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渝东南土家族传统民居的选址落位
土家人长期居住在山区,追求人与自然的协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于是形成了倚山就势的建筑理念。
古往今来,中国人都十分重视建筑风水,古人在择地时非常注意人和自然关系的和谐。古语有“山水聚合,藏风得水”,老子也说过“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渝东南土家族地区因冉土司本由汉民土化,因此汉化较早,“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学深入民心,因此对中原的风水术较能理解运用。再加上武陵山区本来就盛行巫术,土家人在中原风水中加入一些当地的巫文化,就形成了土家族地区独特的风水观。
渝东南土家族在修建住房前,一定要请阴阳先生相地,挑选适合修建房屋的风水宝地;在修建过程中,也会请风水先生结合房主的生辰八字确定房屋的朝向、大门的开启方向;甚至是动工时间、上梁时间也要听从风水先生的指示,绝不敢自行主张。土家族在选择房屋修建地点(即风水中的龙穴位置)的原则大致和中原的形势宗的择地原则是一致的。风水学家概括了一个“风水宝地”的环境模式(图2.1),这种环境模式是一种理想的背山面水、左右环护的格局:建筑基址背后有座山“来龙”,其北有连绵高山群峰为屏障;左右低岭岗阜“青龙”“白虎”环抱围护;前有池塘和河流婉转经过;水前又有远山近丘的朝案对景呼应;基址恰处于这个山水环抱的中央,内有千顷良田,山林葱郁,河水清明。草圭堂的选址可以说是渝东南土家族建筑选址的典范。草圭堂坐落在武陵山深处的一处山间平台,背靠崇山峻岭,面临阿蓬江。山上物产丰富,各种物资应有尽有;山间土地夯实肥沃,利于建造及耕种;山下河水汤汤,交通颇为便利。草圭堂在最初建造时是作为冉土司外出狩猎时的行宫,周围的环境也是十分有利于防御的。草圭堂背靠一座东西走向的山脉,即风水中说的“祖山”,也称之为“来龙”。左右各有小型山峰以“左膀、右臂”之姿,呈“青龙、白虎”之势环抱围护着草圭堂,风水中称之为“砂山”。砂山往外一些就可以看见一些低岭岗阜,这就是“护山”了。堂前有水,一条小溪蜿蜒流过。从草圭堂往前放眼望去,便可看见一座近山和一片远山。近山在中国风水中称为“案山”,远山则叫为“朝山”。草圭堂的风水布局完全符合了中原形式宗对风水宝地选址的原则(图2.2)。
图2.1 风水宝地模式
草圭堂的风水布局除了有与中原文化相通的部分,也符合土家族特有的“土风水”。笔者的高中同学李政是李氏一脉的传人,打小就经常听前辈聊起草圭堂独一无二的风水布局,耳濡目染下对中国易经文化也颇有兴趣。
图2.2 草圭堂风水选址
李政对这里的一山一脉、一草一木都了如指掌,绘声绘色地讲述了草圭堂风水布局的细节特征。据李政讲,草圭堂背靠一条主山脉,呈南北走向,谓之风水龙脉中的“老龙”。这条主山脉侧分出一条次山脉,谓之风水龙脉中的“嫩枝”,草圭堂的龙穴便在这一“嫩枝”上,这便应了土家族讲究“老芽生嫩枝的风水说法。屋前的溪水清澈见底,潺潺流过,溪水前便是一片肥沃的水田,这便是中国风水中需“藏风聚气”的明堂所在。水田再远处,便是以一片茂密的树林为界,增强了明堂藏风聚气的作用。越过树林便是陡峭悬崖,崖下便是蜿蜒流过的阿蓬江。因山体为石灰岩质地,竟然如刀削一般,看起来险峻无比。这样的奇观,使得草圭堂就如稳坐在山间平台上的巨人,双脚悬吊在悬崖上,一伸手似乎就可以越过阿篷江触碰到江对岸的“案山”,正可谓“伸手及案,财源万贯”,体现了建造者的美好愿望。
草圭堂正前方的阿蓬江对岸有一座椭圆形山丘,不大也不高,整个山丘就像老僧手中的木鱼,静静等待有人将它敲响,这座山被当地人称为“木鱼山”。阿蓬江以半围之状从“木鱼山”下流过,其围合之势,就像草圭堂前摆放了一个十分巨大的金元宝,如此奇妙的山水地理空间寓意草圭堂聚宝盆的环境意向。在草圭堂的东北侧四五百米的地方有几处山头,形似一群乌龟,有“三龟六洞”之说,其中最大的乌龟似乎正仰头游向草圭堂,这喻示着李氏祖祖辈辈富贵长寿之意。“龟”同“圭”,这便是“草圭堂”名号的由来。
从草圭堂的院坝里抬眼可及的是一片连绵不断的山峰,有的像一把尖刀插入云霄,有的则像大型鹅卵石一般圆润丰满,还有的像古代戏曲中将军背后插的旗子,风景极为优美。在风水堪舆中,这些山峰被称为“案山”,其形状位置是大有学问的。案山的左侧是五座似尖刀的山峰,其中第一座山峰尤其高大,在这座山峰的半山腰处有一个自然形成的山洞。草圭堂的大朝门朝向并没有与堂屋朝向一致,而是向左扭转来朝向山洞,以此来顺应“后羿射日”的美称。在五座高大的尖刀状山峰下有一排小型的尖刀形山峰,就像是山上的盆景,端庄灵秀。这些山峰被称作“文峰”,预示着草圭堂文人辈出(李氏后代确实出了不少的秀才和教书先生)。右边像旗子一样的山峰,也有着“桂英挂帅”的美称,预示着草圭堂多出武将,如抗日战争时期著名的将军李永瑞,也就是在这里土生土长。
(www.xing528.com)
2.1.2 “顺应自然”的择址生态观
张华《博物志》说:“地以石为之骨,川为之脉,草木为其毛,土为其肉” ,刘向《别录》说:“凿山钻石则地痛,蚤虱众多则地痒。”古人对大自然的认识历来如此,所以一直很讲究如何跟大自然和平共处。土家族先民相信“万物皆有神灵”,更是尊重自然,讲求顺应,不轻言“征服”“改造”。
渝东南土家族地区山高谷深平地少,适合农业耕作的农田显得尤为珍贵。土家族选择把建筑建在山脚或山坡上,尽量不占用有限的耕地面积。在这样的山地建造环境中,土家谚语“房屋有脚、借天不借地、天平地不平”,就反映了土家人选择干栏式建筑来适应山地地形,并不鲁莽地对山体进行大面积的开挖,尽量保持地形地貌的原样。土家族地区的山地农田很分散,再加上土家没有“庄屋”制度,过远就不能早出晚归,耕种半径有限,环境容量有限,因此,土家山寨的规模通常较小,通常都是十来户人家组成一个聚落。在远离河谷平坝居住在半山腰的土家村落更是在集中簇群式的布局基础上采用“化整为零”的方式,结合自由散点式的布局方式来适应武陵山区有限的环境容量。[2]而处于武陵山区的苗族由于有“庄屋”制度,不必每天劳作完都赶回居所,所以村寨不必采用散点的布局方式,这样就极大地扩展了环境的容量,使得村寨规模很大,甚至有达到5 000人以上村寨。
武陵山地区冬冷夏热,潮湿多雨。山里的民族通常会选择自然资源丰厚、背有靠山、前有流水的地方定居,如果左右再有山环抱,就是难得的理想场所。这样地形还可以营造适合人居住的宜人的小气候环境,夏季可以享受河面吹来的徐徐凉风,冬日又可以抵挡冷冽的北风。风水宝地的生态条件图如图2.4所示。
土家山寨户与户之间沿等高线稀朗从容地散布在山间碧绿间,并无过多紧密联系,这样的布局方式有利于通风,同时也为每户赢得充足的阳光,还可以满足每户吊脚挑厢都能举目远眺[2]。这种顺应自然的择址观念,使土家山寨(图2.5)聚落自由灵活、错落有致地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宛如一幅人间仙居的画卷。
图 2.4 风水宝地的生态条件图
图2.5 土家山寨
2.1.3 “耕读传家”的择址场所观
耕读传家向来是乡梓世家的中原传统,自“改土归流”后,在渝东南土家族地区受其思想的影响深远。《后汉书•仲长统传》记载了士大夫理想的田园耕读生活:“使居有良田广宅,背山临流,沟池环匝,场圃筑前,果园树后”,古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饱含其中。晴耕雨读是乡村知识分子理想的生活模式,农耕文化的影响使得土家族乡绅选择靠近农田、风景优美、远离都市和可以陶冶情操的地方作为居所。
渝东南地区土家族酉阳土司冉兴邦执政期间奏请朝廷,在渝东南地区办学校兴教育,成为武陵山区土家族地区第一个办教育的土司,所以渝东南地区的兴学蔚然成风。“改土归流”后,土地制度的改革促使形成了一大批的乡绅地主阶级,更是推进了渝东南地区的农耕文化的发展。土家族喜爱在居所周围种植绿化,尤喜栽种竹林,走进土家山寨,除了房屋道路以外,还有众多的水田、菜地、果园、池塘等,很具有文人雅士的情怀。
草圭堂的选址充分体现了渝东南土家族地区的农耕文化内涵。草圭堂后有茂密山林,前有大片良田环绕,一片田园风光的美景,颇有番世外桃源的意境。草圭堂的后山先前是一座精美的山地园林,亭台楼阁甚是文雅。据李氏族谱记载,草圭堂主人开私塾兴教育,后人中文人辈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