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康熙:封建末代王朝杰出皇帝

康熙:封建末代王朝杰出皇帝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国内局势尚未完全平定统一,而清统治集团内部的新旧势力争斗激烈,康熙正是在此种情况下登位的。公开地把年轻的皇帝置于无权而又任他摆布的傀儡地位。此时鳌拜的专权已直接威胁到康熙的亲政。在封建专制制度下,皇帝本人的意志和才能是政治斗争中的一个极为重要因素。

康熙:封建末代王朝杰出皇帝

17世纪后半期,清统治者入关后建立了清王朝统治政权。但国内局势尚未完全平定统一,而清统治集团内部的新旧势力争斗激烈,康熙正是在此种情况下登位的。

康熙于1661年即位时年仅八岁,因而由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鳌拜四大臣辅政。在四大辅政大臣中以鳌拜最为嚣张跋扈而又独断专横,他广植党羽,大排异己,他公开主张“率祖制,复旧制”的倒退行为。他甚至把朝廷奏章带回家中同心腹商议,“凡事在家定议,然后施行”。公开地把年轻的皇帝置于无权而又任他摆布的傀儡地位。此时鳌拜的专权已直接威胁到康熙的亲政。

在封建专制制度下,皇帝本人的意志和才能是政治斗争中的一个极为重要因素。英雄不能选择时代,而个人可以造就历史。1669年,十六岁的康熙皇帝在其祖母孝庄太后的支持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剪除了鳌拜专权集团,获得了政治斗争的第一个回合的胜利。显示出了康熙少年时代独有的胆识才能和不甘充当傀儡的远大抱负。之后,康熙立即下令永远停止圈地、果断地解决了这个清朝上层贵族和一般人民争夺土地的矛盾以定民心,并颁行“更名田”将明代宗室庄田的土地所有权授予耕种之人,“永为世业”,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人地的矛盾关系。康熙在位期间,不仅蠲免钱粮达五百余次,而且在蠲免之时是合计分数,业主蠲免七分,佃户蠲免三分,并“永著为例”。在全国范围内劝民垦荒,对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恢复取得了明显的效益。

康熙是一个果敢而坚强的皇帝,鳌拜集团的铲除是康熙亲政后迈出的第一步,也为他后来进一步发展社会,消除割据势力,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巩固扫清了前进中的障碍

平定三藩。从清朝入关至康熙即位后,南方就早已形成了以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为首的强大的三藩割据势力,其中尤以云南的吴三桂功高权重,他控制着云贵地区,“招收人才,树立党羽”,拥重兵而称霸西南一隅,他可以向全国选派官吏,称为“西选”使“西选之官几满天下”,形成“天下财富,半耗于三藩”的局面。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势力的迅速增长,进而严重威胁到清政府对全国的统一,这对于十分重视统一大业的康熙来说是不能容忍的,他把三藩割据势力视为心腹之患,而在朝廷中讨论撤藩问题时,多数人力主对三藩采取迁就姑息的情况下,康熙却力排众议,断然决定“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先发制也”下令撤藩。撤藩令下,三藩立即公开举起叛旗以抗清廷,全国甚为震动,三藩之乱不仅波及整个长江以南,还祸及陕、甘、四川等都处于战火纷飞之中,“东南西北,在在鼎沸”。在半壁山河均处于祸乱危急之中的情势下,康熙却镇静自若,沉着应付,亲自指挥调度有方而谨慎从事,使各个战场互相配合,分割敌军使其不能相互配合,而逐步扭转清军初战不利的被动局面,并配之以“剿抚并用”分化瓦解叛军,在朝中又开“博学鸿词科”以团结汉族地主知识分子进而缓和民族矛盾,因而博得了广大人民的支持。终于在1681年,用军事武力结束了延续八年之久的三藩之乱,彻底击破了吴三桂试图以长江为界,在南方称帝的妄想。

在统一台湾问题上,也是康熙力排众议而取得成功的。在康熙亲政以前,这个问题就早已提出,只因国内尚未稳定和朝中群臣分歧甚大,而议而不决。在平定三藩之乱后,康熙立即决定“宜乘胜规取澎湖台湾”,以“底定海疆”巩固海防。并积极准备,使用了积极主动的姚启圣、施琅等人率军进攻先取澎湖。不战而降郑成功孙子郑克爽。对于如何处理台湾问题,有人甚至提出“宜迁其人,弃其地”的谬论,而施琅则认为,台湾是东南数省之屏蔽,如放弃让西方殖民者重新侵占,种病后来,“沿海诸省断难晏安无虞”。康熙支持施琅并郑重指出“台湾弃取,所关甚大”,“弃而不守,尤为不可”,清政府终于在1684年收复台湾后,在台湾设一府三县,隶属于福建,使长期被荷兰殖民者占领的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www.xing528.com)

巩固北疆边防。我国历史上就是一个多民族组成的国家,清朝入关建立政权后,地处西北边境的各少数民族均与清朝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在我国北部边疆东起黑龙江呼伦贝尔,北至俄罗斯、西至阿尔泰山的广大漠北地区,是喀尔喀蒙古族长期繁衍生长居住的地方,约在16世纪后期,漠西蒙古就分为和硕特、准噶尔、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四部,到17世纪下半叶,准噶尔在噶尔丹的统治下发展成一支强大的割据力量,它控制着天山南北,威胁着青海、西藏及喀尔喀蒙古,成为清政府统一国家、团结民族的极大隐患。1690年清军败噶尔丹于乌兰布通,康熙亲自在多伦诺尔与内外蒙古首领会盟,联合喀尔喀各部力量进一步统一漠北,1690年清军在昭莫多战役中基本消灭噶尔丹叛军。康熙认为噶尔丹对统一危害极大,“一日不可姑留”,于次年又进行了第三次军事行动,1697年康熙又赴宁夏令人进剿噶尔丹残部,结束了漠西及漠南北在沙俄支持下的长达三百年之久的分裂割据混乱。同时也挫败了沙俄对我国边境的军事侵略,加强了北部边疆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噶尔丹虽被平定,但清政府同准噶尔部的叛乱势力的斗争并未结束,早期在准噶尔部争权斗争中,噶尔丹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在争权斗争中失利而败走伊犁,并“复成部落”其军事力量日愈增长并进而对西藏用兵,于1716年爆发了同清政府的矛盾和战争,当时,康熙认为“西藏屏藩青海、滇、蜀”如为准噶尔部所占“将边无宁日”,为了维护统一,安定西藏边防,决计用重兵进剿平叛。1720年清军大败准噶尔军,使大策凌敦多布“狼狈而遁”逃回伊犁,使西藏重归稳定局面,重新置于清政府的控制之下。

此外,在治河济运方面,康熙任用靳辅主办其事,靳辅又任用深懂治河方法的水利专家陈潢发挥了应有的作用。这不仅是清代而且是我国水利史上的一件大事。“地丁合一”制度是康熙后期颁行的,它虽肇始于“一条鞭法”,但清初田赋丁税仍分开征收,显然不利于无地农民及工商业者。康熙五十年(1711年)开始固定人丁和丁税,到雍正时又进一步“统计丁粮,按亩均派”。将丁税全部并入田赋征收。此项制度的建立是封建赋税制度的一次改革,是有其进步意义的。

总之,康熙在执掌政权的半个多世纪中,他的主要行动和策略均是顺应时代及符合人民的愿望,因而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加之康熙本人具有过人的胆识、才智,得到人民的支持而得以顺利完成其基业,这对我国的重新统一,特别是对南、北疆边防的统一和巩固起到巨大作用,为中华民族辽阔的版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康熙在治理国家,政务繁忙的同时,还十分注重学习西方的数学、几何,无愧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一位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无愧于“中国的彼得大帝”之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