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鄂川农民捕鱼》编采互动,实录新闻摄影之我见

《鄂川农民捕鱼》编采互动,实录新闻摄影之我见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记《鄂川农民东海捕鱼》一稿的编采互动《宁波晚报》资深记者龚国荣和我是多年的朋友,所以他拍到了好东西都会首先想到发给我。今年9月16日,东海伏休结束,浙江象山举行了隆重的开渔节。比如没有农民在海上捕鱼的特写镜头,没有传统渔民与新渔民之间互动的镜头,没有表现他们情感的镜头,以及缺乏表现他们从农民转变到渔民的镜头。9月17日,台风“姗姗”影响正式消除,浙江象山1500余艘渔船开始出海作业,为当地的市民送上透骨新

《鄂川农民捕鱼》编采互动,实录新闻摄影之我见

记《鄂川农民东海捕鱼》一稿的编采互动

宁波晚报》资深记者龚国荣和我是多年的朋友,所以他拍到了好东西都会首先想到发给我。当然,我会很认真地对待他的作品,看到他稿子有不妥之处,不管是否采用,我都要给他指出毛病。所以这些年来,他没少挨我的“骂”。他倒还好,还对我说,每挨一次“骂”就有一次进步。这就是我们之间的一种默契吧。

今年9月16日,东海伏休结束,浙江象山举行了隆重的开渔节。他在象山给我打电话说,年年开渔节,发这种年年相似的场面也没太大意思了,17日他将随渔船出海,如果18日傍晚前能回来,他就给我传拍摄到的首捕丰收的照片。我一听很兴奋,因为年年开渔节的雷同场面确实让我烦,现在有了来自大海深处的首捕丰收的照片,当然求之不得。19日正好是周二,有写真版,于是我决定预留三分之一版的面积来恭候他的大作。我们约定,只要他一上岸就传稿,如果18日17:00前手机打不通,就说明他仍在海上回不来,我就另作安排。18日下午我一直拨打他的手机,每次都是无法接通,过了17:00仍没打通,彻底没指望了,我只好换上象山、连云港、如东三地开渔的照片(见图1),版面是对付过去了,但没有刊发首捕到的银光闪闪的鲜鱼照片,总让我心里留下遗憾。

9月24日上午,手机里终于传来龚国荣的声音,他说没有想到这次出海居然会长达一周,虽拍到了很多一般人拍不到的好镜头,但现在时间过了这么多天,再把文章做在秋捕丰收上显得晚了。所以在回来的航渡中与同行的文字记者黄剑跃商量,此次出海发觉现在捕鱼人中间,内地的民工占了60%以上,所以想把文章就做在农民工成捕鱼主力军上。我一听又很兴奋,这是个好题材,因为谁能想到现在海上的渔民会是来自内地的农民工啊?于是我让他马上发过来。

半个小时后,他的照片传过来了,但我一看不行。不行在什么地方呢?

一是画面表现有问题,除了一张农民工吃饭,一张晕船外,还都是秋捕丰收的画面;二是文字更有问题,大部分文字说的是记者自己出海的事,关于农民当渔民的关键词语却被轻轻一笔带过。也就是说,除了标题外,画面和总说明都和主题脱节。于是我给龚国荣回电话指出这两大问题,并告诉他,写真版要用的话,现在这样的水准是不行的,希望他重写文字、重选照片。但对已经传来的照片我就改了个标题先挂上网了。

两天后,他让文字记者重写了总说明,自己又重选了一些照片传给我。我从新的文字看,虽然是围绕着“海上渔民来自内地农民”这个主题去说了,但写得不符合图片专题的要求。重写文字的这位文字记者不懂图片报道对文字写作的要求,只按他熟悉的文字报道的那个套路写,所以写成了自成体系的一则文字报道,与画面全然游离;我从画面的组合看,在对主题的诠释上较前有了较大改进,但很不到位。但我也知道,他已没法更上一层楼了。因为“海上渔民来自内地农民”这个主题是他们从渔场返回时商量出来的点子,而不是出海前想好的点子。如果他是出海时想好这个点子,凭我对龚国荣的了解,他一定能拍出很能表现“农民变渔民”这个主题的好照片。

但现在一切都晚了,说啥都是马后炮了。除非我放弃,要用就这个样子了;但我又舍不得这个好题材,只好自己动手改写了文字,重组了画面,编成标题为“农民工逞雄东海渔场”的图片专题先上了网,准备节后第一期写真版用。

10月10日,经过反复折腾的这组照片终于在《华东写真》版上见报了(见图2)。10月9日晚值班的曹总、顾总又对标题、文字作了修改、润色,使这组照片生色不少,但终究留下很多缺陷。比如没有农民在海上捕鱼的特写镜头,没有传统渔民与新渔民之间互动的镜头,没有表现他们情感的镜头,以及缺乏表现他们从农民转变到渔民的镜头。因此,虽然现在这组照片发表的版面不小,包装的文字也都到位,但由于缺乏图片专题应有的形象语言,因此视觉冲击力不强,不能给读者留下太深印象,应当属于强势的题材、强势的文字包装,却摊上个弱势的画面的那种蹩脚作品。为了掩盖不足,我在画版时故意将捕鱼和协力战风浪两幅照片做大,但这些雕虫小技是瞒不过业内行家的。

回顾这组照片的编辑过程,我觉得有两条教训值得大家记取。

一是一定要思考在前,谋定而后动。因为摄影不像文字,文字记者回到报社后可以从采访到的素材中自由地选择、取舍和组合,而摄影记者不行,如在采访中没能拍到能生动诠释主题的画面,事后是没法补救的。所以,如果说文字采访是反对主题先行的,那么摄影采访在一定场合是可以主题先行的。

二是一定要由摄影记者自己写文字说明。大家可以看第二次传的由文字记者捉刀的文字说明,与图片成了两股道上跑的车。文字记者不是不会写,问题是他们不懂新闻摄影,所以写不好图片报道的文字说明。摄影记者揿惯了快门的手要去动笔是有难度,但再难你也要攻克它。我想,你只要从思想上认识到,文字是摄影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写好文字就应当没问题。

为了便于大家更好地理解我上述的讲评,我将此稿前后四次的文字稿附在下面,大家不妨细细体会一下,看我说的是否在理。

浙江象山:农民工逞雄石浦渔场

(由文字记者捉刀)

9月16日,为期三个月的东海休渔期正式结束,9月17日,台风“姗姗”影响正式消除。浙江象山石浦上千艘渔船开始出海作业,陆陆续续为当地的市民奉献上新鲜的海鲜

为了更加清楚地了解渔民兄弟工作的艰苦,《宁波晚报》与宁波市海洋渔业局、宁波市旅游局等单位联合启动了“《宁波晚报》阳光海岸行”活动,于17日专门派出记者跟随渔船出海进行全方位体验式报道。到本月24日止,晚报记者克服了晕船等种种不适和艰苦生活的重重困扰,与渔民兄弟同吃同住同劳动,带回了大量鲜活生动的报道。在采访中,他们发现在素有千年渔港之称的石浦,真正参加出海打鱼的当地人已经不太多了,反而是来自湖北、安徽、重庆等地的农民工占到了六成以上,他们发挥特有的吃苦耐劳精神,在第二故乡的渔业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感动之余,晚报记者用手中的笔和相机记录下这些外来务工人员生活的点点滴滴。

浙江象山:万名外来人员渔业生产竞风流

(由文字记者捉刀)

9月16日,为期三个月的东海休渔期正式结束。9月17日,台风“姗姗”影响正式消除,浙江象山1500余艘渔船开始出海作业,为当地的市民送上透骨新鲜的海鲜。为了更加清楚地了解渔民兄弟工作的艰苦,《宁波晚报》专门派出记者跟随渔船出海进行全方位体验式报道。到9月24日止,晚报记者克服了晕船的种种不适和艰苦生活的重重困扰,与渔民兄弟同吃同住同劳动,共同分享他们的酸甜苦辣。(www.xing528.com)

在采访中,他们发现真正出海打鱼的象山当地人已经不太多了,反而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农民工唱起了主角。而事实上,从1993年开始,随着渔业资源日益匮乏,象山许多渔民开始转岗转业,绝大部分渔船股东数量大幅减少,也就意味着出海打鱼的本地渔民日益减少,从而也为外来人员的就业腾出了空间。据象山县有关部门统计,到目前为止,已经有超过1万名外来农民工活跃在渔业生产战线上,占到当地渔民数量的60%以上。针对这种变化,象山县抽调机关干部成立“法制教育讲师团”,结合创建“安全文明渔村”、评比“信用守法船”等活动,深入渔区进行普法宣传。在外来农民工比较集中的石浦、高塘等乡镇,象山当地政府部门还专门成立民工子弟学校,同时优先安排家属到冷冻厂、加工厂工作,解决了出海打鱼的外来农民工的后顾之忧。春节期间,当地的乡镇、街道还组织外来农民工举行文艺晚会。更为重要的是,象山县除了给每一位渔民参加保险外,还开展对渔船外来人员规范管理和优质服务活动,定期对他们进行岗位技能培训,确保安全生产。通过培训,使外来农民工懂得需要按规程操作,并在岗位上切实贯彻正确的操作规程,通过实实在在的培训,提高了他们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使他们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并能面对危险处变不惊、妥善处置。这几年台风活动频繁,强度很大,海上生产环境异常恶劣,但当地的渔业生产安全事故却在下降。

来自全国各地的农民工发挥特有的吃苦耐劳精神,在第二故乡的渔业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在感动之余,晚报记者用手中的笔和相机记录下这些外来务工人员生活的点点滴滴。

农民工逞雄东海渔场

(由张蔚飞改写)

渔民是海边长大的,这应是千古定律。因为不是海边长大的人很难掌握大海的脾性,反过来说,海边长大的汉子不捕鱼干啥呢?

但这条定律似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而被打破了。在我国著名的渔业基地——浙江象山石浦,谁能想到,出海的渔轮上,来自湖北、四川等内地的农民工成了捕捞的主力。据统计,到2006年,象山全县已有超过1万名农民工活跃在渔业生产第一线,已占到当地渔民数量的60%以上。一般来说,现在出海捕鱼的海轮上,除了船老大是当地的渔民外,水手都是由外来农民工担当。

针对这个变化,象山县政府采取了从专业培训和安全教育入手,让农民工及时掌握从事海上捕捞作业的各项应知、应会,同时采取成立农民工子弟学校、安排家属就业等措施来解决农民工改行渔民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由于外来农民工特别能吃苦,加上同一条船上的渔工都是同乡,所以协作精神也好,因此这批新渔民很受当地渔业组织的欢迎。

虽说这几年浙江沿海台风频繁,海上渔业生产环境相对变差,但浙江沿海渔业生产的安全事故却在下降。

9月17日至24日,笔者随秋捕船队出海一周,与这批新渔民零距离接触,深切感受了他们为饱市民的口福而付出的种种辛劳,当然也分享了他们丰收的喜悦。

鄂川农民东海捕鱼

(由曹总、顾总修改润色)

人们把渔民比作海的儿子,古来如此。一个人要是不在海边长大,就很难掌握大海的脾性;反过来说,海边长大的汉子不捕鱼捉蟹又干啥呢?

但是,亘古不变的事情如今变了。在著名的渔业基地——浙江象山石浦,出海捕捞的渔工不是在海边长大的。那些来自湖北、四川等内地的农民工成了捕捞主力军。据统计,到2006年,象山全县已有超过1万名农民工活跃在渔业生产第一线,已占到当地渔民数量的60%以上。在不少渔轮上,只有船老大是当地的渔民,水手都由外来农民工担当。

针对这个变化,象山县政府采取了从专业培训和安全教育入手,让农民工及时掌握从事海上捕捞作业的各种应知、应会事项,同时采取成立农民工子弟学校、安排家属就业等措施来解决农民工改行渔民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外来农民工特别能吃苦,加上同一条船上的渔工都是同乡,协作精神也强,因此,这批新渔民很受当地渔业组织的欢迎。虽说这几年浙江沿海台风频繁,海上渔业生产环境相对差了,但沿海渔业生产的安全事故却在下降。

9月17日至24日,笔者随秋捕船队出海一周,与这批新渔民零距离接触,深切感受了他们为饱市民的口福而付出的种种辛劳,当然也分享了他们丰收的喜悦。

2006年10月10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