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会议以来,重视新闻摄影的呼声在新闻界嚷了整整16年。其间,报界作了很大努力,目前,新闻摄影短腿状况在大部分媒体已有很大改观,但与文字相比,新闻摄影仍然是报纸的薄弱一翼。
这16年来,包括全国记协、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在内的机构、老总、专家、学者,都把关注的目光投向报界,投向摄影从业者,却忘了关注一下一个应该关注的地方:新闻院校,即忘了关注我国的新闻教育问题。
我认为,正是我们忽视了新闻院校在新闻摄影改革中的重要作用,才造成了今天任凭报界如何努力也踟蹰不前的局面。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各院校新闻摄影教育的滞后,已拖了整个新闻摄影前进的后腿。
6月19日,我就我国报界图片总监人才短缺的问题写了一篇博客《图片总监何处寻》。在谈到造成我国目前图片总监(其实也包括优秀摄影记者)人才短缺的原因时,我就直指有新闻院校办学方针上“重文轻图”的原因。
为解决新闻摄影这一翼翅膀不硬的问题,银川会议后这16年来,从全国记协、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到中央报刊,到省级报刊,做了很多努力,搞了很多活动。比如两年一次的总编辑新闻摄影研讨会,两年一次的新闻摄影理论年会,以及不定期的新闻图片编辑研讨会;也举办过多次摄影记者“金眼奖”、图片编辑“金烛奖”的评选活动,以及众多的专题研讨活动、交流采访活动;其间,各地各报又普遍完成了摄影部机构升级、摄影记者职数扩编和先进器材的配备;这几年又在积极地探索建立以图片总监为中心的图片运作机制。
所以,虽然目前各地各报新闻摄影的生存、发展状况不甚理想,但我要说,报界促进新闻摄影繁荣的拳拳之心可昭天日。
如此努力而效果不彰,是不是另有“隐情”?我认为有!其中就有新闻教育这几年一直游离于新闻摄影改革大潮之外这个原因!
与报界16年来的不懈努力相比,我国新闻院校则表现出对新闻摄影教育重视不够,改革力度不够,与办报实践接轨不够等多方面的毛病。
记得1996年,华东分社来了个复旦大学新闻系的实习生,姓陆,胖胖的,是个貌不惊人的女孩子。实习期间她写出了好几个很有影响的头条,显示出这孩子在新闻业务上的功底。分社甚至向她伸出橄榄枝,毕业后愿意接受她进分社,后来因她要考研而没进分社。我曾问过她,如果实习岗位分在摄影组,三个月内能拍出现在这样受人关注的新闻图片吗?她说不行,因为她对照相机很陌生,对如何拍新闻照片更不懂。她告诉我,新闻系的十几门功课,摄影不是主课,修完了也就完了。
十年后,华东分社办起了人民图片网,我要从新闻院校毕业生中招聘图片编辑。当我向他们问起学校里上的新闻摄影课情况时,都向我摇头。他们虽然都知道新闻包括了新闻摄影,但对新闻摄影都没有感性认识。
也就是说,新闻院校的新闻摄影教学在这十年间几乎没有变化。这就让我十分奇怪:新闻教育难道可以漠视十多年来我国新闻摄影在办报(网、刊)中的巨大变化,而依然踱着自己的方步?难道看着自己的毕业生不能适应办报(网、刊)实际而无动于衷?
在我想象中的合格的新闻院校的毕业生,应当是不管分到文字的岗位还是摄影的岗位,都应当拿得起,放得下,能很快进入角色,成为熟手。但现在的实际情况是,分到文字岗位的,三个月熟悉社情后,一般都能独立工作。而分到摄影岗位的,连相机使用都要从头学起,拍出画面感觉又要有相当长时间的积累,加上一个需要熟悉社情的过程,往往两年了还不一定能成为熟手。
由此带来的恶果是,媒体不愿意安排正规新闻院校的毕业生做摄影记者(当然,毕业生一般也不愿意“屈就”摄影记者岗位,因为他们在学校里没受到系统的新闻摄影教育,品不出新闻摄影的个中三昧,当然对摄影不感兴趣),因为耗不起这个“培养”过程。要找摄影记者就从社会上,从摄影通讯员队伍中挑选。明知道这一层面的人存在着文凭不够、新闻知识不系统的缺陷,但这些同志一来就能上手,马上能拍出像模像样的照片,因此,这条途径仍成为一些媒体的首选。
这就是目前摄影记者队伍进人渠道的现状。这状况造成的后果是什么呢?媒体在收获了“来了就能用”的好果子以后,就要承受这些同志新闻业务后劲不足的难题。
我们不妨来看一看由于新闻院校在办学指导思想上的“重文轻图”而造成我国媒体的两个“剪刀差”。(www.xing528.com)
一是活跃在采访一线的摄影记者个个身手矫捷,苦活累活冲在前,每天把大量的鲜活的新闻照片送到编辑部,但他们在政治把关、新闻判断、文字表述等新闻业务素养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而活跃在采访一线的文字记者呢,虽然他们凭着扎实新闻业务功底,写出了不少好作品,但要他们拍一张新闻照片,哪怕是配图照片,也只能停留在“咔嚓”一下的水准上,毫无新闻摄影应有的形象表现力可言。
二是一方面每年新闻院校的毕业生中有不少人找不到合适的岗位,另一方面报社却把较多的摄影记者岗位让给了没有经过正规新闻院校培训的人。
这两个“剪刀差”,让文字和摄影在办报实践中难以融为一个整体。既滞后了新闻摄影前进的步伐,也从整体上影响了报纸(网、刊)新闻的有效传播。
此文如果就此打住,似乎也把新闻教育拖了新闻摄影后腿这个问题说清楚了。然而,我上面说的仅是浅层次的问题,深层次的问题在于:新闻教育中新闻摄影课程短腿的问题,将会造成老总等媒体高层在决定办报(网、刊)方针时对新闻摄影的忽视。
我们大家都深切感受到,新闻摄影的做强离不开老总的重视,没有老总的重视,很多问题就无从谈起。那么,怎么样才能让老总重视?有人呼吁要设专管摄影的副总,也有人希望由摄影出身的记者当老总。这些想法都没错。如果能设专职副总、能由摄影记者出身的总编当然好,但这只是拟议中的事,能否被众多媒体接受还是个问号,即使能被大家接受,要一下子推广,也还有很大的变数。
其实新闻摄影的繁荣,不仅需要摄影记者、摄影部主任、图片总监等直接从业者的努力,还与老总、副总、总编室主任、版面主编们的办报理念息息相关。所以,最有效的做法应当是让老总、副总、总编室主任、版面主编们的头脑里自觉地扣紧新闻摄影这根弦。他们有了这根弦,且是比较专业的弦,做好新闻摄影就可以事半功倍。
那么,如何让老总们头脑里建立起新闻摄影这根弦呢?小平同志有句名言:“普及电脑要从娃娃抓起”,我同样认为,让老总建立起新闻摄影意识得从学校抓起。
大家都知道,一个人在大学里形成的知识结构,将直接影响到他参加工作以后的注意力的分配和价值取向。而我们今天的老总,不都是当年的新闻院校毕业生吗?当年的毕业生在报社打拼10年、20年后,其间的优秀者就成为部主任、副总、总编。如果在求学时头脑中没有灌输有关新闻摄影专业知识的话,很难想象他们主政以后对新闻摄影会拿出重视到点子上的措施来。因为他们熟悉的是文字,对文字的那套可以说是烂熟于胸、手拿把掐;但对摄影,由于大学读书时的先天不足,他们对新闻摄影显得茫然无措,不知从何处下手才算掐到点子上,不知如何重视才算对路。有时为避免贻笑大方的尴尬,干脆就放弃领导,你们搞摄影的人该怎么做就怎么做吧,反正我不当绊脚石就是了。
也许有人会质疑,现在大多数的老总们不都很重视新闻摄影吗?他们不也都没有在大学里受过新闻摄影的系统教育吗?你这个“新闻摄影基础教育论”不是自相矛盾吗?
非也,现在大多数的老总是很重视新闻摄影,但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老总们眼下对新闻摄影的重视,主要是出于报业竞争的需要,头版做大照片往往是为了吸引读者眼球。不是他认识到这些照片有着独特的表现力才去做大的,所以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重视。真正意义上的重视应当是这个老总能清楚地知道,用照片报道新闻的优势在哪里,哪些题材是适合用图片去报道的,如何弘扬照片的优势,避开照片的短处,如何让照片与文字在版面上有机相联,等等。只有明白了这些要义,老总对新闻摄影的重视才会重视到点子上,才是有专业水准的重视。时下为什么常在某些报纸版面上看到处理得很显眼的照片,细瞧之下会觉得没啥形象价值的情况出现,就是这个原因造成的。
银川会议到现在,整整16年过去了。那个时候投身媒体的新闻院校大学生,有许多已经走上部主任、副总甚至总编的岗位。如果银川会议一结束,我国的新闻教育就能跟上报界的改革步伐,将新闻摄影课程作为新闻教育改革的一个重点,那么从现在开始,报界应当进入“收获期”了,会涌现出一批由于先在学校受过新闻摄影知识熏陶,后来又在工作中几经实践,能对新闻摄影一整套的运作方式了然于胸的老总、副总和总编室主任了。那么,今天直接从事新闻摄影的我辈,就用不着像过去的“阶级斗争”年代那样去向领导“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了。重视新闻摄影成了全体报人的题中之义了,有共识了,我辈谁还愿意去当那个“祥林嫂”呢?
16年来,新闻院校为什么不肯针对报界的实际,将新闻摄影的教学与报界轰轰烈烈的局面对应起来,我没做过调研,不好妄下断言。但我们必须承认16年来新闻教育拖了新闻摄影后腿这个现实。小时候记得毛主席说过:“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那么,新闻教育是否也应当与新闻、新闻摄影实践相结合?
新闻教育是到了跟上报界新闻摄影改革步伐的时候了,再不跟上,这个后腿就拖大了。
原载2006年8月11日《中国摄影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