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照片的新闻价值?
业内人士都知道,新闻照片与艺术照片有着完全不同的评判标准。如是新闻照片,首先它必须反映新闻,然后才是怎样运用镜头、运用画面的形象语言去表达好这则新闻的问题。
因为照片牵涉到了新闻,而新闻又牵涉到新闻价值的问题。因此新闻照片的评判标准中必然包含了新闻价值这个标准,甚至是首要的评判标准。不少作者为了能让自己的照片见报,总是想方设法提高照片的新闻价值。这个想法原本没有错,问题是现在不少作者“提升”新闻价值的思路、方法全错了。
◎图1 《南京五一旅游收入近19亿》
请先看五一长假后南京一作者给我发来的一组照片。来稿一共五幅,都是五一期间南京夫子庙景点游客玩得很开心的画面,单就拍摄来说,拍得还比较专业,尤其是游客推着童车游玩的画面很传神(见图1)。我作为第一个读者看了以后第一个反应是,很想知道这是一家人吗,他们来自何方,为什么会玩得那么开心。当我带着这些想法来看文字说明时,却发现作者给我的文字说明根本不是回答读者想知道但由于画面的客观局限而没法交代的新闻要素,而是“南京五一旅游收入近19亿”的一段综合性文字:“五一黄金周期间,来南京旅游的游客,让南京各景点赚了个盆满钵满。据南京市假日办统计和测算,今年五一黄金周,南京市共接待旅游者274万人次,较上年同期增长22.3%,实现旅游收入18.9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5.2%,旅游接待人次及旅游收入双双刷新了南京市历届黄金周的最高纪录。”
再看江西一个作者的来稿:画面是“政协委员欧阳效芬与小庄小学受到助学的孩子们在一起”(图2)。我同样想知道,欧阳委员为什么去助学,他的钱从哪儿来的,为什么要帮助小庄小学的孩子而不是其他学校的孩子,可是作者带来的文字也同样是与画面无关的全部是欧阳委员的“事迹报告”。
标题:《江西于都:农民委员欧阳效芬艰苦创业作出贡献》。说明:“革命老区江西省于都县政协委员欧阳效芬,从农家到外地打工挖矿几十年,现在成了优秀农民企业家。多年来他积累了丰富的采矿技能和管理方法,于2003年冬大胆承包了本县铅锌矿,他善于团结矿里一班人,对矿工关心备至,群策群力,坚持科学采矿,重视环境保护,成绩显著。2004年至2006年4月全矿生产总产值3 385.6万元,上缴国家税收532.33万元,捐赠建校、助学、建桥、修路、筑防洪堤等公益事业103.2万元。先后被评为先进委员、优秀企业家、纳税大户,2005年12月3日光荣出席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2005年中国冶金工业环境保护论坛暨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冶金环境保护宣传工作会’,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图为欧阳效芬在小庄小学与受到助学的孩子们在一起。”
◎图2 《于都农民政协委员欧阳效芬艰苦创业作出贡献》
我很能理解作者的心态。他以为自己出手的照片题材不够重大,同类的题材太多,如不“提升”照片的新闻价值,这则照片就可能被湮没掉。于是就想用加重照片“伟大意义”的办法,就加上了由官方机构提供的足以让人刮目相看的数据和过硬的先进事迹,心想,这么一加,照片的新闻价值就可以提升几个档次。
可惜错了。这样做,可以说是南辕北辙。这样的文字加在这样的照片上,不但没提升照片的新闻价值,反而把新闻照片生动、形象的特长(或者说是照片之所以能与文字新闻相抗衡的本钱)给抹掉了。新闻照片最基本的特征是“瞬间定格”,因为是“瞬间定格”,所以擅长的是直观展示而不善于理念分析,更不善于综合,读者看照片也习惯借助于形象思维而不像读文章那样习惯于逻辑思维。(www.xing528.com)
如果我们能明白这道理,写说明词时就应当围绕画面去写,看看画面已能表达出哪些新闻要素,文字只要把其余没能表达出来的新闻要素表达出来即可。不要去拔高,更不要脱离画面去另说一套。要知道,评价新闻照片的好坏毕竟是以画面为主而不是以文字说明为主,文字说明毕竟是为画面服务的。文字与画面的关系是“绿叶扶红花”的关系,绿叶很重要,没有绿叶,红花也不美;但绿叶的功能是“扶”而不是“抢”。
综合新闻照片的种种特性,我们还可以看到,评判新闻照片的新闻价值时,除了题材本身的新闻价值外,还包括了照片的形象价值在内。由于照片的特殊性,新闻照片的形象价值成了该照片新闻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照片的形象价值(即画面的感染力)的高低、强弱会直接影响照片新闻价值的最终体现。
明白了这些道理后,我们作者要想提高照片的新闻价值,真的还是要围绕画面做文章,千万不要对自己的照片妄自菲薄,自己看不起自己的照片,盲目地用大而全、高而空的,游离画面的文字来替照片贴金。我们需要实实在在的、简洁明了的文字,说清照片即可以了,不需要喧宾(不着边际的文字)夺主(画面)。
说到这儿,大家也都可以总结出“提升”照片新闻价值的途径不外如下三条。
一是从题材着手。尽可能选择突发的、社会关注度高的题材,这样的题材新闻价值自然会高。有了这样的题材,我想作者也不会去乱添那些牛头不对马嘴的文字说明了。但这条途径对作者来说不是经常科目,因为你不可能天天碰到突发事件、重大事件,我们能做到的是在遇到重大事件时尽可能不要漏掉,不要拍砸。
二是从拍摄着手。在一些日常性的不是太重大但有新闻性的题材中去捕捉最能表现新闻内容的那个最具典型意义的瞬间。这是一条正确的途径,但修炼到这个火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况且现在各种赶场子的诱惑也影响了作者对摄影专业的研修,所以这条路较为漫长。
三是从包装入手。先认真挑选一下自己拍回来的片子,然后把最能吊起读者胃口的新闻点强化出来,或者把那个有着生动的情节细节的照片用最贴切的语言(最好是白描式文字)包装好后“上市”。这条途径虽然不像前两条那么被业内人士所看重,却是条见效快的途径。
造成摄影作者们误入歧途的很重要原因是版面编辑在使用照片时的阉割现象。比如“南京五一长假旅游收入达19亿”这则消息,对文字来说肯定是个新闻价值相当高的好题材,也很可能在版面运用时会选一张与旅游相关的照片作配图。这是由于版面编辑不懂新闻照片的特性而造成的阶段性的问题,我相信随着新闻摄影知识的不断普及,对新闻摄影问题研讨的不断深入,这问题总有一天会解决。在这问题解决之前,我们摄影作者要尽可能地通过展现新闻照片的魅力与他们据理力争。在照片与文字的竞争中,摄影作者要硬起来,千万不要“自宫”!
2006年5月16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