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张蔚飞:新闻摄影界的勤奋之光

张蔚飞:新闻摄影界的勤奋之光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勤奋,造就了张蔚飞许必华在新闻摄影界,张蔚飞是名人之一。1994年,《人民日报·华东新闻》版一创刊,张蔚飞就从解放日报社调了过去,主管它的新闻摄影报道工作。张蔚飞取得如此优异成绩的根基在于:勤奋。蔚飞同志报名在最后一次大会上发言。轮到张蔚飞同志发言,早已过了会议东道主宁夏日报社所规定的18:30晚饭时间,而张蔚飞却心急火燎地站起来一再向我打招呼,说他“有几分钟足够了”。

张蔚飞:新闻摄影界的勤奋之光

勤奋,造就了张蔚飞

许必华

 

在新闻摄影界,张蔚飞是名人之一。

1994年,《人民日报·华东新闻》版一创刊,张蔚飞就从解放日报社调了过去,主管它的新闻摄影报道工作。

从那时到现在,时间过去了8个年头。这8年,他以自己的优异业绩,一再赢得同志们的赞誉,成为人民日报社华东分社的“标兵”、“突出贡献奖”获得者。2002年5月,在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举办的全国首届新闻图片编辑奖“金烛奖”评选中,他以816.1的高分成为“金烛奖”得主。

张蔚飞取得如此优异成绩的根基在于:勤奋。

虎气生风

我与蔚飞同志相识,是1990年在银川举行的“首届全国报纸总编辑新闻摄影研讨会”上。当年,他刚好40岁,精力旺盛,虎气生风。其时,他担任解放日报社摄影美术组组长,和副总编辑陆炳麟一起到银川参加会议。陆炳麟同志在第一次大会发言时,就新闻摄影讲了九点意见。蔚飞同志报名在最后一次大会上发言。经过好几项议程之后,这天下午要求发言的人特别多,其中有不少是临时报名的,会场气氛热烈、活跃。人们都深为这次会议首次披露的穆青同志提出的“两翼齐飞”和蒋齐生同志提出的“图文并重”观点所鼓舞。发言时间一再延长,到后来不得不每人限定五分钟,但这显然不足以使他们畅所欲言。此情此景,使我这个会议主持人感到为难。轮到张蔚飞同志发言,早已过了会议东道主宁夏日报社所规定的18:30晚饭时间,而张蔚飞却心急火燎地站起来一再向我打招呼,说他“有几分钟足够了”。实际上,他是最后一个发言,我也不再限制他的时间了。只见他匆匆走到演讲的麦克风前,从口袋掏出一页纸,我从旁瞄一瞄,见到纸上写着密密麻麻的小字,大概是他在会场上一面听别人的发言,一面写下的提纲。他的发言不同于他的副老总,他是从一个摄影工作者的角度强调,既然要求总编辑们给版面,那摄影记者就必须拿出真正的、优秀的新闻照片。话不多,但精炼,时间也没有超过。他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充满辩证法,令人信服,为这一天的大会发言画上了一个极具理论色彩的句号。

成功的转折

张蔚飞是上海市崇明县人,1968年参军,1970年开始从事摄影工作,1981年年底转业到解放日报社当摄影记者。十几年的摄影经历,拍照片自然是他的强项。他曾经有《拨动了心弦》、《东方魅力》、《中美麦道飞机上天》、《亲吻农家儿》、《迷人的东方文化》等作品在全国评选中入选、获奖。1992年小平同志南方视察期间在上海第一百货商店购物时,张蔚飞拍的一幅题为《稀客光顾大商场》的作品,在第二年的全国评选中得到了金奖,他本人也由此入选《中国人物年鉴》、《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

然而,当他进入人民日报社华东分社之后,工作性质却发生了很大变化:

——拍照片成了副业,主业则是组织新闻摄影报道,同时参与图片编辑工作;

——人虽然还是在上海,但报道上的视野却从上海一地扩展到华东地区;

——身为摄影报道主管,既要当好编辑,指挥好两名抓重点报道的摄影记者,更要组织好华东地区的新闻摄影队伍,及时地从这些作者手中“抓照片”。

《华东新闻》版一创刊,他即创办起一个摄影专版《华东写真》,以《一周回眸》为重点,及时报道上一周发生在华东地区的重大新闻;同时在要闻版上建立《今日聚焦》专栏。这一版一栏的共同特点,是突出新闻性,强调时效性。为此,他想方设法与通讯员们构筑起以先进的网络技术为载体的图片发稿网络,和以融洽的人际关系为纽带的通讯员网络。这两张网,使得《人民日报·华东新闻》版上的图片,有了真正的新闻,而不仅仅是“好人好事”的画面了。与此同时,他每年召开一次华东地区新闻摄影报道研讨会,就报道上的问题进行广泛交流,还请来电脑数码相机专家为与会者传授技术。会议规模不大,但气氛好,效果好。(www.xing528.com)

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丰硕成果,华东版在1995年—2001年七次读者问卷调查中,《今日聚焦》在“你喜欢的栏目”问卷中排名第一;《华东写真》在“你喜欢的版面”问卷中亦名列前茅。张蔚飞从2000年问卷中发现,选择“有较详细的文字相配合的照片”的读者竟多达56%,超过了选择“大幅单张照片”和“一组照片”两项读者的总和。

在了解读者心态的基础上,2001年起,张蔚飞果断地进行改革,将《华东写真》摄影版上保持了六年之久的《一周回眸》停掉,改为《热点回眸》,并将它分成以用较详细的文字交代新闻背景的《热点评说》和观点鲜明的图片与评论短文相加的《焦点综述》两个子栏目,交替或同时刊出。在新的改革措施实行一年之后的再次问卷调查中,希望“有较详细文字相配合”的回答竟达72%,比上一年上升16%:对于“你最喜欢的栏目”的回答,在华东版29个栏目中,《焦点综述》以4741张票夺得第二(第一是要闻版摄影栏目《今日聚焦》,5782张票),《热点评说》位居第七。张蔚飞说:“这些数据说明:读者完全接受‘用文字来弥补照片的弱点’,用‘较详细的文字相配合’,解决了新闻照片不善理念、无法深度表达的缺陷,现在这么做,正是全面提升了新闻照片在版面上的地位和作用。”

最近,他们又在《华东写真》版上增添了几个新的子栏目:《目击》、《人物》、《故事》,面更宽广了,涉及的问题也更深了。

在实践中进行理论探索

从一线摄影采访到幕后编辑图片,从具体工作到主管一方,张蔚飞在走过的道路上,感悟越来越多。近几年和他接触中,听他的发言,读他的文章,觉得都带有一些理性色彩。这也许是一种规律:长期专心致志一项事业,大量的实践之后,就会产生一种理性的萌动,从实践中总结、提出问题,形成观点、理论,再去指导实践。张蔚飞就是这么做的,从中探寻出许多规律性的东西。在他曾经对新闻摄影诸多问题有过的许多较为详细的阐述中,我以为下面这段话相当精辟:“我依据多年从事新闻摄影工作的经验认识到:新闻摄影有着自身的规律,我们应当遵从这个规律。新闻照片与文字新闻尽管是报纸报道新闻的两大手段,但各有特性,两者之间有着明显的不同。我们应该明白,决不能拿文字报道的思维方式套用到新闻照片上来。”

新闻摄影报道的规律怎么表述?它的内涵是什么?张蔚飞在他的“业务小结”中写的几点,我以为都是说明规律的:

——“新闻照片应从报道好人好事、生产经验等传统题材中走出来,将镜头对准社会热点,对准社会关注的重大新闻事件”;

——“摄影记者应当在新闻事件现场中,抓取具有视觉冲击力和震撼力的典型瞬间”;

——“新闻摄影题材应当扬照片形象生动之长,避免理念表达不足之短,才能在报纸版面上与文字并重”;

——“报纸照片的魅力在于新闻性、时效性”。

对于形象表现力弱,而又必须进行摄影报道的题材,如何强化它的表现力,是中国新闻摄影的一个难题。对此,张蔚飞认为这只能在实践中逐步寻求答案。他自己一面在思考,一面也设法和同志们共同研究。比如说经济建设的报道,它无疑是重要的,因为经济建设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的中心任务。但摄影记者中不少同志都觉得“缺乏形象”、“缺少活力”。这些问题如何突破?张蔚飞于2002年5月31日—6月1日约请华东地区摄影记者数十人进行一次“易地交流采访”,拍摄《民族核电的脊梁——记者眼中的秦二核》,试图对“缺乏形象”问题进行探索。他们先是研讨,后是采访,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从活动之后收集的参与者在自己报纸上发表的作品来看,效果是不错的。摄影记者都在表现这个核电站的气势、规模、人物。张蔚飞同志自己为这次活动写的侧记就是《如何让经济(工业)题材摄影报道有所突破?》,他是想从这个难点中找出点规律性的东西来。

1990年在银川时,我对张蔚飞同志的第一印象,是对事业的热忱。此后十多年,他不断与时俱进,但不断叠加到自己身上的,依然是热忱,只是更加勤于思考,对业务更加求精,他对新事物新观念的态度,就像他追求新闻的“新”那样,每天都在不懈地追逐。

张蔚飞的事业、人生,与祖国的新闻摄影事业紧密相联,充满着勃勃生机。

2002年9月15日于北京,本文作者为中国新闻摄影学会执行会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