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素有地上文物博物馆的美誉,现存古建筑的数量之多、价值之高都居全国之首。宋、金以前的木构建筑有106处,占全国同期建筑物的70%以上。山西的古建筑以五台山地区最为集中,而五台山的古建筑又以南禅寺最为古老。
南禅寺内有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大佛殿。
南禅寺位于五台县阳白乡李家村附近小银河一侧的河岸土崖上,占地约3000多平方米。南禅寺是一所长方形院落,规模并不大,整个寺院给人以小巧玲珑的感觉。寺院小,配殿低矮,这就衬托了正殿的雄健。寺庙南北长60米,东西宽51米,分两个院落,共有殿堂6座,即大佛殿、东西配殿及南过门殿等。南禅寺外观典雅,风度古朴、稳重、庄严,一望而知,这里千年风韵犹存。
南禅寺
大佛殿为寺院主体建筑,建在方整的台基上,外观气势雄伟,轮廓秀丽,形体俊美、古朴。佛殿面宽和进深都是3间,而内里却是一大间,为单檐歇山顶建筑,看上去像个大凉棚,共用12根檐柱支撑殿顶,墙身并不负重,只起间隔内外和防御风雨侵袭的作用。四周檐柱柱头微微内倾,4个角柱稍高,柱上安有雄健的斗栱承托屋檐。一眼往上去,许多曲折形斗栱层层叠架,层层伸出,出檐深远高大,气势磅礴。大殿梁架结构简练,举折平缓,既稳固又俏丽,最普通的板门,最简单的直棂窗,没有任何精雕细刻的装饰,具有典型的唐代建筑风格。
南禅寺的确切建筑年代已无法考证。20世纪30年代,著名建筑师梁思成与妻子林徽因到五台山考察古建筑。无意中林徽因看到南禅寺大殿的大梁中一根大平梁上面,保存有不十分明显的墨迹:“因旧名(时)大唐建中三年……重建殿法显等谨志。”墨书题记的两行字迹很淡,四周似乎被刮去了一层,所以,有字迹处微觉高起。他们推测,原有题记不止于此,或许在尔后修理时曾被刨去。根据大殿横梁上题记,许多学者和专家认为这处寺庙重建于唐德宗建中三年(782),比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还早75年,距今已有1217年,是中国现存木结构古建筑的老大哥,这也是南禅寺海内外闻名的主要原因。它的主要构架、斗栱和内部佛像基本上是原物。晚唐时武宗“会昌灭法”,佛寺大都被毁,南禅寺地处偏僻,幸免毁坏。(www.xing528.com)
但也有人提出了不同意见,他们对南禅寺建于唐代提出了怀疑。他们认为南禅寺大殿的一些大木尺度在北方的河北、山西北部、辽宁等地,唐宋辽金古建的序列中偏后,大致是北宋的样子。而且这种按样式、尺度等来断代的方法,只具有相对的参考意义。或者说,古建筑的样式年代和实际年代并不一定完全吻合,这可能涉及到很多因素。其次南禅寺的题记不仅仅有唐代的,也有宋代的,宋代的题记记载某某在某年某月“立柱抬梁”,所以对宋代的题记不能不经辨识就在建造年代中加以排除。唐代的题记,在平梁下,颇不平整,题记也因之不完整,因此不能排除老件新用的可能。这个题记到底是当时的误记还是后人的伪造,都还很难说清。
南禅寺中最著名的文物,是大殿里那几尊塑像。大佛殿内的塑像都是唐代作品,以释迦牟尼佛为中心,居中端坐,高大端庄,两旁是文殊、普贤二位菩萨,其余为大弟子阿难和迦叶及护法天王等群像,主次分明,错落有致,营造出佛界肃穆而和谐的良好氛围,不论是结跏趺坐于正中的佛主,或者是骑狮的文殊菩萨和乘象的普贤菩萨,抑或是凝神肃立的阿难和迦叶,还是威猛雄壮的护法天王,个个神态自若,表情逼真,若动若静,栩栩如生,服饰简洁,衣纹流畅,简练而准确,色调也甚为明快,都是艺术精品,其风格与敦煌莫高窟彩塑如出一辙。佛坛四周嵌有砖雕70幅,是唐代砖面浮雕艺术杰作,同样颇具艺术价值。置身大佛殿内,犹如进入一座唐代艺术殿堂,不论建筑,还是塑像、砖雕均是稀世国宝。
在大佛殿中,还有一座唐代石塔,塔基为四角三层束腰须弥座。层层塔檐都雕出斗栱、出檐和筒瓦。塔刹由7重相轮和宝珠构成。塔质为青石,通高51米,是一座4角5层楼阁式的石塔。它设计新颖,结构奇巧,造型优美,雕刻精细,具有北魏石塔的遗风,是唐代楼阁式佛塔中的精品,也是金刚宝座塔的雏形。
这样一座唐代建筑为何能够完好地保存下来?一些人提出答案应从三方面去找。从地势和气候上说,这里高而背风,较为干燥,有利于木构建筑物的完好保存;从所处地理位置上讲,南禅寺远离寺庙最集中的台怀闹区,藏于偏僻山乡之中,不太引人注意,所以能够躲过唐代以后历次大规模灭法和刀兵之劫;最后还要归功于当地人民群众的精心保护,免去了可能发生的其他人为破坏。正是这几方面的原因,从而使南禅寺这座千年古刹得到完善的保存。解放后,国家对古刹极为珍视,拨专款进行维修,进而使南禅寺得到了更好的保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