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墓地雕塑的艺术进步性:对欧洲墓地雕塑的思考

墓地雕塑的艺术进步性:对欧洲墓地雕塑的思考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艺术女神没有必然“与时俱进”。按理,20世纪后半叶的欧洲墓地雕塑艺术水平要大大超过18—19世纪。“玩”这条创造心理原则不变。死了,墓地雕塑样式也体现了一个“玩”字。可见,“玩”这个概念在“生死学”中的地位。欧洲墓地艺术也受它管辖、支配。整座墓造型艺术水平属于上品。艺术创作受其同胞毕加素的影晌。艺术女神经常不与时俱进,并否认艺术恒有阶梯进步性——这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例子。

墓地雕塑的艺术进步性:对欧洲墓地雕塑的思考

艺术女神没有必然“与时俱进”。

科学技术的阶梯进步性则很明显。

二十多年前的手机是大哥大,笨重,像块砖。今天的手机轻巧,美观,多功能,年年在进步,与时俱进。

西欧中世纪罗马风(Romanesque)风格的建筑教堂及其内部雕塑)相当粗糙。后来的文艺复兴建筑和雕塑便大有进步。18—19世纪欧洲墓地建筑和雕塑艺术也远远把罗马风风格的墓地抛在了后头。

按理,20世纪后半叶的欧洲墓地雕塑艺术水平要大大超过18—19世纪。恰恰相反,反而倒退了。

谁能一口咬定,今天的德奥音乐一定超过了莫扎特贝多芬

徐志摩艾青超越了唐诗?没门!

不可琢磨透的性格才叫艺术女神。欧洲墓地建筑与雕塑也属于她的管辖、支配范围。

进入20世纪,西方建筑风格发生了很大变化。这还能不影响西方墓地建筑和雕塑语言符号系统。

“彼岸的一切是此岸的投影”这条原则不变。

“玩”这条创造心理原则不变。

人在饱暖、有屋住下来之后迫切要把体内剩余能量发泄。——这便是“玩”(游戏),一直玩到心跳。

进入20世纪,欧洲墓地雕塑语言符号开始呈现多元化,“玩”的成分或元素增多了。

活着,要玩得心跳;再换种玩法,再让心怦怦跳。

死了,墓地雕塑样式也体现了一个“玩”字。

可见,“玩”这个概念在“生死学”中的地位。

“玩”字的要害是纯游戏,非功利。

大坟场也成了“玩”的大舞台。人性(Humam Nature)在这里有最后的表现。

“我玩,故我在。”

这是“生死学”的一句最高格言

欧洲墓地艺术也受它管辖、支配。

人玩,人游戏,按《圣经》的说法,不是为了讨人的欢喜,归根到底是为了让上帝高兴。(To Please God)——这才是从古到今欧洲墓地雕塑艺术存在的最高理由。

其实神归根到底是人的投影,是人创造了神,而不是相反。

久久在墓地徘徊,我会深感时间的无比威力,特别是石材墓碑或雕像被时间风雨老人严重剥蚀成斑驳状。

我仿佛见出了时间本体,听出了时间本体。——这本体才是死亡的本质。

淮南子》是我推崇的汉代哲学经典。其中有这样一句:

“视于无形,则得其所见;听于无声,则得其所闻矣。”

这便是我在欧洲墓地多次的内外阅历,丰富了我的“生死学”。我尤其不能忘记2004年初秋的一个黄昏,德国乡村墓地,月上树梢,我受不了那种场域的氛围,我下意识地加快了步伐,逃了出来。事后我分析了我的“逃”行为,那是墓地弥漫着一种无形无声的强大力量驱赶我,令我生畏的结果。

蒙马特公墓一景。
披白纱的少女雕像继承了古希腊雕塑的传统手法。

古希腊大理石雕像《命运三女神》,约公元前438—前432年。后来,17—20世纪欧洲墓地雕像一直受古希腊雕像(尤其是衣裳的皱褶这个组节)的影晌。(www.xing528.com)

创作于1575年的罗马大理石雕像,艺术水平可谓登峰造极,后人不可企及。
人物衣服能皱、能秀,仿佛是神来之笔。——这才是我国古人所说的“情者,可以贵金石,动鬼神。”
后来(17—20世纪)欧洲墓地雕塑艺术的创作不知从这里汲取了多少乳汁!

美女维纳斯雕像,古希腊作品。她身上的披纱皱褶特别生动、精巧,对日后欧洲墓地雕像符号也有深远影晌。
所以我才说,古希腊文明是后来西方文明总的源头。

大理石雕像,17世纪意大利巴洛克伟大建筑师雕塑家贝尼尼(G.Bernini)创作于1645—1652年。
它堪称为天下第一等雕塑音晌诗,成了日后欧洲墓地雕像的教科书。

古希腊雅典雅典娜·纳墓(大理石)神庙,约公元前427—前424年。长、宽各5.41米和8.18米。
本质上,这是一件体量很大的石材雕塑作品,它也影晌了后来西方的墓地建筑和雕塑创作,特别是17—19世纪的墓地艺术。
这座小小的神庙堪称为此岸的一首雕塑音晌诗,它是经上帝亲吻过的,尽善尽美,尤其是立面四根柱子。

拉雪兹神父公墓一景。
18世纪坟墓造型受古希腊罗马、文艺复兴和巴洛克建筑、雕塑艺术风格影晌很深,完全是此岸在彼岸的投影。尤其是山花、山墙以及爱奥尼克柱武的应用。当然还有阴宅内的雕像。
一切都很典雅,充满着贵族气派。这里有明净、性灵和圆浑:
万象远视,遇方成圆。
墓地艺术水平达到这等诗境,圣矣,尽矣!

蒙马特公墓一座石棺。古棺的几何造型为“墓督之棺”,为墓督教传统坟墓的原点,非常正宗。
死者叫马丁·萨邦(Martin Sabon),整个石棺由四只野兽背负着,更显雄壮,粗犷,豪迈凌云。这使我们中国人联想起汉代古墓的石雕风骨。

这是欧洲石棺最古老的几何造型,也是最庄重的符号。它老成持重且沧桑,颇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况味。
好几百年,欧洲墓地石材雕塑音晌诗是精益求精的一个谩长创作过程。

拉雪兹神父公墓一座阴宅,为豪葬,建筑与雕像集于一身,光影斑驳,树色浮烟,生动灵变,为一彼岸无声绝唱者。

里斯弗朗克之墓,自蒙巴纳斯大坟垸。整座墓造型艺术水平属于上品。
从雕像服装武样看,为拿破仑时期的贵族。他的生平不得而知。那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包括科学家、艺术家哲学家。他们的墓大多在巴黎,令后人肃然起敬。

旅居法国的西班牙雕塑家路波(M.Lobo,1900—1994)的坟。墓上雕塑为他的作品。艺术创作受其同胞毕加素的影晌。
但按我的审美标准,路波这件作品比起18—19世纪法国新古典主义墓地雕塑语言是大倒退了!
艺术女神经常不与时俱进,并否认艺术恒有阶梯进步性——这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例子。

蒙马特公墓一尊现代派石材雕像,裸体女子,使我联想起20世纪初法国画派和德国表现主义构图和技法。习惯了并深深爱上了18—19世纪法国墓地新古典主义风格的雕像,我无法忍受图片中的这种雕像语言。
我只能认定它是大倒退,甚至是西方20世纪雕塑艺术的堕落。死者同这尊雕像一起去见上帝,上帝看得惯吗?

巴黎墓地一件现代主义风格的雕像。
作者想表现什么?他企图用新材料表达人体肌肉和曲线所蕴含的精神和力量吗?那么,它同死亡有关联吗?
我们能说这件雕塑作品的造型美超越了米开朗琪罗吗?笑话
我建议把它清除出城市公墓,因为它破坏了墓地原先的肃穆和守静。它发出的是重金属摇滚,一团噪音!它使周围的长眠者不安守。

巴黎蒙马特公墓一座现代夫萋合葬坟莹。姓氏为埃米勒·多奇·莫伊特。
根据《圣经》的说法,上帝先造男人,然后从男人身上取下一根肋骨成为女人。夫萋的肉体合而为一。死后合葬符合逻辑。
该墓占地相当大,用了白色大理石,为厚葬,有足够经济实力。雕塑艺术设计也别具一格,可谓“弘博丽雅”。(东汉班固语)

拉雪兹神父公墓一景。
白色大理石,整个女子用一层白纱包裹,成为朦胧。
白纱波纹非常精巧,给人忧悲愁思之感,但又“发乎情,止乎礼义”。
这件雕塑作品源自19世纪新古典主义,但又有自己的特色。朦胧加重了诗意。诗境的要害为含蓄。
女子的右手造型极佳,为上帝的杰作。

蒙巴纳斯城市公墓一景。
长眠于此者叫马尔特·劳伦斯(1880—1957),享年77岁,不短。在生卒年之间有一条很短的横线“—”,说明人生苦短。我国汉代诗歌经常叹息人生好比“韩露”,人命不可延,人生忽如寄。
墓地雕像为20世纪的语言,很难看出它的阶梯进步性,超越了前辈。当然,墓地允许多元化。人活着要“玩”得心跳,死后接着玩。从此岸玩到彼岸。
在我的“生死学”中,“玩”已经上升到了世界哲学层面。它的最高境界是“玩”(游戏)本身,非功利。
有人问国际微分几何大师陈省身从事数学研究的动机是什么?
回答仅两个汉字:
“好玩”。
这才是实话实说。
人活在世上要力争“玩”到家。

法国墓地一件石材雕塑作品,体现了一个“玩”字。人活着要玩,死后还玩。——这叫生生死死都在“玩”。艺术的本质即“玩”。玩得心直跳才是艺术的最高本质。玩出名利双丰收毕竟远离了艺术创作的原点。史前史的岩画正是人类艺术活动的原点,非功利,仅仅是把体内剩余能量发泄。幼儿园的孩子游戏(捉迷藏,搭积木)哪有功利心?6岁的庄欣颐沉醉于变魔术纯粹是为了玩,过足瘾。

法国公墓一景。
墓地雕像艺术仿佛又回到了原始部落的“玩”,即人类艺术活动的原点,非功利。造物主(上帝)默认了这种玩法。这种玩法比今天自杀武汽车炸弹要好千倍万倍。
“我玩,故我在。”世界小姐评选也是玩。

蒙巴纳斯公墓中艺术家路拉斯(1870—1907)的坟莹。
雕像构思有点新意,风格属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欧洲新艺术运动。该运动时间跨虔约三十年,即1880—1910年,涉及建筑(阳宅和阴宅)、家具、服装、雕塑、绘画、平面设计书籍插图、文学、音乐、戏剧舞蹈……

法国瓦朗歇娜夫萋墓地,20世纪现代派雕像。
丈夫抱着一只小羔羊。在墓督教中,小羔羊是一个有意义的符号。整个雕像艺术水平并没有达到音诗的境界,比18—19世纪是倒退,而不是进步。

拉雪兹神父公墓一座20世纪初坟莹的铁艺和雕塑。
语言符号为“新艺术运动”。纯粹是“玩”。从此岸一直玩到彼岸,归根到底丰富了“生死学”,是件好事。
19世纪末,资本主义从早期的工垸手工业过渡到近代机器大工业阶段。大多数工业产品追求标准化,对产品本身忽视了装饰美和造型(形武)美。墓于艺术世界遭冲击和受损害的状况,一些真正的艺术家掀起了“新艺术运动”,为的是挽救艺术在工业生产巨大冲击和压力下的衰落。
该运动(特别强调曲线美)的艺术符号语言也投射到了法国巴黎三座大坟垸。(见图)
它和18—19世纪新古典主义语言不是超越、涵盖、包容的关系,而是各有千秋。
时代在变,建筑和雕塑风格不可能一成不变。宋词便是从唐诗变化而来的产物;元曲又是从宋词变化而来。
各有各的绝活。18—19世纪欧洲墓地的顶峰不是后来者能超越的。唐诗的顶峰地位不也是这样吗?

珠宝甲虫胸衣饰品,1899—1900年,法国新艺术珠宝设计师拉利克(R.Lalique,1860—1945)。他通过曲线美对新艺术运动作出了忠实的诠释。这种诠释也反映在20世纪初的墓地雕塑艺术创作上。
艺术女神有多副面孔,多个侧面。有时会与时俱进;有时也会允许多个顶峰并存,即千山共夕阳的局面;有时又有霸道的一面(比如德奥古典音乐),不允许后来者超越自己。

粗陶花瓶,工艺品,亨切尔(G.Hoentschel),创作于1895年,正是“新艺术运动”崛起的时期。
该花瓶采用了大胆、独特的几何造型,粗糙的表面呈现出一种原始的风格。
此岸的“新艺术”投影到巴黎墓地雕塑世界,成为音晌诗,是件很自然的事。
彼岸的一切怎能脱离此岸?

法国罗宾家族合葬墓,自拉雪兹神父公墓。
长者(柱头上的雕像者)为罗宾(G.Rob in,1849—1897)。晚辈生卒年1909—1975年。
雕塑艺术构思颇有诗意:
把胸像置于一节柱子顶头,给人拔乎其萃,神理百年,意深词浅,堪为一绝。这种表现手法在欧洲墓地并不少见,简洁,但有音诗不绝于耳。

拉雪兹神父城市公墓一景。
19世纪Chapal家族合葬墓。石材雕像被风雨严重剥蚀,可见时间的威力。
宇宙时间创造一切,也毁灭一切。它边创造边毁灭。——这才是最大的双重性格。
墓地体现了时间的毁灭这一面。

19世纪一座坟莹的胸像,石材,自拉雪兹神父公墓。其雕像艺术最深源头一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大理石雕塑。——这才是真正的源远流长。
这里虽有阶梯进步趋势,但不明显。后人想超越古希腊罗马雕塑源头——“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谈何容易!

拉雪兹神父公墓一景。
双手掩面而泣的裸体男子使人想起古希腊公元前480年的大理石雕像《克里蒂欧男童》。均为裸体,有继承关系。
此处墓地石碑下还有另一尊女子雕像。

巴黎拉雪兹神父城市公墓一尊正在散花的天使雕像,其身后的棺材造型为欧洲传统、正宗的棺材。墓督复活,便是从这种造型的棺材重新站立在蓝天底下、大地之上的。这是欧洲传统棺材的原型。
天使衣服皱纹继承了古希腊雕塑语言。我国古人说,翔禽有羽毛,衣裳有绮纹。

19世纪墓地雕像,自蒙马特公墓。
一少女正在向墓穴或骨灰匣撒花瓣,这是欧洲人传统的葬礼。
少女面部表情是沮丧的,凄怆的。这里有“雅”、“怨”结合,意悲而远。

蒙马特城市公墓一景。
一座坟用了按比例缩小的教堂建筑,堪称独特构思,当属于豪葬。不过在我国道家佛教看来,人一死,一切皆无皆空,豪葬等于零!——我举双手赞成这种观点。人死,当一切从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