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徒赵国公 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659),字辅机,河南洛阳人。唐太宗长孙皇后之兄。
如果你对初唐历史的主要了解都来自《隋唐演义》或评书,一定会十分困惑问:这个人怎么会在凌烟阁位列第一?难道仅仅因为他是皇上的大舅子?也是,也不是。
说是,这要从初唐时候的氛围说起。读史,常常出现的一个大毛病就是,老是拿自己的理念去穿凿古人,这其实就是所谓“代沟”的放大版。上点年纪的人就说:你看,现在的年轻人,一点都没规矩!好,规矩是什么?是心中的结。规矩是人定的,定规矩的前提是大多数人接受,然后成为主流思想。你们上一代人的规矩,跟下一代人没必然关系嘛,于是两代人就鸡同鸭讲、打打闹闹、没完没了了。两代人尚且不免如此,二十代人呢?二十代人唯一的好处是,决不会鸡同鸭讲,因为一方已死,不能说话。我们作为后人,不管宋元明清还是现在,不要光羡慕唐代的繁荣和大度,要知道唐就是唐,你想学学不像。
经历了元朝和清朝,人们就学会了敏感异族,但唐朝人全没这个概念,因为唐朝当家的就是胡汉相融的产品,看看姓氏就知道了,李渊的娘独孤氏,李世民的娘窦氏(繁琐点叫纥豆陵氏),李治的娘长孙氏,没有一个敢声称自己纯汉族血统的,所以,在血统这个方面,唐人不强调,奉行“白猫黑猫”主义,所以大唐盛世很多外国人出入,那都是一些“能抓老鼠的猫”,从心底里不存在种族歧视。这一点,唐之后的中国人,都显得小气。但另一面,唐人却比后来的人要小气一些,那就是他们还很看重门阀。理论上说,隋唐时候已经正式使用科举制度了,出人头地的机会人人平等,但那只是理论,不管什么事,制度化的推行相对容易,真正成为理念却需要漫长的时间。唐朝三百多位宰相中,有几个姓特别多,如王、李、崔、韦,基本都是北方的几个大家族中的成员。一般打天下会造就很多布衣名臣,但在唐朝之初的名臣特别是文臣中,仍然以出身望族的为主。长孙氏是少数民族不要紧,重要的是源自高贵的北魏皇族,再加上国舅的身份,在论功行赏的时候当然是有加分的。(www.xing528.com)
说不是,因为初唐是一个充满斗争和建设的时代,不是那种不温不火、太平无事,要论功行赏都找不到多少依据的时代。长孙无忌要是光凭着国舅的身份位列第一,那绝不会是李世民时代的事。李世民的一生,重要的身份标志有两个,一是秦王,二是唐太宗。最凶险的遭遇只有一个,玄武门之变。所以,在李世民的心里,超一流的功臣应该具备两个条件:秦府旧人、在玄武门之变中起过重要的正面作用。长孙无忌是符合这两个条件的。玄武门之变的大概情形,稍有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可是一般的简述文章里对长孙无忌只是一笔带过,以至于说到这件事,大多数人只能想到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敬德。玄武门之变只是一个早上的事情,但它又是一场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总决战。在这场斗争中,李世民一度处于劣势。决战前夕,秦王府中的骨干文武被李建成势力抽调一空,身边只剩下一个长孙无忌。所以,在这场著名的政变中,长孙无忌不仅是最初的建议者和最终的参与者,更是几乎唯一的联络者和组织者,这让李世民至死不忘:“无忌尽忠于我,我有天下,多是此人力尔。”
做了皇帝之后的李世民,最麻烦的事大概要算是立太子了。权力所在,永远不缺少斗争,只不过不够敏感的人体会不到罢了。贞观十七年,李世民做了两件事,先是命阎立本在凌烟阁上画了二十四功臣图,三个月后,皇太子李承乾被废为庶人。这两件怎么看都不像有关系的事,却未必不能放在一起说。凌烟阁上画这些老臣反映了李世民什么样的心态,大家所想应该都差不多,废太子的事就比较麻烦了。李世民和长孙皇后有三个儿子:李承乾、李泰和李治。李承乾这人什么样,为什么当了太子又被废了,这里姑且不细说。问题在于,废了太子肯定要换一个新的。但是别忘了,李世民是一个对“太子”一词过敏的人——源于他的人生经历。玄武门之变是他一生中刻骨铭心的记忆,虽然赢得了皇位,但杀兄逼父是他无法回避的痛。这样的痛,旁人靠想象恐怕根本不能理解其万一。事实上,李泰是三兄弟中最像李世民的,极有才华,也有胆识。谁都明白,李承乾被废是李世民的命令,却也可以说是李泰的功劳。而老大废了,照常理李泰就应该是太子了,况且从能力和个性上说,要想把国家的大好局面保持下去,温和的李治怎么看也不如李泰更合适。那为什么李泰没捞到太子做呢?严肃地说,当时的贞观之治是李世民的得意之作,他理所当然地希望自己未竟的事业能够照常延续下去,这样必须由长孙无忌这样一班老臣继续主导大方向,凌烟阁画像的用意也可见一斑。可李泰是位“潮人”,专门结交这些老臣的下一代,结果包括自己的舅舅都站到了李治那边,那还想做太子?还有种说法涉嫌八卦,李世民自己就是以老二抢了老大的皇位,如果自己的儿子还是如此,那给日后的大唐传承立的这算什么规矩呢!不过,这总是皇帝的家事,旁人说不及家里人说分量重,长孙无忌的意见当然是首要的,所以,也可以说是长孙无忌替晚年的李世民又解决了一个重要的麻烦。长孙无忌的结局很悲惨,流放、被迫自杀,因为他遇到了一个比他更厉害的对头,说政治手腕比他强,说跟皇帝的关系比他近,这个人就是武则天。他失败的详情,似乎应该在议论武则天的时候说,但他失败的结果,却又一次昭示了那个可怕的盛衰律。
长孙无忌的题词“岂惟高卫霍,曾是接应徐”用的是著名书法家颜鲁公颜真卿字体,端庄稳健,气质上很能吻合。选用的这两句出自杜甫《秋日荆南送石首薛明府辞满告别奉寄薛尚书颂徳叙怀斐然之作三十韵》这首送人的诗中,本来只是泛泛称颂,用在长孙无忌身上也挺合适——诗中用了四个古人,杜甫为什么用这四个人姑且不论,对长孙无忌却再合适不过:卫霍,即卫青、霍去病,汉朝两位大功臣,同时都是外戚;应徐,即应玚、徐幹,都曾经在曹丕做皇帝之前跟随过他。令人费解的倒是杜甫为什么用这样的抑扬,从词气看,“岂惟”的应该轻于“曾是”的,但怎么比较才能让应徐优于卫霍呢?这一点,不论也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