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建筑之谜:晋祠之谜揭秘

中国建筑之谜:晋祠之谜揭秘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郊25公里处的悬瓮山麓,晋水源头,有一片古建园林,名为“晋祠”。晋祠,古称晋王祠,是后人为纪念晋国开国国君姬虞而建立的祠堂。晋祠在后代不断得到增修,逐渐形成规模宏大、设计精美的建筑群,长期以来被誉为“山西第一名胜”。8条盘龙各有名称,中间两条展翅欲飞的是应龙,两边分别是蟠龙,没有鳞的蛟龙和没有角的螭龙。整个造型犹如展翅欲飞的大鸟,故称飞梁鱼沼。张德一认为晋祠创建于北魏之前。

中国建筑之谜:晋祠之谜揭秘

在山西省太原市西南的悬瓮山麓,有一处传说有近3000年的建筑群——晋祠。在那辉煌的建筑背后,久远的年代留给我们许多难解之谜。唐代诗人李白曾赞叹:“晋祠流水如碧玉,微波龙鳞莎草绿。”让我们拂去历史的灰尘,去观察个究竟。

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郊25公里处的悬瓮山麓,晋水源头,有一片古建园林,名为“晋祠”。这里,山环水绕,古木参天,古代人在这里建筑了近百座殿、堂、楼、阁、亭、台、桥、榭。在苍郁的树木掩映之下,清澈见底的泉水蜿蜒穿流于祠庙殿宇之间,悠久的文物与优美的风景浑然融为一体。

晋祠是什么时候建立的?

晋祠,古称晋王祠,是后人为纪念晋国开国国君姬虞而建立的祠堂。据《史记·晋世家》的记载,周武王之子成王封同母弟叔虞于唐,称唐叔虞。叔虞励精图治,利用晋水,兴修农田水利,大力发展农业,使唐国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造成日后800年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呈现出一派兴旺景象。叔虞死后,后人为纪念他,在其封地之内选择了这片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地方修建了祠堂供奉他,取名唐叔虞祠。叔虞的儿子燮,因境内有晋水,改国号为晋。后人为了奉祀叔虞,在晋水源头建立了祠宇,称唐叔虞祠,也叫做晋祠。晋祠的创建年代,现在还难以考定。最早的记载见于郦道元水经注》记载:“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这时祠、堂、飞梁都已具备了。所以晋祠的历史,即使是从北魏算起,距今也有一千好几百年了。晋祠在后代不断得到增修,逐渐形成规模宏大、设计精美的建筑群,长期以来被誉为“山西第一名胜”。

人们说晋祠古建筑中有三大国宝建筑,号称“三绝”,指的是哪几座建筑?建筑上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一是圣母殿。这是全祠的主殿,也是现在晋祠内最为古老的建筑。殿外四周有一围廊,前廊进深2间,廊下宽敞,是我国古建筑中现存最早的带围廊的宫殿。殿高约19米,重檐歇山顶,面宽7间,进深6间,平面布置几乎成方形,极为宽敞,却无一根柱子,原来屋架全靠墙外回廊上的木柱和檐柱承托殿顶屋架,因此殿前廊和殿内十分宽敞。殿周柱子略向内倾,四根角柱显著升高,使殿前檐曲线弧度很大。下翘的殿角与飞梁下折的两翼相互映衬,一起一伏,更显示出飞梁的巧妙和大殿的开阔。

晋祠

殿前柱上的木雕盘龙,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盘龙殿柱,雕于宋元祐二年(1087)。8条龙各抱一根大柱,怒目利爪,周身风从云生,一派生气,鳞甲须髯跃跃欲飞,不能不叫人叹服木质的优良与工艺的精巧。当年是整体雕刻好以后盘上去的,因此是完全的立体造型,这让我们今天还能够全方位地观察到古人对龙的超凡想象。8条盘龙各有名称,中间两条展翅欲飞的是应龙,两边分别是蟠龙,没有鳞的蛟龙和没有角的螭龙。

我国的木结构建筑,经历了由隋唐的雄壮坚实到明清的华丽轻巧的发展进程,而宋代建筑正是这个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圣母殿是宋代建筑的代表作,对于研究宋代建筑和我国建筑发展史都很有价值。殿内无柱,不但增加了高大神龛中圣母的威严,而且为设置塑像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圣母相传为姬虞之母邑姜,圣母殿原名“女郎祠”。殿堂里的宋代泥塑圣母像及42个侍女,是我国现存宋代泥塑中的珍品。这些彩塑中,邑姜居中而座,曲膝盘坐在饰凤头的木靠椅上,凤冠蟒袍,霞帔珠璎,面目端庄,雍容华贵,是一尊宫廷统治者形象。侍女塑像形象逼真,造型生动,情态各异,她们或梳妆,或洒扫,或奏乐,或歌舞,肢体身材比较适度,服饰美观大方,衣纹明快流畅。她们的年龄或大或小,身段或丰满或苗条,或清秀,神态或幽怨或天真,一个个性格鲜明,表情自然,加之高度与真人栩栩如生。这组塑像在技巧上,相当准确地掌握了人体的比例和解剖关系,手法纯熟,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中的珍品。(www.xing528.com)

二是圣母殿前的鱼沼飞梁。全沼为一方形荷花鱼沼,是晋水的第二泉源。鱼沼是一个池沼,是悬瓮山流出来的一股泉水。飞梁始建年代和旧址都不详,根据《水经注》记载,北魏时已有飞梁之设。现存此桥,可能是北宋时与圣母殿同时建造的。沼上架了一个十字形的飞梁,下面由34根小八角形的石柱,柱顶架斗栱和梁木承托着十字形桥面,就是飞梁。桥边的栏杆和望柱形制奇特,人行桥上,可以随意左右。东西桥面长19.6米,宽5米,高出地面1.3米,西端分别与献殿和圣母殿相连接;南北桥面长19.5米,宽3.3米,两端下斜与地面相平。整个造型犹如展翅欲飞的大鸟,故称飞梁鱼沼。这种突破一字桥形的十字飞梁,是我国古建筑中仅有的一例。从功用来看,飞梁既有四通的作用,也增加了灵透感和层次感。

三是献殿,建于金大定八年(1168),原为祭祀时陈列供品的场所,是祭祀圣母邑姜的享堂。献殿面阔3间,进深2间,外观屋顶对称,甚有气势;内视梁架极为特殊,只在四橼木伏上放一层平梁,既简单省料,又轻巧坚固。四周无壁,只有直棂栅栏,既像一座稳重的大殿,又如一幢玲珑的凉亭,显得格外利落敞亮,是我国古代建筑的瑰宝。

以圣母殿为主体的建筑群还包括献殿、牌坊、钟鼓楼、金人台、水镜台等,排在了一条轴线上,贯穿东西方向。通过层层递进,主次、大小、远近、虚实、动静、明暗的对比突出的主体的空间,给人以变化丰富的感受,增强了意境的表现力。

还有一个重要问题,晋祠到底是什么时候修建的?

通常我们认为圣母殿是建立于宋天圣年间,重修于宋崇宁元年(1102)。清代以来的史书如《山西通志》、《太原县志》等都是这样记载的,一些清代学者也是这种看法。当代人的著作大多沿袭了这种观点,如刘敦桢《中国建筑史》都是这样认为的。不过有人对圣母殿建造的时间提出了不同看法,有提出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九年(984)的,有说建于宋庆历以后,最近有人提出建于熙宁十年(1077)。

张德一认为晋祠创建于北魏之前。据史载,宋代以前的叔虞祠在今圣母殿的位置上,其时尚无圣母殿。解放后从圣母像须弥座后发现了刷有桐油的宋元祐二年(1087)原始题记,可见圣母殿创建于元祐二年。晋祠在历史上曾有兴安王庙、汾东王庙、惠远祠等称谓,现存元至元四年(1267)的《重修汾东王庙记》碑中有“熙宁中始加昭济圣母”的记载,可见圣母之称始于熙宁十年。

按照张德一先生的观点,圣母殿的原址是叔虞祠,叔虞祠迁走才建了圣母殿,但对圣母殿为何与叔虞祠外形上的一致却无法得到圆满的解释。

也有人认为圣母殿根本不是迁走了叔虞祠后重新造的,从叔虞祠到圣母殿,只是里面换了个祭拜的塑像而已。或许这种说法更能讲得通。

置身晋祠,我们不得不为古人的匠心独具的建筑而赞叹。晋祠的古建筑,即有理性的分析,又有浪漫的想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