师。后又改称兴教寺、龙兴寺,开元二十六年(738)改称开元寺,一直沿袭至今。

泉州双塔原来分别建于唐朝和五代,最初都是木质结构,后来到南宋时在原地上改建成为现在的仿木石塔。东塔镇国塔,为唐咸通六年(865)文称法师所造,初为木塔,后毁于火灾,南宋宝庆三年(1227)由守淳法师改建为砖塔,共7层。后又重建,改为八角5层楼阁仿木结构的石塔,一直保存至今。塔高48.24米,塔基须弥座上有浮雕释迦牟尼本生故事30多幅,塔身每一门龛有浮雕的佛像,龛旁及门旁两壁雕有罗汉护法、中印僧人等佛教人物,共有浮雕80尊,神态各异,是宋代雕塑艺术的佳品。

西塔即仁寿塔,始建于五代梁贞明二年(916),初名无量寿塔,木塔,高7层,后毁于火。宋宝庆年间由守淳法师改建为砖塔。宋绍定元年(1228)至嘉熙元年(1237),寺僧自证法师改建为石塔。此塔外观与东塔相同,高44.06米,八角五级,基座上雕刻有禽兽和花卉的图案。

为什么说石塔是仿木结构?

开元寺双塔相邻对峙,距隔约200米,两塔均为楼阁式,塔身呈八角形状,六檐五层。整座石塔的梁柱枋檩都是用花岗岩石块、石条垒砌。每层的塔檐之下,层层斗栱,纵横交错,重重叠叠,错落有致。从塔基到塔顶形体协调、层次分别、对称庄重,衬托出石塔的宏伟壮观的气魄和穿云射斗的态势。在塔壁的平面上都刻有尊尊佛像,使古塔蒙上一层奇妙的宗教色彩。

我国的古塔有楼阁式的,也有石塔,但将石塔按木结构的形制来建造,泉州石塔是第一次。泉州的这两座仿木楼阁式石塔,完全仿照木构制式,突出斗栱梁枋各种木构件的特点和作用,使用榫卯组合连结,从外墙、屋盖到立柱、栌斗、楣枋、阑额、飞檐、雀替等所有构件,都与真木构件一般无二,真正做到形如木、实为石,达到完美和谐的境界。

泉州开元寺双塔之一

石头不能翘,然双塔的5层塔檐都要高翘如飞,与宫殿屋顶全然相同,显示一种流动轻快的感觉。双塔各层层檐向外挑出两米左右,呈25度凹弧形斜坡,檐端微张,檐角高翘,形成腾飞姿势,使塔身有凌空欲飞的态势,显得分外轻盈。(www.xing528.com)

双塔是中华民族智慧的象征。石塔合理的隔层和逐层收分,比例适当,门龛错位排列,分段接柱,基础稳固,将塔身组成一个结构严谨、整体规则的几何形建筑体,建造了中国第一对真仿木花岗岩石塔,将中国石建筑技术推进到相当高的水平。

双塔的建筑材料全部是花岗岩,要将这么重的石头提升至几十米高,在当时没有起重设备的情况下,石塔材料是怎样提上去的呢?

双塔建造前后历时22年,两座塔重约19510吨,这在中国古塔建筑史上是相当罕见的。民俗专家黄炳元指出当时建造东西塔,为了把石头垒上去,人们从现在的涂门街堆起土坡,一直延伸到开元寺,最终建起了分别高达40多米高的东西双塔。工匠们用堆土法进行安装施工,塔建多高,土就堆多高,建到塔顶时,土堆成小山,土坡长达几里地。然后再把土挖掘一空,石塔就拔地而起了。

双塔的石雕极为精湛。在西塔的第四层东北壁有一尊孙行者的浮雕,它身穿直裰,头戴金箍,手握鬼头刀,足登罗汉鞋,脖子上挂一串念珠,腰悬佛《孔雀王咒经》一卷,右上方还刻有“猴行者”三字,因此当地人习惯称其为孙悟空。但问题是,西塔建于南宋的1237年,而《西游记》成书于明朝,难道说孙悟空在福建比吴承恩笔下早出现了300年?这样说来,孙悟空的老家在福建?

上个世纪的20年代,德国人艾克和瑞士人戴密微这两个外国学者来泉州考古,用了3年时间,潜心观察东西塔,将双塔的所有石刻浮雕全部拍成照片,其中有一幅是拍自西塔的“猴行者”浮雕。有位日本学者叫中野美代子,她是日本北海道大学中文系教授,因为正在研究《西游记》人物形成史,1983年,7月26日风尘仆仆到了泉州,不顾旅途疲劳,径自登上西塔第四层,在“猴行者”浮雕石刻前,细细端详,轻轻抚摸。她对这幅石刻浮雕,产生了巨大的兴趣。

不久,中野美代子,提出孙悟空的故乡在福建的观点。她认为《西游记》取材于唐玄奘西天取经故事,到了唐末,书中各种故事还是独立发展的,至宋代才混合起来,产生了完全虚构的猴子形象。在古印度教中,信奉的诸神中有一只浑身长满白毛的神猴,它乐善好施,十分有法力,能从印度一跃而至椤伽(斯里兰卡),与孙悟空十分相似。而她在泉州宋元时期寺庙的建筑构件上,发现了一块就雕刻长尾巴的猴子哈奴曼。因此她推测泉州西塔的猴行者浮雕,很可能取材于印度的这部著作。它的出现,对300多年后的明代作家吴承恩,在创作《西游记》时对孙悟空形象的塑造,产生过影响。

一些专家认为中野教授的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早在1923年,胡适就在《西游记考证》中提出孙悟空不是国货,是从神猴哈奴曼演变而来的观点。当东塔造到第四层时,主持造塔的和尚死了,恰好印度僧天锡云游至泉州,于是他继续主持完成第五层以下的工程。在双塔保存的160尊佛教人物中,外国人物占了大多数,有上百尊,深目钩鼻的洋和尚有很多。

也有一些专家认为中野的观点并没有确实的证据,孙悟空的老家是否在福建并没有定论。目前我们能够见到最早的猴行者的故事是《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的话本,这是南宋临安“中瓦子张家印”的,这样说来孙悟空的老家有可能在浙江。而且,与北宋并立的西夏国的安西榆林窟的3个石窟中,有《唐僧取经图》的壁画,其中就有猴行者的形象,至今保存完好。因此孙悟空的老家在哪里看来还很难推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