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明清两代的皇宫,故宫是一座壁垒森严的城堡,它那辉煌奇妙的建筑艺术给我们留下了一个个不解之谜。故宫处处体现中国文化,它的一草一木都有某种象征意义,体现了古代中国的文化精粹。在黄顶红墙的故宫中,我们还有很多问题难以说清。
在建筑用的颜色上,人们发现故宫绝大多数建筑都是用红墙黄瓦,那么当时为什么要用这两种颜色呢?
紫禁城的主色调为红、黄二色,据说皆出于五行的考虑,以示帝王的尊崇。其中黄色,历来被认为是我国的正色,它在五行学说里代表中央方位,中央属土,土为黄色,位居人间“正中”的皇宫当然要用黄颜色了。古人认为土是“万物之所资生也,是为人用”,黄土高原世世代代养育生息了华夏民族,人们的吃穿住用全部取自于土地,因而人们对黄土地就有一种特别的崇敬和依恋之情,黄土之色理所当然地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尊奉。早在唐高祖李渊时,天子身穿黄袍,于是禁止老百姓穿黄颜色的衣服,“服黄有禁自此始”。到了宋代,皇帝的宫廷开始采用黄琉璃瓦顶。至明、清两朝,帝王通过法律规定只有皇帝的宫殿、陵墓及奉旨兴建的坛庙才准使用黄琉璃瓦,其他建筑一概不能擅用,否则就是犯上,要处极刑的。
红色历来被认为是表示美满、喜庆的颜色,得到华夏民族的喜爱。红色寓意庄严、幸福、富贵,人们乐于使用在衣服、建筑上。一些考古学家认为,山顶洞人时就用红色来装饰自己的住处,周代时宫殿建筑全部抹上红色,认为能体现帝王的尊贵和富有。从此帝王用红色就一直沿袭了下来。
故宫居住着明清两朝的最高统治者,为了显示皇帝的至高无上和尊贵的身份,他们居住的地方自然都是采用红墙黄瓦。但是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人们发现故宫有两处建筑没有用黄色琉璃瓦。这到底是为什么?
没有用黄色琉璃瓦的一为东华门内文华殿后的文渊阁,此殿以收藏《四库全书》而出名。此殿在明代就已建成,但明朝灭亡时由于遭受火烧毁圮了。乾隆三十五年(1770),为了在故宫中安放一套刚修成的《四库全书》,乾隆派人到浙江宁波去察看天一阁建筑,并决定仿天一阁重建文渊阁。由于天一阁是明代以来著名的藏书楼,书最怕火,而阴阳五行学家认为黑色代表水,所以全部采用黑瓦,有水压住火的涵义。文渊阁建造时,也采用了天一阁的做法,用了黑色琉璃瓦,而且当时在故宫以外所有皇家存放书籍文档的地方,也都用黑琉璃瓦。
另一处不用黄琉璃瓦的是南三所。南三所位于外朝东路文华殿东北,为一组殿宇的总称。乾隆十一年(1746)在撷芳殿原址兴建三所院落,作为皇子居所。因其位于宁寿宫以南,故又称“南三所”,也称“阿哥所”或“所儿”,嘉庆朝以后多以“撷芳殿”代称整组建筑。南三所共用宫门一座,面阔三间,进深一间,绿琉璃瓦歇山顶,当中开门。三所皆为前后三进,形制完全相同,绿琉璃瓦硬山顶。乾隆十九年(1754),三所又各添盖后罩房一座,黑琉璃瓦顶。南三所位置在紫禁城东部,按阴阳五行之说,东方属木,青色,主生长,故屋顶多覆绿琉璃瓦,并安排皇子在此居住。同时,依封建礼制,南三所建筑的屋顶皆为单檐硬山顶或歇山顶,形制较皇帝所用的殿宇等级稍逊。
一些人认为,故宫的建筑数字特别奇怪。如故宫有九重院落,从午门开始,依次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钦安殿、神武门;故宫的城墙高9米9;天安门的城楼是九楹重楼,故宫的四个角楼的结构是九梁十八柱,等等。这究竟是巧合还是建造时的刻意安排?
有人解释说,就建筑而言,中国古代非常注重尺度合宜,以满足人的生理、心理及社会需要,其中“千尺为势,百尺为形”的尺度规定作为建筑外部空间设计的所谓“外部模数”,盖源自以人体为准的尺度系统,并以十进制为基础,由室内空间尺度外延形成,这一点在紫禁城的建筑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紫禁城的各个单体建筑,其外部空间构成的基本尺度,也是遵循了“百尺为形”的原则,即从23米至35米为率来控制单体建筑的平面及竖向尺度,而未以尺度超人的夸张来求取艺术上的成功。
专家认为,故宫作为中国最后两个封建王朝的宫廷建筑,处处体现着帝王的至高无上。民间大都知道“九五之尊”的说法,故宫的建筑的确与“九”和“五”两个数字有关联,如天下闻名的天安门城楼其城台设5个门洞,面阔9间,进深5间,故宫中许多建筑物的开间多为9间或5间。“九”、“五”两个数字与封建宫廷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建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有着至高无上的象征意义,只有封建帝王才能享有。许多人认为,中国古代把数字分为阳数和阴数,奇数为阳,偶数为阴。阳数中九为最高,五居正中,因而以“九”和“五”象征帝王的权威,称之为“九五之尊”。(www.xing528.com)
另有一些人认为“九五”一词来源于《易经》。《周易》64卦的首卦为乾卦,乾者象征天,因此也就成了代表帝王的卦象。乾卦由六条阳爻组成,是极阳、极盛之相。从下向上数,第五爻称为九五,九代表此爻为阳爻,五为第五爻的意思。九五是乾卦中最好的爻,乾卦是64卦的第一卦,因此九五也就是64卦384爻的第一爻了,成为了帝王之相。这里的“九”本不是具体的数字,而是判别数字阴阳属性的符号。
不过,故宫中除了“九”、“五”以外,还使用“十一”这个数字。如太和殿的面宽是11开间,在整个故宫中是独一无二的。一些人认为《周易》中有“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太和殿名字的由来大概就源于此。
不过一些专家说,有关资料显示,太和殿在明朝时叫做奉天殿,面阔9间,进深5间,李自成进京后被毁,清康熙八年(1669)重建时改为11间。为何改为11间,据说是当时找不到上好的够长度的金丝楠木,建成9间的话木材的跨度不够,只好改成了11间,以缩短跨度。照这种说法,“十一”不是当时人刻意安排的。
但有专家不同意这种看法,认为太和殿作为紫禁城的第一建筑,采用11开间这种独一无二的形式达到了在建筑群落中脱颖而出、鹤立鸡群的效果,突显出至高无上的尊贵地位。九开间的形式在故宫中被多次运用,在九之上增加一个数字单位只能是11。因为要保持建筑物正中开门的特征,其开间数必须是奇数。在美学效果上,11开间还是可以被接受的。
还有专家发现除上述几个数字外,故宫还有其他数字的密码。如后寝二宫组成的院落,南北长度为218米,东西宽度为118米,二者之比为6比11;而前朝3大殿组成的院落,南北长度为437米,东西宽度为234米,二者之比也是6比11,而且前朝院落的长、宽几乎都是后寝院落的两倍,也就是说,前朝的院落面积是后寝的四倍。
这位专家对紫禁城的营造比例做出这样的推测:中国封建皇帝是以后寝为模数,按比例规划前朝与其他建筑群落。明代奉天殿,也就是清代的太和殿,采用的是宫殿建筑的最高等级形制,面阔9间,进深5间,二者之比为9比5;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共处的土字形大台基,其南北长度为232米,东西宽度为130米,似乎没有什么奥秘,但对二者约分,二者之比也刚好为9比5。紫禁城中前朝部分宫殿数量皆为阳数,而后寝部分宫殿数量则皆为阴数。午门城楼、保和殿等正面都是9开间的殿宇。
他认为故宫处处体现“黄金分割”的美学法则。太和门庭院的深度为130米,宽度为200米,其长宽比为:130比200等于0.65,与0.618的黄金分割率十分接近。没有证据表明这种美的比率在中国古代宫殿中的运用是受到了西方建筑的影响,只能说明人类对美的追求有着共通的成分,验证了黄金分割率的天然合理性。
故宫中的数字谜题还有很多,专家们的启示仅仅是这座伟大建筑的一部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