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岗,不失为一种选择——关于“如何当好新世纪摄影部主任”之我见
《中国记者》约我谈谈“新世纪如何当好摄影部主任”这个话题。
然而,这实在是个难以说得好、说得透的话题。
首先我感到,眼下报界老总关注的话题似乎在图片编辑这边。
不像12年前,银川会议一开,各报老总接受了“图文并重,两翼齐飞”的办报理念后,都认为一个报社摄影工作搞得是好是坏,摄影部主任是关键。于是开始器重摄影部主任,要人给人,要设备给设备,要位置给位置。
银川会议前,全国省报的摄影编制基本上是隶属于总编室或采访部的一个组。各省报的摄影组均是科级建制。银川会议后,老总们出于对摄影的重视,出于对摄影部主任的厚爱,纷纷将科级建制的摄影组升格为处级建制的摄影部。到目前为止,除《新华日报》等极个别省报外,基本上都完成了机构升格的工作。
摄影部主任能与文字部主任平起平坐了,极大地鼓舞了摄影部主任的积极性。12年来,我国新闻摄影事业能迅速繁荣起来,这不能不说是原因之一。
但近年来,老总们的注意力开始转向了。这几年各地各报陆续设立了图片编辑的岗位,开始形成了一支图片编辑队伍。更为突出的是,开始出现了对版面上刊用新闻照片能作最后定夺的图片总监。比如《人民日报·华东新闻》、《人民日报·华南新闻》、《华商报》、《深圳特区报》等等。这些图片总监的岗位一般设在总编室,与摄影部无关,而且他们的出身也不一定是摄影记者。可以看出,图片总监与摄影部主任是两股道上跑的车:一个属编辑系列;一个属采访系列;一个属“经销商”;一个属“生产商”。也就是说,传统意义上的由摄影部主任统管一个报社的摄影工作的局面开始瓦解。
这个时候让我谈“如何当好摄影部主任”的话题有点背时。
其次我感到,摄影部及摄影部主任的存在产生了深刻的危机。
以我所处的华东六省一市八家(加上《文汇报》)省(市)委机关报为例,摄影记者出身的摄影部主任只有《大众日报》、《福建日报》和《新华日报》三家(其中《新华日报》还是摄影组建制)。其他《解放日报》、《浙江日报》、《安徽日报》、《江西日报》、《文汇报》五家均是文字记者或美术编辑任主任。而在华东地(市)报中,摄影部开始被陆续裁撤掉。据我的粗略统计,被撤掉摄影部建制的地(市)报已占到1/3,且比例还在不断上升之中。
这真是个问题。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让我谈“如何当好摄影部主任”的话题,真不知该说给谁听。
如果要认真谈“如何当好摄影部主任”这个话题,那么我想,首先得好好探讨一下老总们为什么要考虑设图片编辑(总监),打破原来的由摄影部主任统管一个报社摄影工作的局面,为什么要让文字记者充任摄影部主任,为什么要裁撤摄影部等问题。
因为摄影部主任位置被文字记者占领,摄影部被裁撤的情况比较普遍,所以最近这方面的议论我就听得比较多。大多数搞摄影的同志都认为,这是典型的不重视新闻摄影的表现,是新闻摄影前进历程的倒退。
但仔细分析一下近年来摄影部主任这支队伍和摄影部作为职能部门的现状,就很难认同这个结论了。相反,我就听到有的老总诉说,让文字记者当摄影部主任也好,裁撤摄影部也好,都是出于无奈。
——有的是出现在年轻的摄影记者业务不拔尖,管理能力不强,在老的摄影部主任退休后,新人一时接不上的情况下;
——有的是出现在内部团结问题不可调和,谁也不服谁,谁也不听谁的情况下。
于是,领导从有利于工作的开展出发,要么请文字记者来当摄影部主任,要么就干脆将摄影部撤掉,将摄影记者分到每个采访部门去。当然其中也包含了老总们通过让文字记者在摄影部当家的过程,改变摄影记者们在一起讨论摄影技术有余,钻研新闻业务不足的陋习,以提高摄影队伍的素质的初衷。
总之,老总们这样做的目的还是为了加强摄影工作而不是为了削弱摄影工作。你看,当摄影部闹腾得影响正常工作了,宁愿让文字记者来主政,也没有将摄影部建制从处级退回到科级去,就是最具说服力的例证。
当然,摄影部解散了效果也不见得好,文字记者当了摄影部主任后,也有的工作业绩不尽如人意,这也是事实。但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我们应当承认,这12年中真正当得好的摄影部主任尚不足半数,半数以上的摄影部主任当得不是太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同时,年轻的摄影记者们综合素质不够好,成长不快,以至于出现今天这样摄影部主任位置旁落,摄影部不得不解散的尴尬局面。
行文到此,方始可以开谈“如何当好摄影部主任”这个话题了。(www.xing528.com)
我想一个摄影部主任,尤其是在没有设立图片编辑(总监)的报社里,他依然有统管整个报社摄影工作的职责。当好老总在摄影工作上的参谋、助手,当好报社摄影记者的头(头,即表率、榜样也),当好报社影响范围内的所有新闻摄影工作者的领军人物,当好连接老总、版面编辑、摄影作者之间的桥梁,当好凝聚老总、作者、编辑三方面力量的“强力胶”等等,均是题中之义,理当自励。因此,要求摄影部主任具有较高的政治水平和较高的新闻素养,对新闻摄影要有真知灼见,是业务上的权威,要求摄影部主任具有忘我的工作精神,要有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牺牲精神,要有为报社团结一大帮摄影作者的个人魅力等等,也是职责所在,无须多说。
但根据我这几年的工作体会,下面两个问题则是必须要请摄影部主任们予以清醒认识、高度重视、认真做好的。
一是“培养总编辑”。
“培养总编辑”是《大众日报》摄影部主任钱捍同志的名言,他在各种场合多次讲过。但很多人都觉得这是他在讲俏皮话,我却感到这是他以他特有的幽默来表述他当摄影部主任的最成功经验。
我们都知道,一家报社摄影工作好不好的前提是老总。老总不重视,一切无从谈起。我们还应该知道,老总们对文字是绝对在行,但对摄影不见得十分在行。不很在行的话,往往重视不到点子上。要让总编辑成为内行,让他重视到点子上,那摄影部主任就必须要当仁不让地对老总进行“培养”。让老总对新闻摄影的特性、特征有所了解,让老总懂得并运用好新闻照片的形象语言。这样,老总才会重视到点子上。老总们重视到点子上去了,由于老总的身份地位重要,就可以在报社内很好地打开摄影工作局面,比之你花十倍精力去游说所有的版面编辑要有效得多。这真是多、快、好、省的经验之谈。
因此,我希望大家不要将钱捍的话当玩笑听,而是切实地去做。今天A总管摄影,你要去“培养”;过几年B总分管了,你必须从头再来“培养”过。
当然你“培养”总编辑,必须要有资格。你的素质、水平,甚至表达能力均要提高才行。不然老总能相信你?现在摄影圈有一种所谓的经验之谈,那就是给老总买一套相机,就算是“培养总编辑”了,这真是将“培养总编辑”这个严肃的话题简单化、庸俗化了。
二是及早担当起图片编辑(总监)角色。
图片编辑(总监)为什么能在新闻摄影圈内崛起?我以为,一是总编辑观念转化的结果,现今的报界几乎不存在不重视照片的老总。倒不是老总们对新闻照片的独特效果理解有多么深,关键在于照片是报业竞争的重要手段,是报业市场化的需要。老总们重视照片的运用,他就要考虑如何有效地整合新闻摄影的资源,就要考虑提高新闻摄影的有效路径是什么。特别是在多年依赖摄影部主任却又不见显效的情况下,他们觉得蒋齐生老先生关于报社设图片编辑的建议值得一试。二是由于“厚报时代”的到来,图片专版大量出现,新闻版上照片的大量采用,这都需要有专人进行职业化的加工,于是专职处理图片的编辑应运而生。
因此,目前图片总监、图片编辑开始走红,甚至出现了高薪争夺优秀图片编辑(总监)的故事。这说明了处在编辑系列的图片编辑,相对于摄影部主任,他比较超脱,视野比较开阔,可以冷静地去观察思考;可以有较多时间去出点子引导作者的工作方向;也有较多时间通过编辑手段将新闻照片的魅力在版面上充分体现出来。
总之,对报社而言,眼下成功的图片编辑正有效地将老总对新闻摄影的诉求变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
可惜,现在合格的图片编辑(总监)很少,优秀的更是凤毛麟角。
既然图片编辑(总监)对解决眼下新闻摄影难点有效,且又人手紧缺。那么该由谁去担当起这个角色?
我以为由摄影部主任转岗最合适。
记得在2002年首届全国新闻图片编辑研讨会上,我就提出过这样的问题:“摄影部主任和图片编辑(总监)两个角色能否由同一个人担当起来?如果不由一个人来担当,那么图片编辑(总监)与摄影部主任之间的关系,职责该如何界定?如设专职图片编辑(总监),这个人选是由文字记者(文字编辑)来担当,还是从摄影记者中产生?”
可能是与会者还没有切身体会,所以当时没有人响应我提出的这个问题。但我还是坚持我的观点:如果图片编辑(总监)只对版面负责,不能统管整个报社的摄影工作,不能指挥摄影记者和作者的话,他这个图片编辑(总监)也是当不好的。试想,如果他对新闻摄影的建议,不能变为记者(作者)改进工作的意见的话,采编就要脱节,报纸照片质量就无法提升。
所以我希望目前已处在摄影部主任岗位上的同仁及早地转岗图片编辑(总监),或者把图片编辑(总监)职责承担起来。
我们队伍中就有优秀的摄影记者(摄影部主任)转岗为优秀的图片编辑(总监)的成功例子,那就是《扬子晚报》的于惠通。
于惠通是同时获中国新闻摄影记者“金眼奖”和中国摄影家“金像奖”的双料大腕。2001年,《扬子晚报》为了加强摄影工作,让他转岗图片编辑。不过一年时间,《扬子晚报》的新闻摄影面貌让人刮目相看。尤其是他重点经营的能扬新闻摄影形象性强、现场感强之长的《新闻目击》栏目,目前已是《扬子晚报》最受读者欢迎的品牌。
2002年于惠通头上又多了“一金”——成为首届中国新闻图片编辑“金烛奖”(银奖)获得者。中国新闻摄影老前辈葛新德同志在点评于惠通参评“金烛奖”的论文和作品时,发出了由衷的感叹:“先生改医生,三天两后晌。”这是一句山西的俚语,意思是先生和医生都是知识分子,相互转行,没有太大的困难,用三天加两个后晌就可以了。于惠通从“金眼记者”转为“金烛编辑”,真的是“三天两后晌”。
我想,于惠通的成功就是眼下摄影部主任们的榜样。
2003年元旦,此文原载2003年第5期《中国记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