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写出真情——评张延林的《平凡母亲深深爱》
情感、性格,这些都归类于人的内在的气质。对于擅长表现外在形象的摄影来说,如何用镜头表现好人的情感、性格等内心世界是道难题,也是检验一个摄影者拍摄水平的试金石。
《平凡母亲深深爱》(12月5日刊于《人民日报·华东写真》)这组照片中(见插图),84岁的刘怀英老人面对双目失明26年之久的儿子,和捡回来8年本指望当作孙女的女孩却是个脑瘫儿的连续不幸,这位老人没有向厄运低头,而是顽强地支撑起这个家。虽然靠一个八旬老人的绵力,不可能让全家过上富裕的日子,但老人起码让儿孙免于饥馁。——老人事迹的本身就是值得讴歌的一首体现人性真、善、美的赞美诗。
读者在钦佩这位老人顽强的同时,肯定很想知道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她老人家,或者说,读者都想看到这位可敬的老人在辛勤劳作的表象下所隐藏着的崇高的思想境界和伟大的道德力量。
如何运用镜头语言去表现好这一主题呢?我觉得作者张延林在拍摄本组照片时较好地运用了特写镜头,注意通过抓取刘怀英老人的眼神、体态、动作等细节,来展现刘怀英老人的内心世界。比如图2这幅特写,通过老人深邃的眼神、凝重的脸色和豆大的火苗,让人感受到刘怀英老人对苦难的镇定和对幸福的渴望,让读者油然而生对刘怀英老人的同情和钦敬。正是有了这幅点睛之作,才使得这组照片有了深深的感染力。也可以说,张延林这幅特写的成功,使整组照片有了深度,让读者有了回味思考的余地,也让读者体验到了老人的内心世界,更让读者感受到了这位凡人身上那股令人肃然起敬的非凡情操。(www.xing528.com)
所以,我们摄影者要善于运用特写画面去表现人物内心世界(主要是眼神,也包括脸、躯、肢等),因为这是拍好摄影专题尤其是人物专题的关键。
可惜,现在很多作者似乎都不太明白这其间的奥妙,有的甚至不愿意去花这工夫。往往喜欢拍那些就事论事的“写实”照片,而不愿意去拍能让人产生遐想的“空灵”一点的画面。因此,尽管现在的摄影作者人数很多,每天生产出来的照片数量也多,但看后能让人感动的却不多。从这点上说,张延林同志难能可贵。
当然,这组照片也存在着诸多不足,主要是对盲眼儿子和脑瘫孙女的表现明显不足,甚至难以让人看明白胡俊兴是个盲人。也许作者认为,我主要表现刘怀英老人,功夫就用在老人身上,这当然没错。但是作者可能忘了文学表现中常用的“反衬”手法。本组故事中的儿子胡俊兴和孙女胡疼疼已是刘怀英老人命运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在拍摄时对他们父女作必要的着墨和到位的刻画,不仅同样能揭示主题,说不定还能更巧妙、更有力地深化主题。
2007年1月4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