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故宫气派恢弘,满族风格的宫殿建筑群融入了浓厚的汉族文化。故宫中的每一个大殿都有一段谜一般的故事,让后人回味无穷。清宁宫为什么有口袋房和万字炕?太庙的前身是什么?故宫中路为什么是皇太极当年的王宫所在地?一个个谜团等待着人们去回答。
沈阳故宫是清王朝的奠基地,1625年,努尔哈赤由辽阳迁至沈阳,并开始营造宫殿。建成后的宫殿个个恢弘雄壮,很有特点。故宫的每一个宫殿身世,都有一个谜团,留待后人来破解。
清宁宫为什么有口袋房和万字炕,而其他宫廷没有呢?
清宁宫是清太宗皇太极所居之处,是整个皇宫建筑的核心。它是一座五间硬山前后廊式建筑,黄琉璃瓦绿剪边,总体结构并不宏伟,相反,倒很像旧时东北大院中的“上房”。专家认为这种特色主要是由女真传统的住宅演变而来,是整个建筑中满族风格最浓郁的一所。那么清宁宫的女真特色主要表现在什么地方?有人提出清宁宫有“三怪”:口袋房,万字炕,烟囱出在地面上,而这正是清宁宫建筑上最能体现浓郁的满韵旗风的地方。
清宁宫面阔5间,屋门不是开在正中的一间,而是开在东边的第二间。室内也不是汉族的“一明两暗”的均衡间隔形式,而是西侧4间通敞,只隔出最东侧的一间。这类偏向一侧开门的房屋形似口袋,因而俗称为“口袋房”或“筒子房”,是满族早期社会中十分流行的一种形式,具有传统的满族特点。满族长期生活在气候十分寒冷的白山黑水之间,这样的建筑就有明显的优点,防寒性能好,比较能够保持温度。它的另一个优点是屋内相互连通,感觉上扩大了室内的使用面积,便于交往宴饮及进行祈福敬神的祭祀活动。另外,清宁宫的南北四扇大窗还用白色高丽纸糊在窗外,不但美观,而且还增加了室内的亮度,同时也防止冷风透过窗户的缝隙进入室内,从而使室内更加能够保暖。
在口袋房内,有南、西、北三面相接的“转圈炕”,人称“万字炕”,民间俗称为“弯子炕”,也有叫做“蔓枝炕”。南北两面炕的长度与房间相等,称为“连三大炕”。西炕与房间的宽度相等,炕上边的西墙上安放着祭祀祖先的神龛。这是典型的满族居住风范。由于满族人冬天多在室内活动,要取暖驱寒,同时也为了更好地在家中举行祭民活动,需要有一个宽敞的舞台。由此可见,“口袋房”、“万字炕”的设施布局,主要是为了扩大室内空间,满足日常生活和祭祀典礼的需要。
清宁宫门的开口为什么偏东而不偏西呢?这是因为满族人家庭的神位供一般在西墙,必须处在居室之内,更不能放在明间的“门房”里。其次女真人原始时代就有“拜日”的习俗,每天清晨要向东方升起的旭日虔诚行礼,故宫门多向东,以后改向南开门也因传统偏东而设。
清宁宫其实是个放大的“家”。满语中“宫”的意思即是家庭的“家”,因此建筑上的宫自然也被视为家,只不过它的主人是一国之君。清入关前,在建筑上一直保持着浓郁的民族特点,入关后渐渐汉化,风格也迥异起来。这也是沈阳故宫清宁宫独设“口袋房”和“万字炕”的原因。
故宫中路的大清门东侧,有一组黄琉璃瓦顶的建筑群,这是奉祀清代历朝皇帝及其祖先的地方,是故宫的太庙,是乾隆四十年(1778)敕命重新修造的。那么乾隆为什么要重修太庙呢?揭开这个谜案首先要看一下太庙的由来。
努尔哈赤迁都沈阳之前,在今故宫太庙的地方是一座明代的三官庙。这座三官庙约在明朝嘉靖年间建成,是老百姓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场所。努尔哈赤修建盛京皇宫时,并没有因它处于宫廷区而将之拆迁,而是完好地保留于原地。皇太极时期还曾传谕挑选道士到庙内焚香修炼,使这里成为城中最为显赫的寺院之一。三官庙位于皇宫之内,但又不属于宫殿建筑,这种特殊地位使其成为清入关前一些重要历史事件的发生地。在皇太极执政期间,庙里先后居住过两个明朝的重要人物。(www.xing528.com)
沈阳故宫
第一个是明朝重臣张春。天聪五年(1631)的大凌河战役,张春兵败被俘,但拒绝投降。皇太极钦佩他的气节和才识,非但不杀,反倒优礼相待,将其带回盛京,留住三官庙中。张春住在三官庙中,曾多次帮助皇太极出谋划策,并利用自己独特的身份促使明清议和。尽管如此,张春仍以明朝臣子身份自命,不剃发,不易服,每月初一都要朝明政府所在地北京方向朝拜。对皇太极的招抚他拒不接受,并只称他“金国汗”。张春在庙内居住了前后十年,皇太极始终待之以礼。张春死后又按照其遗愿葬于千山之南,并在墓前立碑立塔。
张春去世后,三官庙住进了明朝的兵部尚书、蓟辽总督洪承畴。崇德七年(1642)春的松山战役中洪承畴兵败被俘,被押回盛京,安置在三官庙里。作为崇帧帝的肱股之臣,有感于明朝皇帝的知遇之恩,洪承畴拒不投降。皇太极不杀洪承畴,反倒派人劝降,并派庄妃夜送人参汤为其滋补,同时嘘寒问暖,亲解貂裘为其御寒。庄妃以美色、温柔、体贴、婉言相慰,终于动摇了洪承畴,最终降清。
“三官庙”在皇太极时期始终作为宫殿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在政治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清朝入关后,“三官庙”的重要性仍然没有减弱。顺治九年(1652)和十四年(1657),皇帝曾两次降旨重修庙院。后来,康熙东巡时又将三官庙改称为“景佑宫”。乾隆四十三年(1778),下令重修天坛、地坛、太庙。当时,入关前的盛京太庙已废置坍塌。乾隆帝按照左祖右社的制度,将重建的盛京太庙移至大清门东侧的景佑宫,而将景佑宫迁到德盛门内重新建造。从此,新建的盛京太庙便正式成为皇宫建筑群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并被奉为祭奠爱新觉罗家族祖先的家庙。
当年皇太极的王府就是后来的故宫?
定都沈阳之后,亲王们都在城内兴建王府。康熙年间成图的《盛京城阙图》上记载了当时11个亲王的王府,地位远不如四大贝勒的亲王府邸都有记载,而当时权倾一时的皇太极等四大贝勒只有代善的府邸有记载。有专家分析说,这是因为四大贝勒中,除代善和皇太极外,另两个贝勒后来都犯下大罪,按照清朝的制度,他们的府邸自然不被记录在案。
专家们认为,皇太极的王府没有记载恰恰说明了故宫是在他的王府基础上建造的。故宫的大政殿在过去不属于皇宫的一部分,在解放前还是没有围墙的开放状态,它与故宫中路居住宫殿之间是一条公共道路,大政殿广场就像现在的市府广场一样,大政殿也是重大事件的集会场所。建国后,为保护故宫古建筑,在大政殿和十王亭周边砌上了围墙。所以,现在故宫中路的建筑才是传统意义的皇宫。专家们推测,这里原来应该是皇太极的王府,皇太极登基之后,没有入住努尔哈赤位于城北的罕王宫,而是利用自己的王府修建了皇宫。没有新修王宫也是担心劳民伤财,而且简单的扩建也持续了很长时间,一直到1632年主体建筑才完工。
这个解释确有许多合理的成分,说明故宫的中路就是皇太极当年的王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