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避免成为评委和编辑的情结,我的视角:新闻摄影

避免成为评委和编辑的情结,我的视角:新闻摄影

更新时间:2025-01-12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当评委,编辑情结要不得我这个人摄影经历有年,但真正当摄影记者在第一线冲锋陷阵拍新闻照片的年头不是太多。由于早早地当上了摄影部领导,所以就有了较多的从事新闻照片编辑工作的经历。以至于我在担任影赛评委时也会情不自禁做出替参赛作品改标题的行为来。有三位评委的力挺,这作品后来就获奖了。果然,这一改征服了众多评委的心,照片得奖了。

当评委,编辑情结要不得

我这个人摄影经历有年,但真正当摄影记者在第一线冲锋陷阵拍新闻照片的年头不是太多。由于早早地当上了摄影部领导,所以就有了较多的从事新闻照片编辑工作的经历。

当摄影部领导也好,当图片总监也好,要做的工作主要是给记者出题目,给记者派活和给记者(包括作者)编辑图片稿。

编辑工作的基本要求是:一要将稿子中的差错去掉,二要将稿子中有价值的新闻点张扬出来。

因为我较早从事图片编辑工作,因此养成了一旦看到照片有不妥之处就想要改掉它的职业习惯。以至于我在担任影赛评委时也会情不自禁做出替参赛作品改标题的行为来。

记得最早一次是1985年3月,上海搞了一个“牛年黑白艺术摄影大奖赛”,山东作者陈勇送交了一幅作品(见图1),标题是《不辞羸病卧残阳》。我看这幅照片人物形象刻画很到位,但标题太过书卷气,该标题取自宋朝宰相李纲《病牛》诗中的一句,现在没几个人懂得“羸”是什么意思,且此题意境比较沉闷,我感觉这则标题会给照片产生负面影响。

◎图1 《脑筋动在“富”字上》(陈勇摄)

于是我就萌发了替这幅照片改个标题的念头。20世纪90年代正是大张旗鼓鼓励农民勤劳致富的岁月,我琢磨了一会儿,想出的标题是《脑筋动在“富”字上》,很快得到了同为评委的《解放日报》摄影组组长赵立群和《浙江日报》高级记者徐永辉两位前辈的一致叫好。有三位评委的力挺,这作品后来就获奖了。(www.xing528.com)

还有一次是1993年,上海举办了一个展示建设新貌的摄影比赛。我在众多的参赛照片中看到一幅由陈志民拍摄的题为《杨浦大桥之夜》的照片(见图2),这张照片在众多的同题材照片中显得比较抢眼,因为它把杨浦大桥斜拉索的光影效果表现得非常到位,是一张很好的照片。但令我直喊可惜的是这幅照片的标题太差了,一句大白话,把很好的意境给破坏了。于是我又冒出了要改标题的冲动,我改的标题是《竖琴奏响东进曲》,“竖琴”两字点出了这张照片最动人之处——斜拉索的光影,“东进曲”三字点出了当时正在如火如荼进行浦东开发的时代背景。果然,这一改征服了众多评委的心,照片得奖了。

◎图2 《竖琴奏响东进曲》(陈志民摄)

事后不久的一天,作者陈志民见到我时向我道谢,说我帮他改的标题好,照片获奖有我的一份功劳。这话令我猛然一惊,我开始反思自己的这种行为,我认识到这是违背评选规则的一大错误。尽管我与这两位作者没有任何私交,不存在玩猫腻的企图,替他们改标题纯是职业习惯使然,但是,每个影赛的奖次、奖额是固定的,如是因为我的原因,让这位作者得了奖,必然让另一位作者失去获奖的机会。摄影比赛比的不仅仅是作者的摄影水平,还比的是作者包括起标题在内的综合水平,如果因为我的一臂之力而让本不得奖的作品得奖了,让本得低奖次的却得高奖次了,不管我的初衷如何,客观事实是因我而造成了不公平竞争。

作为编辑,从版面需要出发,看到不妥的标题把它改好,是职务行为,是编辑的职责所在,是应当的,这就是为什么中国新闻奖的获奖作品会将编辑与作者同列的道理。但评委就不一样了,你只能以“法官”的身份,根据你的眼光进行评判。

想到这层,我为之汗颜。从那以后,我再也不做这种“蠢事”了。

2007年4月17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