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题材看能力 抓取瞬间看功力——评吕廷川的《青纱帐里“拉脚客”》
“三农”(农村、农业、农民)题材怎么拍才能常拍常新?许多影友都感到为难,所以也不敢轻易下手。因为拍不好就拍成了“四季歌”,要知道,“四季歌”与“机器加人”一样,可是臭名远扬啊!于是为了自己的名声,许多影友就选择了“惹不起躲得起”的回避政策。
但是,你回避了农村题材不等于农村里这几年没有新闻啊!事实上随着改革的深入,这几年各地农村同样有了很大的变化,同样出现了很多值得向读者告知的题材。问题只是在于你有没有去观察,能不能去发现。
在目前新闻摄影界比较浮躁比较急功近利的环境下,《济南时报》的摄影记者吕廷川想到了要把目光投向农村,从农村中找一些比较能体现时代特征的,具有比较高的新闻价值的,当然也要比较适合用图片表达的,比较能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题材去表现。于是就有了《青纱帐里“拉脚客”》这组照片,反映的是济南郊区农村因奶牛饲养业的兴起而一改过去将玉米秸秆一烧了之的做法,代之以出现了一支专业从事玉米秸秆收割、加工、销售的群体的新鲜事(见插图)。
难得的是,吕廷川能掂量出这件事的新闻价值,能静下心来,把目光聚焦在这件新鲜事上,把镜头对准这个特殊群体身上。据我了解,他前后往返多次,花了较多的时间,才拍出了这组我认为是近年来反映农村题材比较成功的一组图片专题。
就拍摄而言,吕廷川也是成功的。整组照片既有大场景,也有中景和特写,既有场面的描写,也有细节的刻画。把从事这项新兴行当的这批农民的生活、劳作刻画得栩栩如生,他们的酸甜苦辣跃然于画面之上。比如穿着破胶鞋的脚、透过镜子打量着脸的汉子等画面简直是神来之笔。(www.xing528.com)
我看到这组稿子后,不禁为之击节叫好,因为我从中看到了吕廷川对题材的把握能力。现在有很多的摄影记者,他们的照片都拍得很不错,但在题材的把握上往往不知轻重,不懂得什么题材对摄影来说是好题材,不懂得什么题材是值得花大力气去拍的,有的甚至要依赖领导派活,或是由文字记者带着去拍照。
看来,一个摄影记者的业务成熟,非得要由自己去琢磨着拍几组专题才行。吕廷川这组专题在《人民日报·华东写真》版刊出后没几天,正巧《济南时报》的尹波总编辑来上海,我们在谈到摄影记者该拍什么题材这个话题时,不约而同提到了《青纱帐里“拉脚客”》这组照片。这就说明了只要是好照片,就能征服领导的目光。
顺便解释一下,我上文提到的那两幅如神来之笔的画面,却没有被我选用在“写真”版上,却添加了一幅往年烧秸秆的照片。我只能说这纯粹是我们《人民日报·华东新闻》版的版面需求了。就“拉脚客”专题而言,没有往年烧秸秆的画面,完全不影响专题结构的完整。
所以,我今天要再次陈述一下我过去陈述过的观点:被报纸选用的照片不完全是好照片,不被选用的照片也不等于不是好照片!这实在是因为各家报纸所承担的社会角色不同、读者定位不同,或者是编辑的眼光不同、偏爱不同造成的。当然,在通常情况下,被选用的应该是好照片,好照片也应该被选用。
2007年1月8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