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北宋建筑之谜:保国寺大雄宝殿的独特构造表现北宋营造法式

北宋建筑之谜:保国寺大雄宝殿的独特构造表现北宋营造法式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雄宝殿是保国寺建筑群中唯一的北宋建筑物,其余均为明、清、民国时重修。与现存唐、宋、辽、金建筑实例相比,保国寺大殿所具有的特征,一方面与《营造法式》的诸多规定最为接近,一方面又恰好保存了比《营造法式》要早的做法。最为珍贵的是,保国寺大殿中保存了最为接近《营造法式》之规则的藻井做法。浙江宁波保国寺精湛的营造结构,深奥的建筑之谜,足以说明它是北宋江南建筑中的代表作品之一。

北宋建筑之谜:保国寺大雄宝殿的独特构造表现北宋营造法式

浙江宁波保国寺营造结构精湛,建筑上有许多独特之处。这座宋代的大殿历千年而纤尘不染,令人称奇。一些学者认为保国寺比北宋著名的官式建筑著作《营造法式》早了90年,它所具有的特征,与《营造法式》的诸多规定特别接近,说明《营造法式》所继承并总结的内容,是与江南地区工匠的建筑实践密不可分的。

保国寺位于宁波江北区洪塘镇鞍山村境内。《宁波府志》、《保国寺志》等书记载,保国寺始建于东汉,相传东汉骠骑将军张意及其子中郎将张齐芳曾隐居于此,后舍宅为寺。因寺址在灵山寺,也称“骠骑将军寺”;灵山也被称叫“骠骑山”和“马鞍山”。唐会昌五年(845),唐武宗打击佛教,灵山寺被毁。广明元年(880),唐僖宗复兴佛教时又重建,因得僖宗赐“保国”匾额,更名为保国寺。

保国寺是江南较典型的寺庙建筑,整个建筑群坐北向南略偏东,寺大门前有唐开成和大中年间的两座经幢。中轴线上沿山势依次分布着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和藏经楼;大殿左右对称地分布着钟楼鼓楼、僧房及客房。大雄宝殿是保国寺建筑群中唯一的北宋建筑物,其余均为明、清、民国时重修。

大雄宝殿在建筑上有哪些特别之处?

大雄宝殿为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重建,是我国江南地区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木结构建筑之一。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增建了三面下檐,使之形成重檐歇山顶形式。大殿平面的主要特点是进深大于面阔,呈纵长方形,这在同时代的佛殿建筑中极为罕见。整个大殿的全部结构不用一铆一钉,全凭借斗栱和昂之间的巧妙衔接和榫卯结构,将整个建筑物的各个构件牢固地凝结在一起,承托整个大殿屋顶50余吨的重量,斗栱采用七铺作单栱双杪双下昂偷心造,大殿前槽天花板上安置了3个造型精美的镂空藻井,因藻井完全遮住了梁架,故人也称大雄宝殿为“无梁殿”,同时又暗寓功德无量之意。柱子的设计更是匠心独具,外观呈瓜棱状,柱心为4根小柱起承重作用,采用小拼大的“包作”和宋代“四段合”拼柱法做成的,风格独特,既省材牢固,又美观实用,反映了当时建筑艺术上独特的风格和在力学研究上达到的高水平,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颖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

一些专家认为这座大雄宝殿有四奇:虫不蛀,鸟不栖,鼠不入,尘不染。这座近千年的古殿,里面非常干净,近乎纤尘不染。头顶上的老木头们穿插交错,全都没有沾上一点儿灰土,就像是刚刚打扫过。其实庙内根本不可能整日打扫,真正干净的部分全都是宋代所建,清代增加的部分反而落了灰尘。殿内为什么会一尘不染?人们有各种猜测,但一直没有定论。有人认为是大殿比较通风,有人说是因为殿中有奇特的声波,还有人说是因为木材散发出奇特的味道。

保国寺(www.xing528.com)

专家们认为保国寺大殿是中国木构殿堂的优秀代表,代表了11世纪初最先进的木结构建筑技术,特别是在印证《营造法式》方面,更是无与伦比。那么保国寺与《营造法式》的关系如何?

傅熹年先生在其《试论唐至明代官式建筑发展的脉络及其与地方传统的关系》一文中指出,江南地方传统建筑风格和技术通过《营造法式》编撰,上升为官式建筑理念。保国寺大殿的存在,最为有力地说明了《营造法式》编撰者李诫好学不倦,肯于钻研,勤于调查,对于建筑技术有着深刻的了解和把握,在工程的规划、组织、管理等环节上有着丰富的操作经验。他所完成的《营造法式》全面、周详地规范了建筑技术和工程设计,有效地控制和杜绝营建工程的腐败弊政。

另有学者认为宁波保国寺大雄宝殿建成之时,正是北宋王朝经过了50年休养生息而文明勃发的时期。宋初立国之时,工匠离散,大唐建筑的雄风不再,当时的建筑与艺术,多仰赖江南工匠。五代江南吴越之地,相对比较稳定、繁庶,建筑及手工业十分发达。宋初汴梁工匠,其技术工艺必然受到江南建筑的影响。如果说,北宋官式建筑,主要传承了五代江浙一带工匠的技术与艺术,其语当不为诳。保国寺大殿是北宋鼎盛时期的建筑,又地处江南腹地,其建筑艺术与技术,虽然与汴梁、杭州不尽相同,但却应当是代表了宋代江南工匠的技术与艺术水准的作品。保国寺大殿采用了宋代典型的“厅堂式”构架方式,结构简明,柱额明快,梁架洗炼,没有任何赘余的构件,用材制度严谨规范,梁断面广厚比用科学合理的3∶2为比例,斗栱用连续多跳偷心,铺作上用长达两椽架的状如斜梁的长昂,分布比较疏朗,月梁的曲线峻秀饱满而富于弹性,彩画则采用了较低等级的“七朱八白”的做法,这些都是既接近宋《营造法式》,又早于《营造法式》的做法,恰恰证明了北宋之《营造法式》所继承并总结的内容,是与江南地区工匠的建筑实践密不可分的。

与现存唐、宋、辽、金建筑实例相比,保国寺大殿所具有的特征,一方面与《营造法式》的诸多规定最为接近,一方面又恰好保存了比《营造法式》要早的做法。其价值不仅与《营造法式》相互印证,而且,是研究《营造法式》之技术与艺术发展的重要佐证。最为珍贵的是,保国寺大殿中保存了最为接近《营造法式》之规则的藻井做法。在保国寺大殿这样一座三开间的小殿中,其藻井结构之严谨、造型之工整、风格之洗炼、气势之宏大,实在是此后金、元、明、清建筑遗构中见不到的。通过藻井的设置而凸显出佛的空间,从而使人所居处的礼佛空间,变成从属的、次要的空间。从保国寺,我们看到了《营造法式》编著者所可能依据的建筑技术与艺术实例,看到了居于主流的中国官式建筑木结构体系的发展脉络。

浙江宁波保国寺精湛的营造结构,深奥的建筑之谜,足以说明它是北宋江南建筑中的代表作品之一。保国寺之所以当年能够建成,完全是来自民间丰富的、因地制宜的创造力,集中了我国劳动人民的独具匠心的营造智慧。可以这么说,保国寺代表了我国北宋时期建筑的最高水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