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们在天台山研讨了些啥?

我们在天台山研讨了些啥?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天台山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5月的天台山又是云锦杜鹃盛开的季节,这么多摄友聚在一起,不搞一点摄影创作,不做一次同台竞技,也不符合我们摄影人的心态,因此会议安排白天创作,晚上研讨。今天只说我们在天台山研讨了些啥。经这番补充以后的研讨内容,应当说针对性、实用性和前瞻性、学术性都有了。

我们在天台山研讨了些啥?

我们在天台山研讨了些啥?

5月中旬,由人民日报社华东分社主办的“2006年图片编辑、摄影记者交流研讨会”暨“同一个镜头——走进天台山”摄影名家邀请赛在浙江天台山举行。来自首都和华东六省一市的50余位图片编辑、摄影记者参加研讨。

天台山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5月的天台山又是云锦杜鹃盛开的季节,这么多摄友聚在一起,不搞一点摄影创作,不做一次同台竞技,也不符合我们摄影人的心态,因此会议安排白天创作,晚上研讨。白天摄影创作成效如何,反正过几天就要评选作品了,评选结果会公布在网上的,因此摄影创作这头就且按下不表。

今天只说我们在天台山研讨了些啥。

当新闻摄影不被领导重视时,尽管摄影人心里很失落,但日子过得却是挺悠闲的,反正你拍多拍少,拍好拍坏也没人管你;发上版面后,用多用少,用大用小,用好用坏也不用你操心。——当然这种状况终究不是正常现象。所以经过新闻摄影界的几代有识之士的不断鼓与呼,终于迎来了新闻摄影的春天。放眼如今的各地报纸,不管是传统党报还是新潮都市报,对新闻照片可以说是青睐有加,报社老总可以说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视新闻摄影:把照片放到了争取读者眼球、扩大发行量这一前所未有的高度来认识。

领导重视新闻摄影了,是好事,可也让摄影记者的日子过得不自在了。领导来关注你了,关注你的行踪、关注你的选题,当然最终关注的是你向版面提供了什么好照片。或许,领导还常常要问你:好照片在版面上如何体现得更好?这样一来,摄影记者又面临新的困惑。

根据这一“国情”,于是我把这次研讨会的主题定为:如何将现代视觉传播概念引进各级媒体,我们的摄影记者又如何适应这个转变。

针对当前都市报用照片强于党报的这一现实情况,我特意安排了目前在我国省市两级党报中新闻摄影改革走在前列的《大众日报》和《嘉兴日报》,以及这几年老树开新花的我国最老资格的晚报——上海《新民晚报》这三家报纸,在会上讲授他们是如何将新闻摄影统合在视觉这个大理念下运作的经验。

根据当前摄影记者身上存在的问题,我又安排了《扬子晚报》记者吴俊和《新安晚报》记者吴芳在会上发言,主要传授他们是如何适应报纸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工作方式的心得体会。

这样的安排,针对性和实用性是够了,但总觉得有点不够劲。于是经与《大众日报》孙京涛商量,邀请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的任悦老师到会开一堂“新媒体时代的新闻报道”的专题讲座。再针对摄影作者的照片普遍欠缺表现力的问题,又安排了《新华日报》高级记者于惠通介绍香港摄影家黄贵权的作品。

经这番补充以后的研讨内容,应当说针对性、实用性和前瞻性、学术性都有了。

作为《大众日报》的图片总监,孙京涛在会上主讲了《大众日报》的摄影机制,其成功主要归结为三个原因:一是设置了图片总监岗位,让图片的选用由总监来统筹;二是建立了一个科学的操作流程,从图片采集到版面选用都有一个规范的运作制度;三是制定了一个照片评价体系,在统一的标准下看照片,省得扯皮。这三条经验厘清了长期以来各报在建立图片运作机制中的扯不清的关系,很有借鉴意义,因此,会议一结束就引来了众多同仁上去讨讲稿。

很多人都有这种感觉,在目前我国报界中,地市报的新闻专业性相对较弱。但《嘉兴日报》摄影中心主任王芯克在会上所展示的《嘉兴日报》版面却让许多人刮目相看了。《嘉兴日报》呈现在大家面前的不仅仅是符合国际时尚的开本及版式,更是他们图片运作机制中的创新。现在的摄影中心不是过去摄影部的翻版,而是统管了采和编两重职责的全新部门,赋予摄影中心主任以副总编的职级和职权,这样就使摄影采访与版面用稿之间,经过中心主任的居间调停后,实现无缝链接。《嘉兴日报》经验好是好,但我认为很难推广,因为很难找到既懂摄影又懂版面的人。尽管推广有难度,但着实让大家开了眼界。

在各报的摄影专版被一个个裁掉的趋势下,上海《新民晚报》却是每天都有摄影版,而且是一天两个。其间有什么奥妙?待《新民晚报》图片编辑董春洁将他们的版面一展示,哇!原来一切都是来自实力!摄影要去占领版面,不仅要有好的点子,好的策划,还要拿出表现力够强的好照片,以及后期完美的版式,而这一切,《新民晚报》摄影部都做到了,因此这张百年老报的摄影工作能与新潮媒体叫板也就很好理解了。

针对上面所说的如此巨大的变化,作为媒体新闻摄影工作最基础的力量——摄影记者又该如何去应对?《扬子晚报》摄影记者吴俊的体会是:要有新闻意识、责任意识、版面意识,带着点子找猎物,马不卸鞍,人不卸甲,闻讯而动,不动则已,动则取胜,常将最新鲜、最有价值的新闻照片抓回来,才能在版面上真正体现新闻照片的存在价值。而《新安晚报》摄影记者吴芳所介绍的采访重大突发事故时如何与事发单位官员周旋捉迷藏的采访经验,令大家深受启发,也忍俊不禁。当场有人问我,如果他露馅了怎么办?他岂不大吃苦头?我说你着什么急?不就是以错对错,以糊弄对糊弄吗?事发单位官员阻止新闻采访本身违法,他违法在先,吴芳违规在后,他错也错不到哪儿去。(www.xing528.com)

总之,虽然会议议程很紧,代表们白天创作也很累,但由于所谈话题都挺实在,挺有针对性,所以大家的听讲兴致依然很高。

当然,会议高潮应是最后一天的上午——中国人民大学任悦老师的课把大家带进了“媒体的新时代”。她分析了中国媒体图文结合的发展轨迹:20世纪60—70年代图文争斗;80—90年代中期,图文并重,两翼齐飞;90年代中期至今,图文渐渐交融。如今世界媒体进入了一个大传播时代,即新媒体时代。在这个时代,图片和文字的区别变得越来越不重要,在这个时代,网络作为新兴媒体,也展示出越来越强大的传播力量。

她讲,当今世界对新闻的报道已不仅仅局限于图文报道,而是文、图、声三者并重的多媒体报道形式,即影像传播的第四种效应:照片+文字+声音。

影音结合有如下传播优势:

第一,声音会使被摄对象有一个更立体的展现。

第二,进行深入的音频采访,可以让摄影师更接近被摄对象,了解他们,并激发新场面。

第三,无论这些声音是否有用,会帮助你写出更详细的文字说明,丰富你的总说明,从而获得更多的发表机会。

第四,详细的文字说明在今天的数字时代将会帮助你增加照片被检索出的机会。

第五,声音可以传递不少照片无法传达的信息,比如人的语音可以反映出他的个性,音乐又带来感人力量,现场声音会产生将读者带到现场的感觉。

任悦的演讲带给了大家全新的知识、全新的概念。试想,正当摄影记者们为争取照片在版面上的地位而声嘶力竭打拼时,突然听到“图片和文字的区别变得越来越不重要”的异论,听到“图片要和声音结合”的展望,能不惊讶吗?因此大家感到,任悦老师的课,尽管眼下对大家工作没有实质性的借鉴作用,但开阔了大家的视野,发散了大家的思维。这就是对我们摄影人的一种素质上的潜移默化的熏陶,是对人文境界的养成和提升。大家都感到,摄影人平日缺少的就是这种“务虚”。

于惠通给大家播放的香港著名摄影家黄贵权的创意作品,同样让人感到了影像在传递感情、展示艺术上的独到之处,而这恰恰是新闻摄影人所缺乏的。但此举受到孙京涛的质疑,孙认为我们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是新闻的观念而不是拍摄。但我还是认为,目前我们的新闻摄影人的形象表现力不足的问题,已严重影响到我们这支队伍的形象,因此,为大家填补些影像艺术方面的缺陷同样是迫切的。

天台会议时间虽短,但由于事先策划到位,因此取得了理想的效果,不仅让大家的镜头里留下了天台山的曼妙姿影,更让大家的头脑里增长了几多新鲜元素。

看来,华东分社对这样的会议欲罢不能,还得继续下去。

2006年6月13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