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闻摄影:细微之间的深入千寻

新闻摄影:细微之间的深入千寻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细之毫厘深之千寻——评吴芳《迁徙的“小鸟”》图片专题就像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一样,民工问题似乎也成了我们这个剧变的时代、转型的社会中永远报道不完的新闻题材。看了《新安晚报》吴芳拍摄的《迁徙的“小鸟”》这组照片(见插图)后,你不得不承认,在民工题材的摄影报道上,吴芳是“领先一步”了。老话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现在,我要反其意而用之,吴芳他就是“细之毫厘,深之千寻”了。

新闻摄影:细微之间的深入千寻

细之毫厘 深之千寻——评吴芳《迁徙的“小鸟”》图片专题

就像爱情文学永恒的主题一样,民工问题似乎也成了我们这个剧变的时代、转型的社会中永远报道不完的新闻题材。比如欠薪讨薪啦,安全劳保啦,留守儿童啦等等,尤其是春运民工潮,可以说是民工题材报道中的重中之重了。

面对这个“年年重复年年报”的题材,如何拍出点花样来,不至于让读者产生视觉疲劳,是个值得摄影记者们好好探讨一番的业务问题。

看了《新安晚报》吴芳拍摄的《迁徙的“小鸟”》这组照片(见插图)后,你不得不承认,在民工题材的摄影报道上,吴芳是“领先一步”了。

我觉得吴芳这组照片的成功在于观察比一般人仔细了一点儿,吴芳的目光穿过乱哄哄的春运大潮的表象而定格在随父母“迁徙的‘小鸟’”身上。而恰恰是细致了这么一点儿,却使这组照片对民工问题的揭示就深刻了一大截儿。老话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现在,我要反其意而用之,吴芳他就是“细之毫厘,深之千寻”(古时八尺为寻)了。

确实,正当我们看惯了年复一年表现民工专列的拥挤、长途跋涉的艰辛这些照片的时候,眼前猛然出现这组照片时,其新鲜感是不言而喻的,看后心灵的震撼也是久久不能平复的。这组照片妙就妙在以新鲜的外衣“兜”给你一个沉重的话题。现在不少照片虽有着较新鲜的包装,却没有应有的分量,引不起人们的思考。人们可以冲着新鲜包装去看一眼,但看过也就忘了。而吴芳这组照片就不一样了,它以新鲜为表,能够吸引你去看;以震撼为里,可以促使你去思考。

看了这组照片,还会让你产生一种“意料之外,想象之中”的感觉,似乎感到这组照片拍起来也不是很难,似乎自己也能拍好。是啊,真正的好新闻、好题材,就应该是“意料之外,想象之中”。如果是“意料之外,想象之外”的话,那新则新矣,却也会把问题给移到“心”外去了。正因为这个图片专题是“意料之外却是想象之中”,才会让你感到吴芳此时说出了你隐隐感觉了的却没能在脑海里明晰起来的又很有同感的事,才会在你心里产生共鸣。

这大概就是好新闻、好题材的共性吧。(www.xing528.com)

吴芳拍专题是老手了。画面表现对他来说不是大问题。大家可以看他的这些画面,他抓拍到的都是一个个生动的细节。可以说,这组照片的每个镜头都会抓你的眼球,都具有很强的表现力,都像是在向你诉说着什么,因此都耐人寻味、引人思考。

因此,我毫不犹豫地将这组照片安排在2006年2月21日的《人民日报·华东写真》版上,以2/3版的篇幅强势刊出(见插图)。也许有人会认为,《人民日报》上用那么大篇幅刊登这“负面报道”合适吗?我要说,我这么做是要提请各级政府能正视这个问题,设法去解决这个问题,因为这个问题太重要了,是关系到是否能有效地构建和谐社会的大问题!我是在尽《人民日报》——党中央机关报的舆论监督的职责啊!

要说这组照片的缺点也是明显的,那就是他的每张照片的小说明全是“一个孩子怎么怎么的”,“一个孩子如何如何的”这种不着边际的语言

这是吴芳中新华社的“毒”太深的缘故,他误以为这么个写法是赶上了时髦,是和“国际接轨”,其实错了!这种新的八股式的图片说明源自新华社翻译国外的图片说明,也许译者考虑到中国读者一下子弄不清画面上谁是谁,于是就化简为“一个”、“两个”这种行文方式。且不说新华社这样翻译对与否,就算对,也只能用在国外的图片说明上,而现在让中国的摄影作者撰写图片说明时也这样去鹦鹉学舌,岂不是东施效颦?比如将插图下排第三幅照片的说明“一个孩子背着包裹和大人进站”改为“这个×年级学生背着书包心事重重地随大人进站”,将插图右下照片的“一个孩子的脸和手都冻坏了”改为“这个×岁的孩子脸和手都冻坏了”,将插图左下照片的“广场上,一位母亲用方便面喂孩子”改为“旅途中,母亲用方便面填饱孩子的肚子”,等等,岂不更好?

今年的春运即将开始,今年还能不能看到更有新鲜感,表现力更强,揭示问题更深刻的关于民工春运的摄影作品?我期待着!

2007年1月9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