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张蔚飞:我所理解的新闻摄影成果

张蔚飞:我所理解的新闻摄影成果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倾注于新闻摄影改革的张蔚飞李勤张蔚飞,一个转业军人,一位有许多照片获奖的优秀摄影记者,从解放日报社摄影部负责人调任人民日报社华东分社的摄影主管后,正倾全力从事一个开创性的事业——推进新闻摄影改革,开创以新闻照片为主的《华东写真》摄影专版。是改革的深化给张蔚飞提供了机遇。

张蔚飞:我所理解的新闻摄影成果

倾注于新闻摄影改革的张蔚飞

李 勤

 

张蔚飞,一个转业军人,一位有许多照片获奖的优秀摄影记者,从解放日报社摄影部负责人调任人民日报社华东分社的摄影主管后,正倾全力从事一个开创性的事业——推进新闻摄影改革,开创以新闻照片为主的《华东写真》摄影专版。无数同行为之心仪,也因其艰难而却步,但他勇敢地接受了这份挑战,并固守着这份执著。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人民日报·华东新闻》版的新闻照片精彩纷呈,但知道张蔚飞的人也许并不多。

他正在做着一件艰难的开创性工作

《人民日报·华东新闻》版在创办一周年之际,向广大读者征求意见。在“您所喜欢的版面、栏目”一题中,有80%的读者不约而同地填写着:摄影专版《华东写真》、摄影栏目《今日聚焦》。

不仅是普通读者,《华东写真》自1995年初创刊以来,还受到新闻界社会各界的瞩目。《新闻战线》、《中国记者》、《新闻记者》、《人民摄影》、《时代摄影》等报刊相继载文介绍并予以充分肯定。

1996年1月,在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和人民日报社华东分社联合召开的《华东写真》新闻摄影研讨会上,十几位摄影专家、教授,报界老前辈,对《华东写真》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它在我国报纸图片的运用上,开创了以真正的新闻照片为主的全新格局,代表着我国报纸在强化新闻摄影优势、突出新闻照片特色方面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同年8月,在第四届全国报纸总编辑新闻摄影研讨会上,《华东写真》摄影专版受到高度评价,荣获“创新奖”,张蔚飞为华东分社捧回第一个全国性奖项。

这个创办仅两年的新事物,为什么得到如此多的赞誉?

因为这里成了《人民日报》新闻摄影改革的一块颇有收成的“试验田”。而这块田地的主要耕夫张蔚飞正在实现自己做了十几年的一个梦:为新闻摄影“正名”。

两年来,在人民日报社华东分社领导的推动和同事们的支持下,张蔚飞以超出常人的艰苦努力,将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呼吁多年的“图文并重,两翼齐飞”变成了版面上的现实。在《人民日报·华东新闻》版上,大量来自生活,能抓住传神瞬间、内容上高扬主旋律的新闻照片,替代了传统的“机器加人”和“四季歌”等老面孔照片。《人民日报·华东新闻》版先后推出每周一期的《华东写真》新闻摄影专版,每天见报的《今日聚焦》和《快照速递》等新闻摄影专栏,由此构成了《人民日报·华东新闻》版摄影报道的特别组合。《华东新闻》版的新闻摄影报道,具有强烈的改革意识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并逐步形成了党中央机关报第一个地方版的摄影报道风格:

一是强调照片的新闻性、时效性和信息量,强调照片与文字的相融与互补,注意追踪热点新闻;

二是在照片的选择与运用上,注意遵循新闻摄影的自身规律,看重照片的形象价值,强调抓拍,注意贴近生活,反映人的情感,追求新闻摄影独立报道新闻的独特效果;

三是全方位地反映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的经济建设、社会变化及人的内心世界等。(www.xing528.com)

经张蔚飞设计,《华东新闻》版开创了用文字精心“包装”照片的改革措施。大多数新闻照片都制作了一语中的富有文学韵味的标题,让文字说明与照片达到最佳组合,使新闻照片的独特魅力借助文字得以充分展示,给读者耳目一新之感。现在全国报纸上的新闻照片多数没有标题,照片说明大多止于文字通顺,但《华东新闻》版上的新闻照片90%都有画龙点睛的标题,有精炼而具文采的说明,这在全国新闻界独树一帜。

他有版面图片编辑的清晰思路

作为一个有着20多年专业经历的新闻摄影工作者,张蔚飞在调到人民日报社华东分社之前,曾是解放日报社摄影部负责人,他摘取过全国新闻摄影比赛的金牌,主持编辑过80年代在华东地区较有影响的彩色周末版。但是对新闻摄影在报纸版面上的功能、地位的认识,对如何运用新闻摄影手段去反映好时代、反映好热点、反映好社会,则是他到了人民日报社华东分社后,才从理论上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在实践中有所作为的。

是改革的深化给张蔚飞提供了机遇。在华东分社这个有着良好工作氛围的环境里,在人民日报社领导提出的“将党中央的精神与华东实际相结合,贴近读者,贴近生活”的要求之下,在分社领导提出的“新闻摄影重在新闻”的目标感召之下,他有了探索新闻摄影改革的良好机遇。这一切令他兴奋,唤起了他心中多年的愿望,这一机遇,对他来说,已经是等待多年了。

他有的不仅是创业的激情和对新闻摄影改革的使命感,还有自己多年来在业务素质、知识经验等方面的积累。他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他有自己的关于新闻摄影的理论观点,有自己的版面图片编辑的清晰思路。

张蔚飞在交给领导的第一份工作设想里,提出要一个专业从事文字包装的图片编辑。在分社这个只有30多名记者的新机构里,摄影组只有三个编制,这在全部记者数中所占比例已经够高了,要一个图片编辑就意味着少一个摄影记者,但张蔚飞宁愿少一个摄影记者,也要配备图片编辑。他说,多一个摄影记者也不可能把华东七省市都跑下来,但多一个专职图片编辑,却有可能使新闻摄影发生质的变化。他的目标是:要创出一条新路来,“要攻克长期以来新闻照片无时效性的弊病,让新闻照片贴近读者,成为报纸新闻的主体之一,成为广大读者乐于接受的一种载体”。基于这样的思路,张蔚飞提出了选稿“三个必须”的硬标准:必须有新闻信息含量,必须有时效,必须是抓拍。

然而,他面对的是这样一个现状:一方面,新闻摄影长期处于配角、陪衬的地位: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只注意对摄影技术、技巧的追求,搞摄影的人往往欠缺新闻敏感和忽视对新闻事件的独特思考。

他下决心要改变这一现状,哪怕有一点突破也好。突破口从选题材开始,突出照片的优势,使其能与文字新闻相得益彰。1995年3月,上海各大报纸争相报道上海航空公司在下岗女工中招空嫂圆满结束的消息,张蔚飞组织来一张照片,拍的是被选上的女工激动地抹眼泪,配上了一个标题——《怎一个喜字了得》送到了总编辑的案前。这时,文字记者的稿子也送来了,总编辑看后,当机立断:用照片,不用文字。因为照片胜过文字。

他与作者的心是相通的

1995年2月20日《人民日报·华东新闻·华东写真》刊登的《悠悠四十载,未见慈父面;忽逢父战友,洒泪慰忠魂》照片,是作者叶晓光参加纪念解放一江山岛战斗40周年时抓拍的一个感人瞬间。但作者最初寄来的是一张纪念性场面的照片,同时随寄了一份刊有这张生动照片的当地报纸。张蔚飞看到那张报纸时眼睛一亮,立即打电话要作者用特快专递改寄,并问他为什么没寄这张而寄另一张,得到的回答是:“我以为《人民日报》比较喜欢用传统一点的。”张蔚飞耐心地向叶晓光解释,好照片的标准是统一的,就是摄取到新闻现场中最具典型意义、最感人的瞬间,不因报纸身份的不同而改变。张蔚飞的“游说”,让作者终于明白,《华东新闻》版正是自己的好新闻照片向社会、向读者亮相的一个舞台。一个月后,叶晓光又寄来一张动人照片——天台人民为扑灭山火而献身的两位农家妇女送行,张蔚飞在《华东写真》上给予了精心编排。

作为图片编辑,张蔚飞深知尊重作者、团结作者、调动作者积极性的重要。他注意引导通讯员去抓拍事件性新闻和突发性事件的场景。1996年3月5日福建发生一起车祸,过路的人主动投入抢救。《闽东日报》摄影记者董建鸣抢拍下了一张现场感极强的救人镜头,《人民日报·华东新闻》版以《危难之际雷锋多》为题,在版面上精心安排,并突出处理。类似这样的照片处理,使《华东新闻》版常常对华东各地的新闻摄影记者和通讯员产生激励和示范作用。

一般报社摄影部门都有人专门看来稿、做通联,但张蔚飞坚持每件来稿自己看,他相信岳飞的“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观点。他说判断稿子好坏常常在初看的一瞬间,作为摄影主管就要对作者负责。他经常在退稿时给作者道明原因,指出问题,让作者感到,稿子虽然没用出来,但在业务上有收获。这样,作者心里总会装着这张报纸。

张蔚飞曾收到过南京政治学院两位作者的来稿,反映文物保护问题,但照片拍摄不讲究,制作也不认真,他马上回信希望他们采访要再深入一些,拍摄要认真,请他们重拍后再寄来。后来重拍的照片刊登了,两位作者来信说:“通过投稿,我们感到您工作的认真与负责,和对作者的关心。我们有些惭愧,以后再发稿时决不失之轻率,拍出更好的照片来回报您的关心。”每每面对这样的来信,张蔚飞总感到作者的心跟自己是相通的,自己的辛苦没有白费。他说他相信,这些作者一有好稿,首先一个念头就是投《人民日报·华东新闻》版。

值得一提的是,对新闻摄影的成功经验和体会,张蔚飞总是毫无保留地拿出来与同行交流,以至于华东分社每年一次的通讯员座谈会成了摄影改革的学术交流会,许多新闻单位纷纷要求参加。浙江某报社摄影部一位负责人说,有一度她几乎对新闻摄影的前途失去信心,意欲改行,是张蔚飞那种执著追求的精神以及《华东新闻》版对摄影报道的成功探索,使她重树信心和希望,接着该报社同样也推出了新闻摄影专版,搞得红红火火。中国新闻摄影学会权威人士评论说,正是因为《人民日报·华东新闻》版的示范效应,1996年华东地区报纸的新闻摄影显得尤为活跃和繁荣,出现了喜人的景象。

本文原载1997年第3期《新闻战线》,作者为人民日报社华东分社记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