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记者的积累与摄影报道的深度——评孙仁贵的《市委书记和他的担保户》
新闻照片在报纸版面上是不可或缺的。但深究一下,照片在版面上的地位和作用到底有多大?眼下,对大多数报纸而言,只能说是热闹有余而力度不足。也就是抓住读者视线可以,但要给读者留下印象,留下震撼,留下思考不行。
为什么?因为目前发表的大部分新闻照片往往只是新闻事件或新闻活动的现场记录。这些照片,即使画面能出彩,但其题材本身却没有更多的出彩之处,因此,摄影报道与文字报道相比,往往显得平。
目前,摄影报道难以让读者留下思考等方面的不足,使新闻照片在版面上难以充分展现其魅力。因此,如何让新闻照片有内涵,耐看,有回味余地,能留下思考,能让新闻照片与文字报道一样具有引导舆论、针砭时弊、影响社会等方面的功能,近来成了新闻摄影界深入探讨研究的话题。
2004年4月,笔者供职的人民日报社华东分社就举办了一次“新闻摄影深度报道”的专题研讨。研讨非常热烈,也形成了若干共识,比如“以人为本与深度报道”,“舆论监督与深度报道”,“特写在深度报道中的作用”等等。会上,华东分社副总编辑顾勇华提出了“积累与深度报道”的看法,引起与会者的共鸣。
摄影报道缺乏深度,往往是与作者浮躁的工作作风相关联。如果作者能静下心来好好研究一下题材,对吃准的题材好好下工夫去拍,去积累,很多初看一般的题材,或许就能成为能给读者留下印象、留下思考的深度报道。
2004年7月13日,《人民日报·华东写真》摄影专版刊登了《九江日报》老摄影记者孙仁贵拍摄的《市委书记与他的担保户》的摄影专题(见图1),讲的是养殖户邹新华在得到九江市委书记刘积福用工资担保的贷款后做大养殖业的故事,受到了报社内部和广大读者的好评,认为报道的事情新鲜,受众的关注度高,是一组难得的既有深度又有摄影特色的摄影专题。这几幅照片本身虽谈不上是摄影佳作,但张张都是该新闻发展过程中重要节点的现场记录,组合在一起就显得很珍贵,很实在,很有说服力。
要说这几张照片在拍摄上有什么难度吧,内行人一看就知道是不难的。难就难在照片以外,难在作者一开始就有积累的意识,有跟踪报道的意识。(www.xing528.com)
2002年1月23日,《华东新闻》报道了孙仁贵同志拍摄的《书记工资担保农民喜领贷款》的图片报道(见图2),作为一个地级报纸的摄影记者,当时能敏锐地意识到这个新闻的价值,并及时地推介给合适的媒体刊用,他的责任似乎也尽到了。如果他不再去追踪,你也说不出他有什么不对之处。
但孙仁贵想到了要去追踪,去积累。他要拍出更能打动人的图片专题;他要尝试一下政治题材的摄影专题报道能不能生动。
这些都是孙仁贵同志当时的真实想法,但我们应当看到孙仁贵当时是冒着“失败”风险的:如果邹新华获得贷款后养殖业没有发展起来,或者连贷款都还不出,牵连到市委书记……如果是这个结果的话,在我国目前的新闻环境中,孙仁贵的所有追踪、积累全都白费。好在邹新华最后成功了,新闻事实成立,孙仁贵也成功了。
今天,我们认真地品评一下两年半前的这则新闻照片与两年半后的这个摄影专题,就可以看到,两者之间在深度、力度、内涵等方面均不可同日而语。后者给人以完整、深刻的印象,令人感动,也让人回味、思考。
孙仁贵同志这次“冒险”很值得,最起码给摄影记者如何拍出有深度的报道提供了一个成熟的经验。当然,作为媒体的摄影主管,也要“识货”,比如对《市委书记和他的担保户》这个专题,如果死守“地市级主要领导不能轻易见报”的政治框框,那么就可能营造不出良好的新闻摄影环境。
2006年3月14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