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省民干校首届职业中专班办学总结 | 马绍忠学术文选

省民干校首届职业中专班办学总结 | 马绍忠学术文选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逐渐创造向民族中专过渡的条件,于1987年根据省教育厅的安排,开始试办一年制职业中专班,招收高考落选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办学取得了成功,为本校下一步开办中专班和办成中专学校,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毕业时全部成绩合格,有21名被评为三好生。总的来看,本届职业中专班成效是显著的,办学是成功的,为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人才开创了一条新的途径。

省民干校首届职业中专班办学总结 | 马绍忠学术文选

按:云南省民族干部学校在办校初期以培训在职民族干部和科技人员为主。为了逐渐创造向民族中专过渡的条件,于1987年根据省教育厅的安排,开始试办一年制职业中专班,招收高考落选的应届高中毕业生。举办的理由是高中毕业生已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但还不能算“成才”,只能算“半成品”,需要进行加工(进行职业技术教育),使之变为“成品”(成为对民族地区有用的人才)。办学取得了成功,为本校下一步开办中专班和办成中专学校,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经教职工讨论,由曹芬副校长和笔者共同研究,写成如下总结。

为了给民族地区培养一批少数民族的中、初级技术人员和为各地省办民族中学和各校民族班毕业生提供进一步学习深造的机会,使他们获得必要的职业技术知识和技能,在民族地区“四化”建设中发挥作用,遵照省政府领导指示精神,在省民委、省教育厅和有关部门的关怀支持下,我校首届职业中专班于1987年10月入学,1988年7月顺利毕业,现将有关办学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一)

本届职业班,我校承担招收迪庆大理丽江、昭通、曲靖昆明等地州市的省办民族中学和部分县一中民族班的应届高中毕业生两个班共100人的任务,分为农业经济管理和经济林木栽培两个专业。按学生志愿编班:经管班49人、林木班51人。百名学生中男女各占一半。民族成分有彝、纳西、白、苗、普米、回、傈僳、傣、壮等10个少数民族和个别汉族学生。这些学生都是在1986年高考大中专录取之后,经与地州市教育局协商补报志愿后择优录入我校的。入学时考分最高348分,最低153分,平均单科成绩35.2分。全部为农村户口。

经过近一年的学习取得一定的成绩,主要表现有:

1.学生们学到了一些民族地区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经管班的同学学习了经济管理的有关知识,对民族地区发展商品经济的重要意义、特点、规律以及农村经济管理的主要内容、对象、方法有了认识;基本上掌握了农村集体(联合体)个体企业的财务管理技术和会计、统计、经济信息的收集等知识和技能。在毕业实习中,有的学生能发现所到单位财务账目错乱的情况,绝大多数人能独立担任一项财务工作。有的说:“回去当个区乡会计不成问题,就像小菜一碟。”经济林木班的同学,学习了果树栽培、果树病虫害防治等课程。上学期期末就有学生把昆明的良种枝条带回家乡,嫁接到自家的果树上;有不少人购买密环菌种带回家,准备发展天麻种植;有的带回学校赠给的西洋参苗,准备扩大试种。许多同学表示毕业后去家乡承包一片果园或荒山,发展果树种植和食用菌生产等。

2.教学质量较好。从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来看:平均分在90分以上有8人;80~90分有52人;70~80分有35人;60~70分有4人;不及格的只有1人。全年两次颁发奖学金,有10人次获一等奖、68人次获二等奖、69人次获三等奖。毕业时全部成绩合格,有21名被评为三好生。林木班的木建英同学,入学时高考成绩只有153分,为全班最低,入学后刻苦努力钻研,各科考试成绩平均达到87分,跃居全班前列。经管班的高永芳、张留焕同学入学成绩也只有270多分,经过刻苦努力,两个学期平均成绩都达到90多分,名列全班第一、二名。他们毕业前已被宣威县商业局食品站聘用为会计。

3.精神文明建设有进步。学校在学生中进行了理想、道德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毕业时又进行了正确对待就业问题的教育。学生的思想品德都有了提高,绝大部分学生努力学习、遵守纪律、尊敬老师、团结同学。一年来在同学中间未发生过吵架、打架斗殴等事件。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民族之间、班级之间关系融洽,形成了一个团结友爱的集体。

总的来看,本届职业中专班成效是显著的,办学是成功的,为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人才开创了一条新的途径。这批学生将为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发挥积极的作用。

我校办职业中专班是首次,我们本着“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要求,在教学工作上精心安排;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材和教师的选择等方面,都按最佳方案进行。

专业设置根据我校条件和民族地区实际需要来考虑,先提出初步设想方案,然后发函征求招生地区有关部门的意见,再作出最后决定。各地对我校设置的两个专业一致认为比较适合民族地区的需要。

对课程设置,我们根据所设专业,先向外校取经,先后到省农大和玉溪、曲靖、昆明的几所职业学校和农校,了解各校专业课设置情况。然后再根据我校学生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状况和实际需要来确定设哪些基础课和专业课。经管班我们开设了“经济管理概论”“农业经济管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知识”“农村财会”“统计学原理”“农产品成本核算”“农业基础知识”“珠算”“农村经营与决策”“农村经济信息”“乡镇企业管理”“社会调查研究知识”等课程和讲座。林木班开设“农业基础知识”“果树栽培”“药材栽培”“果树病虫害防治”“果品贮藏与加工”“经济林木栽培”“食用菌栽培”等课程。另外,两个班均开设了政治课、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应用文写作等课程。两个班共开设22门课程和讲座。

教材选定有一定困难。由于目前没有职业中专班的统一教学大纲和教材,我们就广泛收集大中专院校、农职业中学和成人教育等多种教材,经过对比、筛选,选择内容比较先进和适用者。书店有就到书店去买,买不到就由授课教师自己编写,打印发给学生。千方百计给学生配齐所需教材。

在教师配备上尽可能选择优秀的、教学能力强的教师担任主课。其中主要的专业基础课由我校教师担任;某些专业课则请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专家教授担任:请农大三位副教授讲授《农业经济管理》《耕作学》《果品贮藏与加工》,请林科院三位高级林业工程师讲授《经济林木栽培》等课程,请气象局负责人(气象工程师)讲《气象学》,省农牧渔业厅农经站负责人(高级农经师)讲《农村经营与决策》,省统计局农村调查队负责人(高级统计师)讲《统计学原理》;省农垦局高级会计师讲《农村财务与会计》等。这些专家教授既有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深入浅出地进行讲解,耐心细致地指导实习,使学生们学到的知识比较扎实、科学适用。这是保证高水平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

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强调实用,有针对性。经济林木班用了23天时间先后到6个果园进行实习,让学生自己动手育苗、嫁接、修剪枝条、配制农药等。学习果品加工,由学校购买简单设备,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制作果脯、话梅等;学校还购买西洋参苗分给学生作栽培试验;到食用菌研究中心作接种实习。经管班学生到通海县农村学习经济管理的内容、特点和方法;学习搞农产品成本核算、农村基点调查、建立农经服务体系、搞活农村集体资金融通、建立农村信息网络的先进管理经验;到昆明市马街镇两个办事处进行财务结算实习。这些活动对提高学生的知识面和操作能力帮助很大。

结合政治课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精神文明和职业道德教育。毕业前夕还组织了一次“假如我分不到工作”的讨论会和演讲会。会上不少同学表示:分不到工作不要紧,要投身到改革的洪流中参加竞争,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去干一番事业,从而端正了就业态度。

学校对学生文体活动也相当重视。本校因正在基建,运动场没有修好,就组织一些校外活动,如春游登山比赛;参加省民委机关工会组织的篮球比赛等;组织“五四”歌咏比赛和文艺晚会;每个班配备一台大彩电,业余时间收看精彩节目,丰富学生业余文化生活

(二)(www.xing528.com)

在学生管理工作方面,为了让边远地区的民族生进入学校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我们在学生管理方面注意做好几项工作:

一是努力做好班主任工作。我们派出两位有经验的教师担任班主任,经常和学生们在一起,掌握他们的思想、学习、生活、健康情况。刚入学不久,部分学生听到家乡招工招干的信息,思想上一度产生动荡,怕失掉参加工作的机会,有的要求退学回家。经班主任和学校领导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给他们讲明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意义,鼓励他们安心学习;校领导还与学生所在地人事部门联系,人事部门答应只要他们好好学习,毕业后工作分配问题一定给予解决,学生们思想逐渐安定下来。已买好车票准备回家的人,退了票留下来。学生生病,班主任和校医及时到宿舍看望诊治和慰问;班主任和授课教师保持联系,解决教学中的疑难问题;组织和带领学生参加各门课程的实习;班主任成为学校与学生、授课教师与学生之间联系的桥梁和纽带。这是学生管理的重要一环。

二是及时为学生解决粮食供应和副食补助问题。这批学生均来自农村,大部分又是边远山区,有些地方尚未解决温饱问题,要求自带口粮有困难。他们上中学时已享受国家粮食补助,入校后,我们经过多方努力,取得粮食厅的支持,同意每生每月补助8斤粮;有的县还从机动粮中供应他们一部分基本口粮。1988年5月,昆明实行副食补助,但政策规定中没有职业班。为了保证学生生活,我校决定从其他经费中挤出来给学生发补助。

三是学校食堂处处为学生着想,坚持不赔不赚的原则。在物价不断上涨的情况下,炊事员精打细算,努力办好学生伙食,做到价格低又保证质量,饭菜实惠。这条措施对保证学生身体健康和安心学习是不可缺少的,得到师生们一致好评。

四是尽力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上的具体困难。这些来自山区的少数民族生来到昆明,有的缺少被子,有的粮食不够吃等。学校给他们冬借棉衣棉被和垫褥,夏借蚊帐;生病及时给予治疗,重病立即送医院,并发给营养品;粮食不够吃的,由食堂调剂解决;缺钱的借给钱。期末放寒假由学校发给回家路费。少数几位因路远不能回家的,在校过春节,食堂为他们准备了丰盛的除夕晚餐,使他们虽远离家乡仍感到家一样的温暖。

(三)

这次举办职业中专班,我们有几点体会:

一是办学指导思想正确,得到各方面的大力支持,是办学成功的关键

各民族地区的民族生经过十几年的基础教育是不容易的,但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大多数还是落榜,这些学生如果不给他们学习专业知识技能的机会,进入社会几年后,原有的知识也就荒废了。对他们进行职业培训,让他们学会一技之长,掌握一些发展经济和脱贫致富的本领是非常必要的,这一决策是完全正确的,受到了各方面的欢迎和支持。

我们在专业设置和招生名额分配上征求有关地州的意见时,迪庆州民委回电说:“这是对民族生继续培养的一项特殊措施,对发展农村经济有现实意义。”宁蒗县政府回电说:“所设专业对我县非常适用,保证送足所分名额,还要求增加5名”,并表示毕业后可全部录用。大理、昭通、曲靖等地州也表示积极支持。宣威县民委把选送11名学生入我校作为他们1987年民族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该县商业局接到我校毕业生推荐信后,来信感谢我校为他们推荐人才,并答应聘用其中3人到该局所属基层单位工作。省农牧渔业厅农村经管站得知我校开办农经班时赞扬说:“目前农村商品经济发展很快,但缺乏管理人员。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更缺乏懂管理、会经营的人才。你们这个班是办在点子上了。”该站负责人亲自来我校为学生上课,联系学生实习场所,指导实习。临近毕业时,该站又向有关地州县农经站发出通知,要求解决这些学生的就业问题,尽可能吸收到农经队伍中来。省统计局派出农村调查队队长、高级统计师来讲课;省农大、林科院、西南林学院的几位教师,牺牲休息时间,不顾路远天黑,赶来给学生上课。他们说为少数民族培养急需的人才尽一点力是我们的心意。省科协也送来不少适用的科技读物。

二是教学内容适合民族地区的实际需要,是办好民族职业教育的重要原则。

我省大多数民族地区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低层次,生产力和生产方式还比较落后,商品经济才开始发展,急需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的实用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这就是我们确定专业和选择课程的客观依据。林木班的课程设置针对本期学生多来自我省北部这一特点,在讲授《果树栽培》时着重讲温带水果;宁蒗县要大面积发展花椒种植,我们就到西南林学院请来花椒专家给他们上花椒栽培课;给滇东北、滇西北高寒山区的同学讲授天麻、虫草、松茸、西洋参等药材的栽培,受到同学们的欢迎。

三是针对民族生的特点进行教学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一环。

这批学生虽然都是高中毕业,但由于生活在边远山区,受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局限,知识面较窄,眼界不宽,接受能力受一定限制。因此在学习方法上注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加强直观教学活动,使之增长知识,掌握技能。其次,由于他们远离家乡,在思想上、生活习惯上都会有一些不习惯、不适应的地方,学校要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使他们感到身心愉快,才能安心学习。民族生一般自尊心较强、重感情,针对这些性格心理特征,进行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潜移默化,熏陶感染,正面引导,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四是让学生树立竞争意识,打破“铁饭碗”的旧观念,是增强学生学习动力的中心环节。

在招生时虽已明确宣布不包分配,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指望着毕业后统一分配工作。在学习期间一旦出现点新情况,如得知高中时的同学有的已参加工作,就出现思想动荡,影响学习情绪。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劳动制度改革的教育,强调择优录用的原则,明确指出毕业后能否被录用,关键要看各人的学习成绩。帮助大家树立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信念和准备参加竞争迎接挑战,欢迎用人单位挑选的思想,使他们增强信心,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精力。

这一期两个职业中专班办得比较成功,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招生较晚,准备时间仓促,未能让考生与大中专招生同步填报志愿,而是采取征求意见的办法。有些人只是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入学,思想不够稳定,给教育带来一定困难。另外招生范围局限于几所民族中学和某几个县,学生相对集中可能对就业不利。二是课程安排上总的说来是适当的,但个别在内容上还需要调整。如《经济管理概论》和《农业经济管理》在内容上要避免重复;需要适当增加工商行政管理和乡镇企业管理的分量;根据财会需要增加商业、供销、金融等内容。根据我省立体气候和地区差别的特点,还应开设一些选修课。三是学生管理制度有待完善。如党、团组织活动;学籍管理;评发奖学金、评选三好生、卫生工作、晚自习等的规章制度,需要进一步建立和健全。四要进一步探索民族职业教育这一新生事物的发展规律,注意积累经验,闯出一条发展民族职业教育的路子,促进民族教育全面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