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民族工作者,早在地下工作时期,党组织派我到农村,就开始在少数民族中开展革命活动。解放后,作为一名民族干部,更成为专业民族工作者。初期担任内地某些民族地区的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的工作。1954年调中共云南省委边疆工作委员会,从事边疆民族工作。“边疆”这个概念,就全国来说,云南全省都是边疆,但对云南来说,指的是边境县和与边境县紧密相连的部分县,共35个县。这类地区有很大的特殊性:一是与境外接壤,国内外民族相连,关系密切。二是少数民族人口占大多数,不通汉语。三是社会改革前各民族社会形态差别还很大,有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领主(农奴制)社会、封建地主经济等;还有土司、山官、王子、头人、家支、氏族部落等政治制度;各民族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心理状态、价值观念等都有很大差别,这在全世界也是罕见的。我参加了对各民族的社会调查、社会改革、发展经济文化等一系列民族工作的实践,成年累月工作和生活在各少数民族当中,走遍了民族地区的山山水水,经历了各种艰难险阻。
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在国家大力支持和先进民族、先进地区的帮助下,在短短的几十年间,各民族神奇般地超越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前资本主义形态,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种跨越几百年几千年的历史性飞跃,不止创造了人类的奇迹,还大大发展了马列主义的民族理论,为落后民族(前资本主义民族)过渡到社会主义创造了光辉的典范和成功的经验。我有幸参加了这一伟大变革进程中的许多具体工作,深受教育并感到欣慰和自豪。
在长期的民族工作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民族工作是一门综合性的“大学问”,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做好民族工作,必须有强烈的事业心和坚韧不拔的毅力,还要不断改造自己,树立全心全意为少数民族服务的思想,并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正确认识少数民族
怎样认识少数民族不仅是一个重大原则问题,还有个立场问题。我国历代封建统治者和世界上的一切剥削阶级对处于被统治地位的弱势少数民族,历来都存在歧视和偏见,他们把少数民族视为劣等民族,甚至不当人看待。美洲、澳洲的土著人就曾被欧洲白种移民当作猎物大量屠杀,无情地霸占他们的土地和家园。清朝政府把云南少数民族视同猪狗,在他们撰写的地方志书中给云南许多少数民族的名称都加了个“犭”旁。如回族写成“”、彝族写成“猓猡”、傣族写成“”、拉祜族写成“猓黑”、景颇族被称为“野人”、佤族被称为“野卡”等等。在蒋介石国民党统治时期则宣布汉族为“国族”,把其他少数民族视为“宗族”“大小宗支”等;回族还有个特殊的名称,叫作“生活习惯特殊的人”。否认少数民族的存在,更谈不上民族平等,使广大少数民族长期处于无权的地位,不准他们使用自己的语言文字,限制他们参与政治和劳动就业,还剥夺他们受教育的机会等。
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列主义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理论,结合中国的实际,对少数民族采取了公正和科学的态度:彻底否定了剥削阶级对少数民族的歧视和压迫,认为各民族都是聪明智慧、勤劳勇敢的民族;在历史上都为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因而主张各民族不论大小,不分先进落后,都应当是平等的。当然这个认识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这是在几十年革命斗争实践中逐步认识的。我个人对少数民族的认识也经历过由不正确到正确的过程。开始曾对少数民族落后面看得过多,对其积极的一面看得过少,因而对民族工作缺乏信心,存在畏难情绪,甚至不安心工作。曾要求回学校继续完成农学专业,转搞农业技术;由于组织上不同意,我只得服从。后来随着出差下乡的次数增多,接触少数民族的面越来越广,我发现各民族都很可爱,他们都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千姿百态的民族风情,使我受到熏陶和感动;少数民族那种热情好客、纯真质朴、诚恳的民族感情,深深地感染了我,使我认识到少数民族也是有血有肉、有感情、聪明智慧的人民,从而对少数民族产生了好感。后来的实践更使我眼界大开。我惊奇地发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伟大之处(不仅是长处)。20世纪50年代,我第一次到德宏,一路上听人说:“芒市谷子遮放米,象达姑娘龙陵雨。”到那里一看,确实名不虚传,芒市盛产稻谷,是云南西部一大粮仓。当我第一次吃到遮放米时,那美味可口的感受,是其他地方的稻米无法比拟的。通过进一步考察了解,傣家人种水稻很有学问,其耕作和排灌技术,与当地气候、水利条件等结合得很巧妙。后来我到了西双版纳和耿马县傣族地区,又惊奇地发现那里有高度发达的“竹文化”,使我叹为观止。傣族人的衣食住行都跟竹子分不开,他们住的竹楼几乎是纯竹结构,柱、梁、椽、墙壁、楼板、门窗全用竹子制成;家具什物,包括桌、凳、筷、箩、篮、箱、柜到随身携带的饭盒、鱼笼,青年男女腰间带的精致的小竹篓;还有储存粮食的大屯箩、水桶、甑子等等,五花八门,应有尽有。他们吃的名菜之一是竹笋,下地穿的草鞋是竹鞋,拴牛用的是竹绳,织布用的是竹机等。总之,傣家人把竹子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形成了独特的“竹文化”。到滇南哈尼族地区,我看到了神奇壮观的“梯田文化”。到阿佤山区看到了罕见的“旱稻文化”和著名的“沧源崖画”。佤族人把旱稻、玉米、豆类、荞子等作物进行合理搭配,实行轮作,待土地肥力用尽以后就放荒数年,让其长草长树,休养生息,等土地肥力重新恢复,再进行第二轮耕作,这种土地称为“轮歇地”。这种耕作方法一般被认为是落后的,其实是先进的。我看到苏联农业专家的著作中就提出“草田轮作制”的耕作方法,我们佤族早就这样做了。我还看到了白族的建筑艺术和木雕艺术,纳西族的“东巴文化”和纳西古乐,藏族的医药、美术等,都是美妙绝伦,举世闻名,都是中华文明瑰宝的一部分。居住高寒山区、生活极端贫困的苗族同胞,也有很高的文化素养,他们有优美的音乐、舞蹈和服饰艺术。更使我感动的是各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1959年我到班洪区海牙乡搞爱国主义教育试点,深入到佤族群众中调查了解1933年发生的“班洪事件”真相,佤族群众侃侃而谈,生动具体,可歌可泣。他们发誓:“生为中国人,死是中国鬼,誓死保卫祖国领土。”在战斗中,佤族同胞使用原始的土枪、大刀、长矛、弓箭,甚至将辣椒面、大黄蜂等作为武器,在内地各族人民的支援下,将英国侵略军打得狼狈逃窜,取得了重大胜利。居住在怒江大峡谷两岸山坡上的傈僳族、怒族同胞,千百年来就在这艰苦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生活,世世代代保卫着祖国的边防,他们曾多次抗击英国的入侵,开展了“片马事件”“江心坡事件”等反帝爱国斗争。抗日时期,他们又组织民族武装,打击日本侵略者,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祖国的领土。
这些活生生的事例,使我懂得了各少数民族都是优秀的民族。他们在经济文化上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主要是由于历史上存在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造成的。另外,他们所处的自然环境,山高谷深、交通闭塞,对民族的发展也起了一定的制约作用。但这些条件是可以改变的,在党的领导和马列主义民族理论的指导下,在国家和先进民族的帮助下,落后民族赶上先进民族是可能的。
二、对少数民族要有深厚的感情
做任何工作都要有事业心和责任感,要有敬业精神。做民族工作不仅需要这种精神,还要有深厚的民族感情。首先要热爱少数民族,要和少数民族同甘共苦,诚心诚意为他们服务。我记得当我第一次踏进阿佤山时,怀着一种恐惧的心理,听说那里有“砍人头祭谷”的习俗,时时担心着自己的脑袋。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和实践,我发现佤族并不是那么野蛮可怕的民族,而是非常可爱的民族。他们那种纯真、质朴、善良、友好,近乎天真的性格和品质,使我深受感动。也许是因为他们太穷,真是一穷二白,就像一张白纸,任由人民政府来作画。他们对国家干部异常亲切、友好,衷心拥护党和政府的领导。如1958年上面号召苦战夜战,我们在一个村里作动员报告,话还没有讲完,群众就行动起来了,村中牛铃声、农具声响成一片,大家连夜下地干活,没有任何怨言。由于和佤族同胞逐步建立了感情和相互信任,我的胆子大起来了。尽管当时境外有国民党残匪,不时入境窜扰,到边境村寨工作特别危险,但我无所顾忌,照样去工作,晚上就睡在佤族干部或头人家里,感到很安全。到苗族地区工作更需要真诚相见,感情交融。因苗族在历史上受民族压迫较深,对外族人有一种敏感和戒备心理,开始接触时他们往往持谨慎态度,对你采取听其言观其行的态度。所以一定要用实际行动来证明你是诚心诚意为他们办实事,并坚持说一不二,说到做到,不说假话,才能取得他们的信任,成为他们的朋友。总之,做民族工作,要多交朋友,真诚相待,建立信任。有了这个基础,一切工作就好办了。
三、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www.xing528.com)
到少数民族地区工作,条件比较艰苦,吃住行都比较困难。在阿佤山很难吃上蔬菜,经常吃的是南瓜加粉条;在怒江傈僳族家里吃的是苞谷花;在昭通地区苗族家里,天天吃洋芋。住的地方就更困难,在高寒山区少数民族家里,睡火塘边、住牛厩楼,住草楼算是优待了。住草楼的方法是穿着衣服,钻进草堆里,用麦秆或其他乱草把自己埋起来,只露出头部。这种睡法很暖和,但要小心麦秆刺破皮肤。在彝族家里我盖过一种叫“秧草被”的被子,用毛茸茸的草编织而成,由于草根上带有泥土,盖在身上很沉重,但保暖性很差。在楚雄贫困山区时彝族家里住房狭小,牛羊猪鸡与人同居一室,再加上跳蚤、臭虫、虱子等所谓“十几种动物同居一室”,空气污浊,使人感到窒息。住在亚热带坝区傣家竹楼上可谓是最舒服的了,但是这里的蚊子防不胜防,它没有声音,却躲在暗处偷袭生人,一旦被叮咬,皮肤一块块地红肿起来,还可能会传染恶性疟疾。解放初期在边疆工作,每天都要吃预防药。有一次我回昆明,忘记了还要继续服药的规定,结果一场恶性疟疾在我身上暴发,把我击倒,昏迷不醒,高烧数日,经住院抢救才得以脱险。
行路难是在民族地区工作遇到的又一个难题。亚热带坝区雨水集中,雨季到来时,道路淹没,沟河暴涨,小沟变成大河。我们出门上路必须带上一根结实的木棍,用来探路,像瞎子一样走一步探一步;这根木棍还可用来防范可能遇到的毒蛇等。有一次我们到瑞丽县弄岛区工作,到那里一看,一片汪洋大海,只有划着小船进村。傣家人养牛较多,许多村里的土路被踏成了一尺多深的泥巴路,走路时鞋子陷进泥里拔不出来,当地人有的是踩着高跷行走。由于沟河纵横、桥梁极少,许多河道只能泅渡。有一次来到勐省河边,面临汹涌的洪水,我有些胆怯了,幸好遇上一位佤族汉子,抓住我的一只臂膀,随着他飘飘荡荡地游到对岸。类似的艰难行程,实在数不胜数。
四、民族工作重在调查研究,一切从实际出发
我从事民族工作几十年,大部分时间搞调查研究。调研的主要内容是各民族的历史和现状,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生产、生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等,为领导机关制定政策提供依据。政策制定后,我们的任务是检查和检验各项民族政策的贯彻执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反映,加以改正和改进。有些重大政策,如边疆地区的“和平协商土改”和“直接过渡”等,经调查研究提出具体方案和政策,还要经过试点,取得经验,进一步修改完善有关政策和步骤方法,再加以推广。
云南省少数民族从自然情况到社会情况千差万别。由于各民族分布的海拔高度、经纬度、地势走向等不同,不仅有山坝之分,还有温带坝区、亚热带坝区、河谷地区、一般山区、温凉山区、亚热山区和高寒山区等。各民族的社会制度、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心理状态等各不相同,各有特点。从各民族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方法,这是保证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繁荣的关键。由于我省民族众多,不可能为每一个民族单独制定一套政策,最好的办法就是分类指导。全省首先分为边疆和内地两大类地区。内地再分为坝区、山区、高寒山区、贫困山区等;边疆又分为一线、二线以及民族聚居区和杂散居区。各类地区在社会改革、农业合作化、发展经济文化等方面,执行不同的政策。
调查研究和分类指导是民族工作上最重要的两条经验,是马列主义认识论和实践论的重要发展。只有调查研究才能正确认识少数民族,只有分类指导才能切合各民族的实际;通过调查研究认识各民族的共同性和特殊性,才能克服一般化倾向,因地制宜,才能有效地促进各民族的发展。在社会改革方面,根据调查发现我省各少数民族存在四种社会形态,分别采取了五种不同的改革方式:第一种,对已进入封建地主经济,居住内地坝区的白族、回族、纳西族、蒙古族、壮族等地区,采取和汉族地区基本相同的做法进行土地改革,但规定必须由本民族干部领导,汉族群众不参加斗争少数民族地主,而少数民族可以参加对汉族地主的清算斗争。第二种,对内地山区的彝族、苗族、瑶族等地区,比第一种在政策上适当放宽,只没收地主的五大财产(土地、耕畜、农具、房屋、粮食),其他财产不动,坚持说理斗争等。第三种,对居住在边疆的汉族和处于内地与边疆之间的结合部地区划为“缓冲区”,采取较和缓的方式,以避免引起边疆不稳。第四种,在边疆已进入封建领主制(封建农奴制)的傣族、哈尼族、拉祜族、阿昌族、藏族和奴隶制的小凉山彝族地区,采取“和平协商”的方式,也就是“赎买”的方法,即给民族上层(剥削阶级)安排一定的政治地位(担任政府官员、人民代表、政协委员等),经济上给予较优的待遇(发工资或生活津贴),以换取他们放弃剥削、交出土地、废除农奴制度和奴隶制度。第五种,原始社会末期的佤族、景颇族、布朗族、傈僳族、怒族、独龙族和部分拉祜族、瑶族等地区,这里大部分土地、山林属于村公有,只有少量水田、园地属于私有;这里的统治者山官、王子(部落酋长)、头人等,有一定的剥削(官租、债利、特权等),但他们占有土地不集中,同时尚未完全脱离劳动,尚未形成剥削阶级;西盟佤族和怒江傈僳族中有少量奴隶,但没有明显的奴隶主。根据这些特点,决定不再集中进行一次土地改革,而采取“直接过渡”的形式,即在发展生产和农业合作化过程中,逐步废除头人特权,将土地(包括公有和私有)改变为合作社集体所有制。
上述“和平协商土改”和“直接过渡”政策,是马克思、恩格斯曾提出过的,但他们没有实践过,苏联也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我国进行了创造性的试验,取得了完全成功,为发展较慢民族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成功的道路和典范,具有重要的国际意义。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民族工作又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改革开放20余年来,各民族经济文化和社会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由于历史原因,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比较落后,与先进民族和先进地区相比,存在很大差距。解决这个问题仍是今后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上继续进行探索。我们已经实现了社会制度的跨越式发展和变革,社会生产力能否实现跨越式发展,这是一个新课题。经过20余年改革开放的实践,已积累了不少经验。在加强民族教育,培养少数民族人才,提高民族素质;引进国内、国外先进地区的资金、技术、人才;发挥民族地区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能源、民族文化等产业方面已取得重要突破。国家西部大开发的计划,在政策、财力、物力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更给民族地区装上了腾飞的翅膀,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前景日益显现出来,民族地区现代化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本文原载《云大风云》第四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