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组照片的处理是对还是错?
2006年6月21日《人民日报·华东新闻·今日聚焦》刊登了题为《热!热!热!——华东大部初夏即现酷暑天》的照片(见插图)。请大家先看这则图片报道(请注意将标题、文字与图片一起看),然后请你谈谈看法——是认为这组照片登得好呢,还是认为登得不好?
在华东分社当天的编前会上,对这组照片的评价出现了观点迥异的两种声音。比较多的评报意见认为这组照片存在着两大问题:一是地域面不广,只有安徽、江西两地;二是形式单调,都是街头骑车人,没有其他方面的防暑降温镜头,比如岗位上挥汗如雨的场景和人们涌到游泳池内觅凉的镜头。
在比较多的人对这组照片提出异议之后,当天负责选登这组照片的总编室副主任陶峰在编前会上陈述了他的看法。首先他承认照片存在面不广、形式单一的缺憾,但当时他也选取了其他省份的,用其他形式表现的关于华东首波高温题材的照片,但都不是太理想。比如游泳池觅凉的照片是整个夏天都会有的,用它来体现这波高温的话,其表现力不够。在面不够广,其他表现形式不够强的情况下,他决定舍去作为版面编辑应当注意的这两个方面,而去集中表现一个“热”字,最终选用了这四幅能比较充分表现“热浪袭人”气氛的照片,配以“热!热!热!”的标题刊出。
在21日下午人民图片网的例会上,我给图片编辑提出了“评报的意见和陶峰的看法,这两种观点谁对谁错”这个问题,作为我们图片网的业务研讨话题。
我认为,虽然这组照片利用时,确实存在着评报意见所说的面不广、形式单调的缺陷,但我觉得陶峰的选择更具有新闻摄影的专业眼光。因为,如果我们是把新闻定位为“华东第一波高温酷暑”的话,现有的选择能让读者产生热浪扑面而来的感觉,而这感觉用文字去报道是产生不出来的,这就是图片的魅力。所以我认为,现在的选择在报道上的效果会比多面、多形式的选择会更恰当。也就是说,如果让我选择的话,我也会作出这样的选择。当然,现在这个选择是避不开面不宽、形式欠丰富这个问题的。但是,两害相权取其轻,不管怎么说,我们能把照片的形象魅力展现出来就是成功。(www.xing528.com)
说实在的,当天多数人的评报意见,从理论上来说也对,但他们都是从文字新闻的角度考虑这个问题。而陶峰的观点却完全是从图片本身表现力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因此,对新闻照片来说,陶峰就是伯乐了。
而且陶峰所说的观点,还牵涉到了新闻摄影实践中一个比较难以克服的专业问题,那就是“如何将无形的事物借助有形的东西表现出来”。比如“热”这件事,热是无形的,因为无形,所以用照片去表现就比较难,但当我们借助恰当的有形物——如遮阳帽、太阳镜、长袖衫、披肩、面巾等,就能将无形的“热”变成能让人们深切感受得到的“热”。
对这个问题,很多摄影者其实早就有意无意感觉到了,比如为了表现大热天,往往借助游泳池等场所,采用豪饮盐开水等形式来渲染“热”。但由于没有将此上升到理论高度上,所以没有能在实践中有意识地去推广运用,致使我们在表现这类题材时,要不显得束手无策,要不手法雷同,缺乏创新。——当然这是衍生出来的话题,有兴趣的同仁,可以对这个话题作深入探讨,说不定将来在丰富新闻摄影的表现手法上能有所突破,这对新闻摄影界也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
2006年6月26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