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建筑之谜:揭开唐大明宫的成熟气魄

中国建筑之谜:揭开唐大明宫的成熟气魄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明宫的正殿含元殿建成后,唐高宗便正式在大明宫听政。此后200余年,大明宫都是唐代主要的朝会之所,成为唐王朝的统治中心和国家象征。大明宫的建筑规模十分弘大,气势不凡。丹凤门是唐代皇帝出入宫城的主要通道,也是皇帝举行登基、改元、宣布大赦等的重要场所,其规格在大明宫所有的门中是最高的。大明宫仍采用“前朝后苑”的分布格局,北部为生活区。

中国建筑之谜:揭开唐大明宫的成熟气魄

唐高宗以后,唐代皇帝的活动中心迁到了大明宫。被称为“东内”的大明宫建筑气魄雄伟,规模巨大,成了帝王们居住和处理朝政的主要场所,历时达200余年。而一些问题也在我们心中升起:唐高宗为什么要兴建这个宫殿?它有哪些建筑特点?

唐太宗李世民每年夏季都要到渭北高原的九成宫避暑。贞观八年(634)七月,他请太上皇李渊一同前去,但太上皇认为隋文帝最终是死在九成宫的,所以不想去。监察御史马周便建议,为了向天下万众表现太宗的孝道,应在长安城内为太上皇营造消暑的夏宫。这年十月,唐太宗李世民决定兴建大明宫,并由百官献赀助役。但是,宫还未建成,太上皇就在第二年病死,大明宫的营建就停了下来。

唐高宗龙朔二年(662),高宗决定兴修大明宫。兴修宫殿要大量费用,高宗于是决定征收关内道15州率口钱,且在龙朔三年(663)二月减京官一月俸,以助修建。经过这次大规模营建,大明宫才算基本建成,更名为蓬莱宫。咸亨元年(670)宫殿再次改名为含元宫,神龙元年(705)复名为大明宫。

唐高宗兴修新宫的原因是什么?根据史书的记载,认为缘由主要有两个:一是太极宫地势较低,十分潮湿,高宗患“风痹”症(即头眩病),需要另觅高敞之所居住;二是武则天为谋求皇后的位子,在太极宫将高宗原配王皇后和萧淑妃谋害致死后,梦中“频见王、萧二庶人披发沥血,如死时状”,不敢再住在太极宫。后代史学家们猜测,事实上高宗再建大明宫的真正原因,很可能是想兴建一座与唐代皇权政治相适应的皇宫。大明宫的正殿含元殿建成后,唐高宗便正式在大明宫听政。此后200余年,大明宫都是唐代主要的朝会之所,成为唐王朝的统治中心和国家象征。

大明宫的建筑规模十分弘大,气势不凡。大明宫在长安都城的东北处,南接都城之北,西接宫城的东北隅,位于龙首原的高地之上。考古挖掘测定大明宫的南部呈长方形,北部呈南宽北窄的梯形。城墙东西宽1.5公里,南北长2.5公里,周长7.6公里,面积约3.2平方公里。城墙南段与长安城的北墙东段相重合,其北另有3道平行的东西向宫墙,把宫殿分为3个区域。所有墙体均以夯土板筑,底宽10.5米左右。

大明宫遗址

宫城共有9座城门,南面正中为丹凤门,东西分别为望仙门和建福门;北面正中为玄武门,东西分别为银汉门和青霄门;东面为左银台门;西面南北分别为右银台门和九仙门。除正门丹凤门有5个门道外,其余各门均为一个门道。宫城外的东西两侧分别驻有禁军。

丹凤门是唐代皇帝出入宫城的主要通道,也是皇帝举行登基、改元、宣布大赦等的重要场所,其规格在大明宫所有的门中是最高的。考古工作者发现丹凤门有5个门道,残存门址由墩台、门道、隔墙、马道、城墙等部分组成,但破坏较为严重。除西边的3个门道、隔墙、墩台和城墙保存较好外,其余的门道、隔墙、墩台、马道及城墙仅剩下最底下的夯土基础。保存较好的3个门道东西均宽9.4米、残存进深23米,隔墙宽3米,丹凤门门道比明清北京天安门门道还要宽阔。

大明宫建筑有哪些特点呢?

大明宫在唐朝三大内中规模最大,建筑布局以丹凤门、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和玄武门为南北轴线,别殿、亭阁与楼观等四五十个建筑分布于东西两侧。全宫自南端丹凤门起,北达宫内太液池蓬莱山,中轴线长达约1600余米,轴线上排列全宫的主要建筑,轴线两侧采取大体对称的布局。

大明宫的南半部为朝政建筑区,其中3大殿又构成前、中、后3个空间,前为“大朝”,以高大雄伟的含元殿为主体,面朝宽阔的丹凤门广场,国家盛大的庆典多在此举行。含元殿正北约300米处是宣政殿,以此作为主体为“中朝”,为皇帝常朝和百官办事的行政中心。在殿前130米处,有3门并列的宣政门,左右是横贯式的宫墙,墙、殿之间形成较大的院庭。后为“内朝”,以紫宸殿为主体,官员召入此殿朝见在当时是一件非常荣耀的事情。与太极宫的三朝格局一样,含元、宣政、紫宸也组成外朝、中朝、内朝。(www.xing528.com)

大明宫仍采用“前朝后苑”的分布格局,北部为生活区。生活区中的建筑布局疏朗,形式多样,富丽堂皇的宫殿楼阁环绕着风景如画的太液池(又名蓬莱池)。太液池是当时皇宫中风景最优美的景区,位于龙首原北坡下低处,分东西二池,总面积约10余万平方米。大池内偏东处有一土丘,砖石堆积其上,为蓬莱山遗迹。其上原有太液亭。沿岸有回廊遗址。据考古实测,太液池西大池东西长500米,南北宽320余米,位于宫城北部中间;东池南北长220米,东西宽150余米。太液池的南岸中段的池岸遗迹,岸坡陡缓不均,岸线弯曲有致。池内岸边有干栏式水上廊道和水上亭榭类建筑遗迹。沿岸边分布着与池岸线走向一致的三至四排柱洞,许多柱洞洞壁尚保留有清晰的红漆或木纹残痕。在水面建有凌空于水上的廊道,沿岸曲折延伸,形成优美的廊桥栈道式凌波建筑景观。

以太液池为界又可分为东西两大活动区,东部为蓬莱阁、浴堂殿、绫绮殿等,为皇帝与后妃的活动区。西部以麟德殿、金銮殿和翰林院等为主,是皇帝在内廷引对臣僚、举行宴会和观乐赏戏之处。

宫城的北部尚有作为宦官的衙属内侍省,中唐以后,宦官逐渐掌握中央禁军,进而干预朝政,形成“北司”。北司长期与中书、门下省代表的“南司”分庭抗礼,造成了唐朝后期政治上的混乱和腐败。

大明宫内有哪些著名的宫殿?

大明宫中最宏伟的宫殿建筑是位于丹凤门正北588米处的含元殿,它是大明宫第一大殿,也是当时整个长安城中最宏伟的宫殿,这里经常举行各种国家仪典。它修建在龙首原上,殿基高4丈多。前面用砖砌成高大的墩台,设3条坡、平相间的道路登上,称龙尾道。台顶又建2层殿基,下称“陛”,上称“阶”。墩台、龙尾道、陛、阶四周都有雕刻精致的石栏杆环绕。殿即建在最上层台基上,为重檐庑殿顶建筑,总宽近58米。殿身面阔11间,进深4间,四周加一圈进深为一间的廊,形成面阔13间、进深6间的下檐。含元殿建造时充分利用了龙首原的高地,威严壮观,视野开阔,可俯瞰整座长安城。

位于含元殿之北的宣政殿,为大明宫第二大殿,规模也与含元殿相仿,这里也是皇帝召见朝集使、贡使与策试举人之处。从德宗贞元七年(791)至宪宗元和三年(808),皇帝每年的五月一日都要在此殿大会群臣。京官九品以上,外官因朝集在京者,全部要到场,场面极其隆重。

紫宸殿为第三大殿,是大明宫的内朝正殿,皇帝日常议事多在此殿,故也称天子便殿。由于入紫宸殿必须经过前面宣政殿左右的东西上阁门,故入紫宸殿又称为“入阁”。能够“入阁”与皇帝商议军国大事,是大臣们感到无比荣耀的事情。紫宸殿西侧的延英殿,它是皇帝在内廷引对朝臣、议论政事的主要场所。从代宗时起,皇帝每有咨对,或宰臣有所奏请,即在此殿召对,称为“延英召对”。开始仅限于宰相,以后扩大到群臣。其位置在大明宫北部太液池之西的高地上。

后宫最有名的宫殿莫过于麟德殿了,它是宫内规模最大的别殿。麟德殿大约建于唐高宗麟德年间,故以“麟德”为名,是皇帝举行宴会、观看乐舞和接见外国使节的场所。殿基用夯土砌筑,四壁铺砖,南北长130米,东西宽80余米。高台上原有前中后毗连的3座大殿,分上下两层。东西侧分别有对称的郁仪楼和结邻楼,以飞廊与主殿上层连通,楼前有亭,全都建在夯土高台上。麟德殿的总建筑面积达12300平方米,周围有回廊环绕。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大明宫代表了唐代建筑的最高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