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开垦的处女地——记《人民日报·华东写真》摄影专版的编辑思路
1995年元旦创刊的《人民日报·华东新闻》每周二有一个新闻摄影专版——《华东写真》,从1995年1月2日问世到现在,时间只有短短的5个月,刊出也才22期,却已在读者和同行中获得了普遍好评。
让照片成为表达新闻内容的形象语言
在《华东写真》版上,照片不再是文字的陪衬、版面的点缀,而是成了表述新闻内容的一种语言——当然这不是文字语言而是形象语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读者更钟情于简洁、明了、生动的形象新闻。所以,现代报纸发展的总趋势是,照片在版面上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所占的篇幅也越来越多。人民日报社华东分社创建之初,就决定顺应时代潮流,推出以新闻为主打的摄影专版。
眼下的全国各大报几乎都有摄影画刊,有月刊、半月刊,也有周刊,有黑白的,也有彩色的。其中虽有新闻摄影的专题,但更多的是以欣赏性为主的艺术摄影专题。真正以时效性强的新闻照片为主的摄影专版还十分罕见。所以在确定如何办摄影专版的时候,分社领导明确指出:重视新闻照片,给新闻照片以更多、更突出的版面,这将是《人民日报·华东新闻》的版面特色之一。要形成这个特色,《华东写真》版就要走新路,不能走画刊的老路。《华东写真》应当是新闻版,而不是副刊,要让新闻照片在版面上唱主角,而且是让时效性强的新闻照片唱主角。
《华东写真》版现在与读者见面的7个栏目就是按领导的要求设置的。《一周回眸》专登一周内华东地区所发生的有一定影响面的精彩图片报道;《精彩瞬间》刊登那些抓拍得相当精彩,题材又吸引人,但由于种种原因而使时效过了一周的优秀新闻照片;《时代档案》是华东重点工程建设的图片报道;《人间万象》则用照片褒贬社会现象;《热点聚焦》、《华东撷英》、《社会广角》这三个栏目则是以组照形式分别报道华东社会热点和重大经济题材,或华东的自然风光、名胜古迹、人文景观,或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
从这7个栏目的设置,我们可以看出,这完全是各种新闻体裁的组合:《一周回眸》相当于文字的消息;《精彩瞬间》相当于特写;《人间万象》是社会新闻;《时代档案》是专访;《热点聚焦》、《社会广角》、《华东撷英》则相当于不同题材的通讯。7个栏目轮流刊出,一般每期推出4个栏目,至少3个栏目,不管其他栏目怎么轮转,《一周回眸》是每期必登的栏目,这样做是为了强化《华东写真》版的新闻性。
选照片必须遵循摄影的自身规律
经过5个月的实践,《华东写真》选照片的风格也基本确立:在选择照片的内容时,不在于是否反映了重大题材,而在于是否选择了适合用照片来表现的鲜活题材,因为不是所有的重大题材都是适合用照片来反映的;在选择照片的画面时,不去看是否讲究了用光与构图,而主要看是否抓住了具有典型意义的瞬间,因为能抓住生动瞬间的、能传神的照片,往往不是完美的。总之,审视照片需要摈弃传统的眼光,对那些“机器加人”和唱“四季歌”的照片关上闸门,而将那些内容社会性强的、有新意的、画面生动的——即形象语言丰富的照片选上来。
因为,同样作为新闻表述的手段,摄影和文字自有它们各自的长处和短处,摄影虽有“一图胜千言”的优势,但也有着难以表达逻辑说理的短处。所以选照片必须遵循摄影的自身规律,做到扬长避短,只有这样,刊登的照片才会吸引人。摄影擅长表现文化、体育、社会类的题材,尤其擅长通过人的喜怒哀乐去展示社会风貌,展示人的精神世界,而不擅长去表现经济类题材的生产场面,尤其不擅长表现那些需要经过逻辑推理才能说清楚的问题。
正是基于这个概念,我们在《华东写真》版上陆续刊出了一批在社会上有影响的好新闻照片。比如雍和拍摄的《游子一声唤,园丁喜泪盈》,通过老校长听到游学海外的学生在机场呼唤她的一瞬间,表达了难以用千言万语表述的那份师生情。郭一江拍摄的《见了军嫂格外亲》,表现的是当韩素云在东方明珠电视塔参观时被游客认出,纷纷向她问好的动人场面。叶晓光拍摄的《悠悠四十载,未见慈父面;忽逢父战友,洒泪慰忠魂》,讲的是一位当年参加一江山岛战斗的将军在战友墓前邂逅烈士遗孤时的万千感慨。类似的好照片还有很多,但从中已可看出,我们所选的照片大都是反映活生生的人的精神世界的照片,而不是生产场面,更不是厂长(经理)们指指点点的照片。
给照片制作一个一语中的、富有文采的标题
照片的优势固然在于它有着丰富的形象语言,让人一目了然,非常直观生动,但缺点也恰恰在这个“直观”上。同一张照片,在不同文化层次的读者中往往会产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理解,所以必须给照片制作一个既要一语中的,又要富有文采的标题,撰写生动熨帖的文字说明。(www.xing528.com)
《华东写真》从一开始就强化了照片的文字编辑工作,努力做到标题(文字说明)与照片的最佳组合。在这5个月中,《华东写真》版上出现了不少精彩的标题。比如在编辑反映群众采用投豆子的方法评议党员的照片时,制作了《满不满意,让“豆”说话;合不合格,一碗了然》的好标题。又比如在编辑反映美国两大汽车公司先后来上海洽谈的组照时,制作了《“通用”刚转身,“福特”又来到》的标题。这些标题都恰到好处地揭示出新闻的主旨。所以当读者阅读《华东写真》版时,就如同阅读其他文字新闻专版一样方便,一样有主题,也有引题、副题,还有导语(即照片的说明),当然正文内容就是这张照片了。当你根据标题所揭示的新闻题义去细细地看照片时,你等于读完了一则富有文采的消息,无疑又比读文字消息更为轻松。也许,这也是《华东写真》版之所以能取悦读者的一个重要方面吧。
贯彻“一结合,二贴近”的办报思想
抓住“三个关键”,做到“三个结合”
总结5个月来办《华东写真》版的体会,首先在于我们始终贯彻了人民日报社总编辑范敬宜对华东版提出的“一结合、二贴近”(即要“将中央的方针、政策与华东实际相结合,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办报指导思想。照片是群众最喜欢接受的传播新闻的载体,我们应该花大力气经营好。
其次是坚持了照片的新闻性、时效性和抓拍这三个关键。
坚持照片的新闻性,就是说所选择的照片必须是能够向读者提供一定的信息量,所选择的题材也必须是读者想知道的、所关心的,这是新闻照片取悦读者的基础。
坚持照片的时效性,就是要以最快的速度将最新发生的新闻登出来。《华东写真》所定的《一周回眸》这个栏目,就是限制了所登的照片必须是一周之内的新闻。而且我们定下规矩,《华东写真》版上所登的新闻照片,必须标明年、月、日,不能使用“最近”、“日前”这类含糊字眼。有时为了让最有时效的照片赶在拼版前上版面,我们往往不惜工本。比如1995年1月2日第1期头条《寒山寺新年钟声》的照片,就是我们在12月31日画版时留好位置,让作者戚振林在元旦零点拍好照片后连夜制作,元旦上午专程送到上海来上版面的;还有4月24日这期的《绍兴公祭大禹》的照片,是我们派人专程赴杭州从作者谭进手中取了照片再当天赶回上海上版面的。
在坚持抓拍这点上,我们不仅严格把住了不让摆布导演的照片出现在《华东写真》版上,而且还在今年上半年连续举办了四次抓拍系列比赛,目的是想在华东努力营造良好的抓拍风气。
再次是做到了“三个结合”,即照片与版面的结合,照片与文字的结合,编者与作者的结合。
照片与版面的结合是说,历来的新闻照片是作为版面的一个要素而存在的,不管版面上照片用多用少,用大用小,新闻照片总是与其他文字新闻混合编排才成为新闻版的,现在的《华东写真》版则成为几乎完全由照片来报道新闻的版面。
照片与文字的结合,是指历来的新闻照片是为文字新闻增色的,是附属于文字新闻的,而现在的《华东写真》版上,文字则是为照片点睛的,照片是主角了。
编者与作者的结合是指我们走的是群众办报的路子,我们分社从事摄影的只有三个人,《华东写真》版上所用的照片,95%出自社外作者之手,可以这样说,《华东写真》版的成功,是华东众多摄影作者热情支持的结果。
原载1995年第8期《新闻记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