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红花需绿叶,作品配好题:新闻摄影解析

红花需绿叶,作品配好题:新闻摄影解析

更新时间:2025-01-12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红花还需绿叶扶,作品要有好题配摄影作为新闻的手段,离不开必要的文字的配合,不然无法成为新闻照片;摄影作为艺术的门类,同样离不开好的标题的扶助,不然无法成为艺术照片。但此照片是实在太平了,无论构图、光线、影调、色彩全没有特色,要想成为作品,只有靠出彩的标题来提精神,来升华主题。将“天籁”改为“籁音”,主要是从音韵上的考虑,是为了读起来琅琅上口。所以我认为,摄影人应当重视给自己的作品安一个好标题。

红花还需绿叶扶,作品要有好题配

摄影作为新闻的手段,离不开必要的文字的配合,不然无法成为新闻照片;摄影作为艺术的门类,同样离不开好的标题的扶助,不然无法成为艺术照片。

所以,我很反对摄影记者对文字说明的不重视,同样也反对摄影家对作品标题的忽视。

现举我自己拍的一幅作品为例,敬请大家体会一下,好标题对作品意境的升华。

这是10月20日我去广东顺德参加第16届全国厨师节期间在顺德的清晖园里拍的。这天,主办方为我们采访厨师节摄影记者们安排了游览,因此,没有任何采访或报道的压力,我也就很放松地漫步在这座位居广东四大名园之首的古典园林中,正细细地品味着清晖园与江南园林之间的异同时,不远处传来袅袅古筝声。我循声走去,只见有一方约半亩见方的池塘,池塘中尚有些许残荷;池塘的西端有一亭古色古香的水榭,水榭中央有一位身穿大红旗袍的妙龄女郎在弹奏一张三尺古筝,琴声如诉如泣。我不禁为这优雅的琴声所倾倒,更为这由红衣少女、古色水榭和些许残荷所构成的画面所入迷。正可谓: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见。于是我走到池塘东侧,以最平实的水平构图拍下了这个场景(见插图)。

照片拍得一般,加上我的相机只有300万像素,我的镜头有13年“工龄”,接口早已松动,结像不实,总之谈不上是幅好照片。但我还是很喜欢这幅照片,因为我感到在喧嚣的尘世中,难得有这么一片净土,难得有窈窕淑女用琴声净化这世界。(www.xing528.com)

所以回上海后,我就把这幅照片挑出来,想给她起个好标题,一方面可向主办方交“作业”,同时也好时不时拿出来孤芳自赏。但此照片是实在太平了,无论构图、光线、影调、色彩全没有特色,要想成为作品,只有靠出彩的标题来提精神,来升华主题。

我起的第一个标题是“仙境仙女仙乐”,但很快就自我否定了,因为太直白了,一点也不含蓄,没有意境。我再把着眼点放在残荷上,我根据残荷的形状又起了个标题:“残荷竖耳听天籁”。这显然比第一次的好,但还是不够形象生动,再说把平日习惯说的“天籁之音”浓缩为“天籁”,音韵上读起来不舒服,于是我又一次改为“残荷起舞听籁音”。对残荷的描述从“竖耳”改为“起舞”,“起舞”比“竖耳”更加形象,也更含蓄,且是更高一个层面上的含蓄,因为能让残荷起舞的肯定是一种声音,当然不会是雄鸡高唱,而是窈窕淑女的袅袅琴音。将“天籁”改为“籁音”,主要是从音韵上的考虑,是为了读起来琅琅上口。

◎《残荷起舞听籁音》(张蔚飞摄)

我对标题再作仔细推敲后觉得,第三个标题应当说是一个比较形象生动贴切的标题,能让这张照片生色不少,也能让受众看了以后一下子理解作品的含义。可见一个好的标题对一幅照片的扶助作用是多么的明显。所以我认为,摄影人应当重视给自己的作品安一个好标题。

2006年11月13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