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使用传统相机的摄影时代,暗房是摄影师的重要工作场所,是实现新闻图片的重要后期工序,再好的新闻图片没有暗房处理的高超经验与技巧将难以面世。科技的进步使摄影师彻底解放出来,工序漫长甚至略带危险性的化学操作变成了电脑上的轻点鼠标,只要在电脑上插上USB就可以看到自己拍摄的图片,并可以利用各种图片处理软件进行适当的调整。目前,市场上常见的图片处理软件有ACDsee、Adobe Photoshop、光影魔术手、美图等,其中Adobe Photoshop功能最为强大,处理效果极佳,运用十分广泛。新闻摄影因为数字技术的运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时效性的增强
新闻摄影是与时间赛跑的工作,一旦超过了截稿时间,再“潮”的新闻也成了历史。在使用胶卷的年代,后期的冲洗耽误了太长的时间,让新闻图片无端端就贬值了,非常让人头疼。尤其赶上在外地拍摄采访,记者为了保证让新闻图片第二天见报,只能费尽周折将胶卷用飞机送回去,报社再派人去机场接胶卷,再回来制作,这也就是20世纪90年代的事情。
新华社是最早使用数码相机的国内媒体之一,在拍摄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开幕式时,由于中美两地的时差,开幕式的新闻图片往往赶不上国内报纸的截稿时间。但现在不同,摄影记者用数码相机拍摄中国代表团入场后,即用手提电脑发稿,大大缩短了发稿时间,赢得了照片见报的机会。
数字图像的最大优势体现在传输上,它可以通过网络远距离的传送而没有丝毫的损失。新华社2008年报道北京奥运会时就把数字图像的传输优势发挥到了极致。开幕式刚刚开始几分钟,新华社的图片就已经向全世界发布了。与此同时,《新华每日电讯》抢在了其他纸质媒体前,在开幕式还没有结束时,其“号外”已由发行人员送到各指定发放地点。另外,不可预知的突发性新闻事件更能体现数字图像即时传输的优点。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成都震感强烈,新华社四川分社的记者陈燮,在成都拍摄了刚地震时狼藉的办公室和街面上躲避地震的人群。在办公大楼依然晃动的情况下,陈燮打开电脑,从相机中取出存储卡,选择了三张照片,简单裁剪后,写下了说明文字:“成都发生地震,震感强烈,震中目前不明。”当第一张照片输入新华社的图片库时,时间显示为14时49分,距离地震发生的14时28分仅仅21分钟。随后陈燮和他的同事综合考虑了多个方面的信息,决定前往重灾区都江堰采访灾情,而都江堰的通信已经完全中断,拍摄完的照片无法立刻传回总社,其中就包括都江堰聚源中学的图片。最后,他们在成灌高速的收费站办公室里借用到一台计算机,此时网路已恢复运营了,这样新华社记者传回了震后灾区最早的一批图片和文字报道,时间是震后3小时43分钟。
这种情况如果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是不可想象的,由此可见,网络的普及和数码相机的使用大大增强了新闻的时效性。
二、图像管理的突破
在一些报社和图片社,图片存档的档案室资料堆积如山,在查找使用图片的时候非常不便,一些宝贵的底片还因为保存条件简陋受到损坏,维持费用高,效果却差强人意。数字技术的运用彻底改变了这一传统模式。(www.xing528.com)
传统照片和数码照片以不同的形式出现,一个是实物照片,一个是数据文件,所以在管理上具有明显的差异。传统照片作为实物,需要一定的空间来存储或归类;而数字影像可以通过计算机进行管理,存档、分类、查看、使用,全部智能化,省时省力,效率更高。
为了保护以前珍贵的底片,许多图片社和档案馆都对历史资料底片进行备份或者扫描,转换成数字文件,一劳永逸地保护这些历史资料。当然,由于胶片摄影很难适应这个信息高速传播的时代,如今在新闻摄影中已鲜用,但很多老一辈的摄影师仍怀有浓厚的胶片情结,还在坚持使用胶片,直至今日,相当部分专业严肃的摄影展的图片都是由传统的胶片机拍摄,有的报社还有暗房,如《羊城晚报》。
三、数字技术是把双刃剑
数字技术的应用尽管为新闻摄影带来了巨大的突破,但有时也是一把双刃剑。新闻图片具有纪实性、证实性,“实”是新闻图片的生命。摄影记者对图片的修改权非常有限,绝不能违背新闻的真实性。
美国著名的《华盛顿邮报》规定:允许为了使图片有更好的效果而对锐度和对比度做一般性调整,为了增加清晰度和精确度而对色彩或灰度进行的调整必须被限制到最低程度。可以调整图片亮度改善图片的技术质量,可以使用数码技术修补照片中由于过多的灰尘和其他非人为因素造成的图片缺损。也就是说摄影记者可以在对照片基本影像信息不构成伤害的前提下,对新闻图片的影调、色彩、剪裁进行局部处理和一般性调整。在使用传统暗房的年代,调整图片亮度很麻烦,需要反复试验,做试调,修版更是一门技术活,而现在利用强大的图片处理软件,只需点击鼠标拉动亮度曲线,图片的亮度就能达到你的期望,不希望出现在图片里的东西可以轻松地抹去,几乎天衣无缝(本书第六章有详细介绍),所以新闻照片里移花接木的情况时有发生。
在对纪实图片真实性的要求上,《华盛顿邮报》更加严格。简单地说纪实图片的原貌不能有任何的修改,即使是错误出现在图片中的一只手或者一根树枝,也不能随便去掉。
在实际工作中,摄影记者如果对原始数码照片的构图、影调、色温、色相、色明度、色彩还原和色彩饱和度等不满意,经常自己动手在Photoshop上修改,这是允许的。但是必须把修改过的文件连同原始数字图像文件同时提交编辑部。这样,图片编辑就可以对图片的真实性进行把关。
尽管目前新闻界出现了一些利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弄虚造假的事情,但是不可否认,技术的进步给新闻摄影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这既是新闻行业的福音,更是对整个社会的巨大贡献。而各界也采取了各种措施规避图片造假行为。2008年3月18日,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在其官方网站上发布了《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关于维护新闻摄影真实性原则的有关措施》(以下简称《措施》),明确了什么样的照片是不能接受的,包括:摆拍的,后期处理有增减修改的,文字说明新闻要素不准、不全、不真实的等;另外,有拼接、多次曝光、加滤色镜的作品要明确说明。只有竭尽全力不遗余力地维护新闻摄影的真实性,才能保证新闻行业的公信力,才有利于全行业乃至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
可以预见,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将在未来对新闻摄影形成持续的深远影响,媒体一方面要加强新闻道德修养,自查自律;另一方面要明确数字技术对新闻图片的处理限度,同时积极探索数字影像的原始信息鉴别技术,这样,先进的技术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