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山是我国一座文化宝库,山上规模宏伟、工程浩大的道教宫观,称得上是世界古代建筑史上的奇迹。武当山古建筑中的宫阙庙宇集中体现了中国元、明、清三代世俗和宗教的建筑学和艺术成就。古建筑群坐落在沟壑纵横、风景如画的武当山麓,在明代逐渐形成规模,代表了近千年的中国艺术和建筑的最高水平。
武当山上现存的大量古建筑多为明代所建。有人说武当山的建筑都是明代政府建造的,确有其事吗?
据史载,明成祖朱棣崇奉道教,在建造北京宫殿、太庙、社稷坛、天坛等基本完工后,于永乐十年(1412)命人率30万众进驻武当山,大兴土木,以12年之功,从筠县(今丹江口市)城内的净乐宫到天柱峰金顶之绵延70公里的路旁,建成后来形成的九观、九宫、十二亭、三十六庵堂、三十九桥梁、七十二岩庙等雄伟壮观的建筑群,古栈道似银线串珠,连接着主体建筑和点缀性小品建筑,计殿堂庙宇2万多间、400多处,总占地面积160万平方米,超过故宫一倍以上,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其规模之宏大、技艺之精湛、工程之艰巨,为世所罕见。
武当宫观始建于唐代,宋元时又陆续有建置。到了明代,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取了皇位。他在功成即位后大兴土木修武当,主要是为了酬谢神灵,巩固统治。朱棣还把真武钦定为皇室的主要保护神,这些举动为武当道教的鼎盛拉开了序幕。在朱棣建造武当的12年里,他始终关切殷殷,前后共发60多道上谕,其内容大到调遣人力,小至设计图纸审批,建筑余料处理,事无巨细。朱棣还再三叮咛顺从自然,对山体不要有分毫修动,这便成了武当道教建筑群的一大特点,体现了道教“崇尚自然”的思想。以后明朝诸帝一直把武当作为专为朝廷祈福禳灾的朝廷家庙,扶持武当道教,加封武当,扩建宫观,使其成了“天下第一山”,成为全国的道教活动中心。
武当山最引人注目的建筑是铜铸鎏金大殿——太和宫的金殿,它是中国现存最大的铜铸鎏金大殿。金殿是武当山的象征,也是武当道教在皇室扶持下走向鼎盛高峰的结果,堪称国宝。站在金殿前,极目四方,八百里武当尽收眼底,群峰起伏犹如大海的波涛奔涌在静止的瞬间,众峰拱拥、八方朝拜的景观神奇地渲染着神权的威严和皇权的至高无上。
武当山建筑
问题是天柱峰高1600多米,这样大的一座金殿,是怎样出现在突兀陡峻的峰顶上的?
金殿为重檐庑殿式仿木结构,是当时中国等级最高的建筑规制,仅面饰鎏金就耗黄金60公斤。金殿的面阔进深均为3间,高5.45米,殿顶翼角飞举,上饰龙凤、海马、仙人等吉祥之物,栩栩如生。金殿虽为铜铸,但其结构殿身的立柱、梁枋以及瓦鳞、窗棂、门槛等诸形毕备,且每块铸件之间严丝合缝,浑然天成。(www.xing528.com)
据《武当福地总真集》记载,在现金殿的位置上,在宋代有一座铜亭,供奉真武大帝。明代成祖大修武当时,嫌元代铜殿规制太小,下令搬走,并敕建了这座金殿。有人考证,金殿是在北京铸造成构件,从水路运至古均州,然后由人工搬运至天柱峰拼装完成的。后来有人考证发现,承托金殿的两块巨大的底座,其材料是有着数亿年历史的化石,也是从外地运来的。但也有人认为金殿是在山上整体浇铸而成的,依据是在金顶土石中发现了一些铜渣。不过这种说法受到了一些人的反对,认为在山上发现的铜渣不过是焊接北京铸造构件时的遗留物。
石龙是如何横空出世的?
在南岩悬崖中,有一个石殿,全是石头雕凿的梁柱、檐椽、斗拱、门窗,它是武当山中现存最大的石殿。石殿旁还有一个龙首石,又名龙头香,在岩畔的栏楣外,横空挑出一个经过精细雕刻的石龙,向外伸出3米,远看如神龙矫首于白云之间。前是悬崖,下为深渊,每当云雾飘渺之时,扑朔迷离的石龙忽隐忽现。
几百年来,人们无不为这鬼斧神工的蟠龙石刻艺术所惊叹,纷纷猜测当年的工匠们是用什么方法将巨石抬升到悬崖上,在半悬的空中又是如何雕刻这蟠龙的?
一些专家计算,石龙向外挑出3米,按2倍估计,压在石殿下应有6米长,整块石长在9米,约7.2立方米,石头比重是2.63-2.75之间,总重量约为19.5吨。问题是古人如何将巨石抬升到悬崖上的呢?人们猜测可能有两种办法:一是用绳子和绞车从悬崖下绞上来,二是在岩石上修筑一半路,在悬崖上再雕凿一半的栈道,总宽应有12米,人能行走,方能抬过来。不过两种方法似乎又都是困难重重。
石龙雕刻工艺出自谁的手?他们是怎样雕刻的?长期以来是个谜案。1981年,考古学家们终于在石殿脊背上的悬崖峭壁中发现了这样的字样:“永乐十年四川石匠、高手吴天林……”人们才得以知道在明代初年,以四川石匠吴天林为首的工匠们云集南岩,用他们杰出的智慧和才能,经过辛勤的艺术创造,才为我们留下了这一蟠龙腾空的不朽石刻艺术珍品。人们猜想,当年雕刻石龙时,可能先将石料放好,然后再能过栈道搭建一平台,是在悬空中完成雕刻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