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草圭堂的营建背景的介绍

草圭堂的营建背景的介绍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1.8 草圭堂地理位置1.3.2 草圭堂与酉阳土司草圭堂因在修建一进院落之时,其地理范围位于酉阳土司辖区内,并且本身就是冉土司野外宴飨之地,因此不得不提酉阳土司。

草圭堂的营建背景的介绍

黔江区位于渝东南中心、武陵山腹地,是渝、鄂、湘、黔四省市的结合部,素有“渝鄂咽喉”之称,是重庆市主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之一。草圭堂坐落于重庆黔江区阿蓬江镇大坪村四组,距今已有400年历史,一期由酉阳土司始建于明代,二期由李氏家族在清扩建,跨越了明清两朝。

1.3.1 草圭堂的自然地理背景

如图1.8所示,重庆市黔江区位于渝东南中心地带,地处武陵山腹地,是渝东南及武陵山片区中心城市,其东临湖北省的咸丰县,西接彭水县,南连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北接湖北利川市。黔江区地处渝东南武陵山区,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季风明显,但辐射、光照不足,灾害气候频繁。气候具有随海拔高度变化的立体规律,是典型的山地气候。境内地势较为复杂,海拔高度大多在500~1 000 m,相对高度差较大,并且黔江的阿蓬江为土家族的发源地[1]

草圭堂所处的阿蓬江镇位于黔江区南部,东邻金洞乡,南连酉阳黑水镇,西接水市乡和鹅池镇,北界濯水镇,集镇距主城区48 km,国道319线贯穿全境。阿蓬江镇隶属于重庆市黔江区,原名两河镇(因阿蓬江、细沙河在此交汇而得名),于2007年6月由“两河”镇更名为“阿蓬江”镇。阿蓬江镇元明之际为酉阳土司辖区,“改土归流”后属酉阳州,民国时期为酉阳第三区,解放初期为酉阳第十区,1952年7月由酉阳划入黔江县,1985年至1991年为两河区,辖两河、龙田、犁湾、金洞、早化5乡,区公所驻两河口。1991年8月撤两河区,由原龙田乡和两河乡合并组建两河镇,镇政府驻地仍在两河口。2000年9月成立黔江区后,2001年区划调整,犁湾乡又划并两河镇。阿蓬江镇坐落于阿蓬江、细沙河交汇处,于1999年被定为市级试点建设小集镇,2003年被区委、区政府纳入区级重点建设小集镇。集镇人口6 800人,集镇面积为0.8km2。阿蓬江镇是一个以山地为主的乡镇,呈两盖(麒麟盖、彭家盖)夹一江(阿蓬江)的南北走势,丘陵、平坝交错分布其中,最高海拔为1 400 m,最低海拔为378 m,气候温和,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森林覆盖率为27.1%。

 

图1.8 草圭堂地理位置

1.3.2 草圭堂与酉阳土司

草圭堂因在修建一进院落之时,其地理范围位于酉阳土司辖区内,并且本身就是冉土司野外宴飨之地,因此不得不提酉阳土司。说到酉阳土司,不得不提到冉氏家族。据可靠历史资料记载,酉阳土司为冉仁才脉系。冉仁才,字征文,隋恭帝义宁二年封金紫光禄大夫,唐高祖武德二年纳招驸马(其妻玉珪公主——唐高祖之妹,敕葬于河南定鼎县),拓土聚民,功绩丕著,贞观六年诏迁澧州刺史,十三年改袁州刺史,寻除江州刺史,高宗永徽二年入朝优诏,封上柱国。卒于永州,年五十有八,谥果公,敕葬万州威凤山即今万州东关外红砂溪其地焉。

酉阳土司从冉守忠于南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年)入掌酉阳起,至冉元龄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改土归流”止(一说乾隆元年),历南宋、元、明、清四朝代,有604年,传24世共28人,经历了酉阳李溪官坝、铜鼓潭、忠孝坝三地治所的发展阶段。

第一时期是李溪官坝的落业草创时期。南宋建炎3年(1129年),冉首忠率诸寨僚夷至酉阳助剿叛贼,立功受封御前兵马使,仍镇守酉阳,建酉阳知寨,其职可子孙世袭。当时封地包括今酉阳李溪、南腰界、小河、丁市以及贵州沿河县大龙、小井和松桃县的麻兔、瓦溪等地,知寨治所设于李溪官坝感坪里。在此治所,前后经历了守忠—文炳—世昌—胜宗—为义—贵迁—思通等七世土司,他们内修实政,外辟疆土而日渐强大。

第二时期是酉阳铜鼓潭的开疆拓土时期。宋元鼎革之际,偏居原酉阳西南一隅的李溪官坝已经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于是将治所迁至酉阳的铜鼓潭,期间历经了思通—万友—载朝—如彪—应仁—兴邦六世土司。

第三时期是忠孝坝的全盛时期。在此历经了兴邦—琛—瑄—廷辅—云—舜臣—仪—元—维翰—维屏—御龙—跃龙—天麟—天育—奇鏕—永沛—元龄等十余届土司的传承,酉阳忠孝坝成为了酉阳土司地区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6]。1736年,冉氏土司以争嗣被清政府“改土归流”。改流后,处置改流事务的成都通判耿寿平为第一任酉阳知州。(www.xing528.com)

作为将酉阳土司治所由铜鼓潭迁至忠孝坝的十二世土司冉兴邦,与本文研究对象草圭堂关系密切。冉兴邦其人素有大志,极具开拓革新精神。于明永乐初年,在细沙河彻底消灭土酋何应乾,将其辖区扩张到今黔江之两河(草圭堂所在地)、马喇、濯水、冯家等地。同时,在酉东后溪与湖广永顺土司决战,一举击败彭氏土司,双方签署以八面山为界,互不相侵的协议。之后,冉兴邦认为铜鼓潭不利于其发展,将治所迁至酉阳忠孝坝,土司制度达到全盛时期。由此可见,草圭堂前期由酉阳土司修建是有历史依据的,但是目前媒体和学者普遍认为其为土司衙门的说法并不成立。据笔者推测,应该是在明永乐初年(1403年)冉氏土司击败何氏土酋后,将领土扩张到今天两河镇的地理区域内,修建草圭堂庆功以作野外宴飨,因此,将草圭堂一进院落定义为土司别苑更为准确。

1.3.3 草圭堂与李氏家族

草圭堂前后两进院落为两个时期建造,由于资料文献所限,我们对草圭堂一进院落的情况知之甚少,仅能根据草圭堂后山上李氏先祖李念武的墓志铭上提及的“康熙年间司治向住州西之铜鼓潭 宣慰以草圭塘数十里地易(今)治旧业”推测。酉阳冉氏土司在击败何氏土司后,将领土扩大到现草圭堂所属的两河,修建草圭堂为其野外宴飨之地,在将土司治所迁往铜鼓潭之后,李氏先祖李念武在康熙年间把草圭堂交换过来。笔者再结合历史记载的酉阳土司治所迁徙路线与领土扩张情况,可以推断出草圭堂一进院落应修建在明永乐初年冉兴邦打败土酋何氏之后。这样分析起来,民众所传的是因为冉土司要将治所从铜鼓谭迁往梨湾,才将草圭堂与梨湾李氏宅院互换的传闻缺乏历史依据,但其具体详情已无从考证。

从资料文献上看,草圭堂二进院落修建的情况要相对清楚得多,与李氏家族关系甚深。如墓志铭所记:“公讳武泒念武字发沅号连升 先世为有唐支子 安史作乱从明皇幸未果 归后随驸马冉仁才宣慰司州因而之酉 越宋兴元明代有遗迹可考 谱为明末避乱时失去 国朝康熙年间司治向住州西之铜鼓潭 宣慰以草圭塘数十里地易(今)以治旧业 初来时为文公** 遂家于此……乾隆改土归流 始除封号 然州治旧业犹多……道光末 公以田产渐辟遂筑别野于杨后。”

从以上墓志铭和收集的资料可知,草圭堂二进院落的修建应该在“改土归流”后的道光末年(1850年),至今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其中也可了解到草圭堂主人李氏家族本是唐朝皇室的后裔在“安史之乱”中,为逃避战乱,先是追随唐明皇未果,遂随驸马冉仁才逃至夔州,其两姓后代进一步顺乌江南下共同建立了酉阳土司制度,经历了军事移民到武陵山区进而完成了汉民土化的过程,其修建的草圭堂充分体现了土家族建筑中原汉民族建筑交融融汇的特征。如今,这位李氏先祖的形貌、秉性、经历已无史料可查。

在此,对于修建草圭堂的李氏先祖李念武,我们仅能从墓志铭与其后人传述中有模糊的认识。其李念武家族关系大概如图1.9所示。

 

图1.9 李氏族谱图

李家在冉氏土司政权里世代为将,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民国时期的李永瑞。李永瑞1900年出生于草圭堂,据其弟回忆,李永瑞喜文,特别喜爱经史,又据史料记载,李永瑞年轻时因国家动荡而投笔从戎,曾赴成都陆军讲武堂学习现代军事。1926年,李永瑞在川军20军成为上尉副官,开启了他的军官生涯。20军改为43军后,李永瑞任43军153团团长,复任副旅长、参谋长等职。1943年牺牲在上饶日军战争中,享年仅43岁。

综上,本节从酉阳土司的历史沿革、李氏家族族谱墓志铭入手,理清了修建草圭堂的脉络。草圭堂分两个时期修建,第一时期由冉土司在明永乐初年(1403年)为庆祝打败何氏土酋修建的野外宴飨的土司别苑,第二时期由李氏先祖念武在道光末年(1850年)修建别墅,两个时期的修建共同形成了现在完整的草圭堂。因此,研究草圭堂也必须从两个时期两个部分有区别地、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

[1]恩施的清江河和酉阳的酉水河也是土家族的发源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