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凌烟阁功臣图:司空太子太师郑国公 魏徵

凌烟阁功臣图:司空太子太师郑国公 魏徵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司空太子太师郑国公魏徵魏徵,字玄成,巨鹿人。魏徵是李世民一手提拔起来的宰相,跻身凌烟阁是理所当然的。李密还是当时有点水平的领导人,也就能把魏徵用到这个份上。魏徵故意慢慢奏事,结果,等他走了,鹞子憋死了。直到魏徵去世,李世民还在念叨:“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徵是以力谏著名的,用这个典故也算应景。所幸魏徵的搭档太好,相比之下,历史上其他像魏徵这样的谏臣要倒霉得多。

凌烟阁功臣图:司空太子太师郑国公 魏徵

司空太子太师郑国公 魏徵

魏徵(580-643),字玄成,巨鹿(今属河北)人。

魏徵是李世民一手提拔起来的宰相,跻身凌烟阁是理所当然的。然而,一朝并非只有一个宰相,在唐代也没有一个固定的相当于宰相的官名,魏徵只是在贞观三年(629)以尚书右丞的身份参与朝政——参与朝政就算宰相系列了。房玄龄杜如晦此时分别是尚书左右仆射,高士廉更是他的前辈。那么,在凌烟阁上为什么魏徵之前仅有长孙无忌和杜如晦呢?李世民排定这样一个座次,肯定有他自己种种微妙的思考,他没有也不可能明白说出来,我们只能聊作猜测。

魏徵这人难说,因为一般人都对他印象太深,似乎贞观之治就是他和李世民一手缔造的,一个明君、一个贤相。这是一个不算很离谱的错觉,而且这个错觉恰恰是李世民这样超级的明白人所急需的。先来看看魏徵是个什么人物。魏徵其实就是一个生于乱世的读书人,学问够不够一级教授不详,关键是很轴,就是说他有很坚定的信念,他笃信儒家治国安邦的理念,并愿意为之不惜一切地奋斗。隋末唐初还有一个类似的人叫王通,就是后来著名的短命文学家、名篇《滕王阁序》的作者——王勃的爷爷,也是一位大儒,很有孔子广收门徒宣扬教义的味道,他的《文中子》(又名《中说》)也确实是一部很有价值的著作。不过,有传闻说当时的那些政界名人如房玄龄、杜如晦、李靖、温彦博、魏徵、薛收等等都是他的朋友或门生,这有点像读书人做广告——生拉硬拽,史籍中实在找不到线索说这些名人曾经提到过王通。但是,广告有夸张不等于这个产品就得一棍子打死,即便王通或者王通的粉丝有攀附名人的嫌疑,王通的学问也不妨另行看待。这个魏徵虽然未必真的是王通的门生,但他的情形却和王通有点类似。

要说魏徵出山,那是比较早的,《说唐》之类的民间故事里都是在瓦岗寨就有魏徵的影子了,那时他和徐茂功(就是徐世勣,后来又叫李世勣)一样,以一个牛鼻子老道的形象出场。不过当时是战乱岁月,魏徵这样的厚道文人使不上太大的劲,风头都被徐茂功抢了去。再后来,众多豪杰纷纷降唐,阴差阳错,魏徵成了太子李建成的部属。魏徵不仅不是秦王府的旧部,反而一度是李世民的死敌,他曾劝李建成先下手为强,这要是得了先机,李世民可就死无葬身之地了。或许这是魏徵前半生唯一的亮点,还带有很浓重的事后诸葛亮的味道。(www.xing528.com)

那怎么到了李世民手里魏徵就成了位列第四的功臣了呢?这就要说说李世民了。魏徵是个地地道道的读书人,如果生在北宋早期的承平年代,他做个宰相没什么难度,不凑巧的是他生在了隋末,一大群土老冒逐鹿中原,文人有啥用呢?在李密手下做个文学参军,管管军中的文件罢了,识个字儿,懂点事儿,打架不行,行军打仗也不行,就这么用着吧。李密还是当时有点水平的领导人,也就能把魏徵用到这个份上。后来归了李渊,李渊把他扔给太子,大约是给太子找个家庭教师的意思吧。李世民不然,他是史上罕见的明君。明,首先是明白,他明白魏徵是什么料,更明白这块料该怎么用。魏徵作为文人,文笔还真是过硬的,但他不是后世说的文学家,吟咏些个风花雪月,治国安邦、兼济天下始终是他心中的神圣使命,流传至今的《十思疏》等都是政论文的典范。至于当主编,二十四史他占了五部,其中四部的总论就出自他手。另外,他对唐朝的制度建设也有着重大的贡献。然而如果光是这些,他也就是一个好官,李世民也不至于把他捧得那么高。

魏徵能在凌烟阁名列前茅,关键是有一项无人能及的本领——跟李世民唱对手戏。自古以来的统治体系,并非有一个神一般的好皇帝就万事大吉了,讲究的是君臣良性互动,周武王要有周公才好,商纣王放着比干、箕子不用就亡国。好皇帝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能听忠言。跟其他的草莽英雄相比,李世民深谙这个道理,他知道自己能力不差,但是仅凭自己的能力,最多能稳定他生前的局面,自己死后则不是靠个人能力能主宰的,秦始皇就是这么个例子。要想江山长久稳固,还要靠制度、靠引导。于是李世民要亲自拍电视剧,形象地告诉子孙怎么治理国家,自己出演男一号,问题是谁当男二号呢?魏徵!他学问好是前提,他的轴劲更是重要前提。这样的人,你只要给他不断鼓劲,他会不停地勇攀高峰。他曾经给李建成做过事,这不要紧,李世民知道,魏徵永远不会有做老大的念头。就这样,一出贞观大戏上演了,李世民时不时犯点低级错误,魏徵就没命地劝,别人不敢劝的他照劝不误。其实,看看那些事,根本不是李世民这样的明白人看不到的,比如说李世民玩个鹞子,魏徵来了,李世民赶紧藏到怀里。魏徵故意慢慢奏事,结果,等他走了,鹞子憋死了。这个故事多好玩啊,可惜,李世民本来就不是那种会因为玩鹞子而误事的白痴,只不过这样的情节效果太好了——明君怕贤相。直到魏徵去世,李世民还在念叨:“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皆大欢喜,李世民留下了一个好的范本,魏徵得到了足够的成就感老百姓都知道不用当皇帝,能当个好宰相也不错。

题词选的是杜诗《折槛行》里的两句:“千载少似朱云心,至今折槛空嶙峋。”折槛,说的是汉代忠臣朱云劝谏汉成帝,把汉成帝惹急了,要斩朱云,朱云不依不饶,死死抱住朝殿上的槛(栏杆),拉扯之间硬生生掰断了两根栏杆。魏徵是以力谏著名的,用这个典故也算应景。所幸魏徵的搭档太好,相比之下,历史上其他像魏徵这样的谏臣要倒霉得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