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1 场所精神丧失
渝东南土家族现存的保存比较完好的传统土家族民居,大多是被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这些文保单位周围的传统民居大多已经被拆除,重新修建了“小洋楼”,道路及村庄布局已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这些单栋的文保建筑成了“孤岛”,丧失了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其原有的场所精神也不复存在。另外,由于老房子的基础设施都很差,会极大影响现代居民的生活质量,所以只要有条件的都会搬离或者对其进行局部的改造,只有极少的老年人因对老房子的依恋,不舍离开。“人去楼空”,建筑也就只是建筑,建筑作为生活背景的作用消失了,其精神层面的意义也就消失了。草圭堂现在只住了三位老人,李永奇老人今年已经九十多岁,自出生就生活在这里,不论后辈如何规劝,他都不愿意离开。他的幺儿和幺儿媳妇两位老人也已经六十多了,为了照顾父亲,无奈也只有留在草圭堂。可想李老先生百年归世后,草圭堂将完全空置,那它的场所精神该如何保存延续下去,这是摆在文保部门和传统民居研究者面前的一个难题。
4.2.2 基础设施和公共环境落后
渝东南这些保护比较完好的传统土家族民居大多地处偏僻的乡村,经济落后,村民大多进城务工或是赚钱后到城镇定居,村里只留下些老人、小孩。这种情况导致村庄的公共环境和公共设施日益破败,这些传统村庄内的道路大多泥泞不堪、垃圾遍地,祠堂等公共空间更是无人管理和维护。同时,也导致传统民居的基础设施卫生条件虽然非常落后,村民大多无心改善,或依旁另起新楼,或直接废弃另择新址修建,即便是有所改建,通常也是在毫无规划和设计下的乱搭乱建,对传统民居反而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破坏。村落基础设施和公共环境得不到改善,村民越来越不愿意留下来,居住人口也就越来越少,人越少就越不愿意改善村落的基础设施和公共环境,这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传统村落和传统民居也就日益败落。即使被评为各级的文保单位,与其他类型建筑的文保单位相比,其受重视的程度也往往不高,导致维修资金非常有限或根本到不了位;而居住其中的乡民大多很贫穷,更是没有改造的财力。这种情况下,维护资金主要依赖地方行政管理部门的支持。而地方行政管理部门希望可以发挥传统民居的观赏价值,发展乡村旅游,从而带动财政收入,可是这些传统民居分布比较分散,很难集中打造旅游重心,加之交通不便,游人很少光顾,难以创造经济效益。因此,只有平衡好传统民居保护修复和合理利用之间的矛盾,才能为传统民居的未来找到出路。(www.xing528.com)
所幸的是,2014年4月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以下简称四部委)发布了《关于切实加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指导意见》,提出“通过中央、地方、村民和社会的共同努力,用3年的时间,使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以下简称传统村落)文化遗产得到基本保护,具备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基本的防灾安全保障、基本的保护管理机制,局部增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综合能力”。草圭堂所在的大坪村已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其村落的基础设施和公共环境有了重生的机会。
4.2.3 保护措施落后
渝东南现存的传统土家族民居大多仍在使用中,或是该家族后裔居住,或是分配给多家居住,又或是已经被移为例如学校、仓库等其他公用。正在使用就不可能没有损坏,再加上使用者也会根据实际使用需要对居住环境和房屋进行改建,因此损坏和改变建筑面貌的情况时有发生。居民对房屋的所有权和文保管理部门对建筑的保护职能也常常发生冲突,诸如此类的情况都给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利用的管理造成很多麻烦。《关于切实加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对传统民居的管理,“要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落实责任义务,制定保护发展规划,出台支持政策,鼓励村民和公众参与,建立档案和信息管理系统,实施预警和退出机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