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马绍忠学术文选:探讨杜文秀的爱国主义思想

马绍忠学术文选:探讨杜文秀的爱国主义思想

更新时间:2025-01-12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几位专家以可靠的证据证明杜文秀的所谓卖国事实不能成立。杜文秀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特别是他浓郁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操和坚定不移的爱国精神,感人至深,值得加以阐发和弘扬。

杜文秀是清代云南回民起义的著名领袖,其起义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占领全省53个县),在我国农民起义的历史上也是罕见的。他不仅是回族的民族英雄,还是滇西各族人民反清大起义的领袖,已为世人所公认。同时他还是一位忠诚的爱国者,对此人们知之甚少,甚至有些误解。某些历史学家根据被歪曲的个别历史资料,曾把杜文秀定为出卖祖国的“叛徒”,真是冤屈之至。多年来,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打破了思想上的禁锢,以实事求是的态度,重新审视历史。几位专家以可靠的证据证明杜文秀的所谓卖国事实不能成立。云南省人民政府于1985年决定重修“大元帅杜文秀墓”,碑文中充分肯定了杜文秀的历史功绩,算是给他平了反。

杜文秀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特别是他浓郁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操和坚定不移的爱国精神,感人至深,值得加以阐发和弘扬。

一、杜文秀爱国主义思想的内涵

杜文秀的爱国主义思想是比较全面和系统的,他不仅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热爱5 000年的光辉文明,更热爱世世代代辛勤耕耘在这块辽阔大地上的各族人民;还特别热爱和推崇历史上作出重大贡献的英雄豪杰。他把国家的统一、各民族的和睦团结作为自己革命奋斗的目标之一,始终摆在重要的地位。他为清朝统治下日益贫弱的祖国而感叹,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各族人民而悲愤,忧国忧民之心始终主宰着他短暂却光辉的一生。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想着人民,表示愿意用自己的死换取大理城内广大军民的生存。

当永昌惨案发生后,他和其他两位同伴赴京告状,虽然历尽艰辛,旅途劳顿,但他看到祖国大好山河和广大人民时,心情无比激动,他感慨万千地写道:“所经沿途山河雄壮、森林茂密、原野肥沃;人民勤劳、稻麦丰衍,真为笔墨难书。某(指他自己)观乎中华盛境,北起昆仑之际,南及黄海之滨,东至鸭绿江岸,西抵印度边陲;各方英雄辈出,历代文武兼生。可歌者,大地寥廓、矿藏笃厚;可爱者,林泉秀雅、果贲丛生;可赏者,花竹缤纷、禽兽珍奇。”他歌颂了祖国大好河山后紧接着就发出了忧国忧民的感叹:“可叹者,文理暗淡,斗志贫弱”,就是指责清王朝统治者不懂文理,在帝国主义侵略者面前缺乏斗志。

杜文秀的爱国思想除反映在他一生的革命行动以外,还比较集中地记录在他的不少著作诗词楹联当中。帅府中琳琅满目的楹联都是他的杰作,不仅是一种艺术装饰,更是他率众起义的政治宣言和革命纲领的缩写,是起义军将士的座右铭。其内容充满了强烈的爱国情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反映起义目标,如:

天降英雄,挽回中华世界;

地遣豪杰,夺破胡儿乾坤。

虎贲三千,扫除幽燕之地;

龙飞九五,挽回尧舜之天。

提三尺剑以开基,推心置腹,重现汉高事业;

着一戎衣而戡乱,行仁讲义,俨然周武功勋。

挥动刀枪剑戟,夺回中华本土;

施展纸笔墨砚,重画故国江山。

以上四联反映了杜文秀的革命志向、革命目标和追求的最高理想。他效法三皇,即以周武王、汉高祖、唐太宗的丰功伟绩为学习的榜样,说明他的爱国思想扎根于我国光辉灿烂的历史传统之中,为继承和发扬我国的光辉传统而奋斗。

二是号召各民族大团结,如:

为国家,抱紧汉回彝苗各支兄弟共同雪恨;

安天下,磨快刀斧矛链几宗武器一齐冲锋。

合心合力,斩断满朝锁链;

齐人齐智,收复丰衍田园。

万众一心,可把纷乱乾坤收拾好;

千夫同臂,誓将宽容世界经纶清。

以上三幅楹联反映了他胸怀宽广,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誓将清朝统治推翻的决心。

三是鼓舞将士英勇杀敌的英雄气概:

洱海有多深,尽都收来学者肚皮迤外;

苍山不算高,全然踩在义军脚板底下。

拔起苍山竹扎成条帚,一条帚扫尽世界垃圾渣宰;

砍下苦葛藤扭为鞭子,几鞭子打倒朝中草莽猢狲。

敢当天下大战事,

扭转胡儿小乾坤。

这三幅楹联反映了他和起义军藐视敌人,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

四是歌颂农民起义的诗篇。他十分向往太平天国,推崇李白成和洪秀全等农民起义领袖,并把他们作为自己的向导和学习榜样;还把李、洪比作能治国家病的名医。他写道:

长空霹雳一声响,

广西出了洪天王。

骏马千匹举义旗,

雄兵百万扫趒狂。

大江南北归太平,

黄河上下尽安寰。

清狄朝廷坠烟海,(www.xing528.com)

胡虏皇帝坐针毡。

李洪二公当向导,

工农百万脚踏迹;

阔口雄心吞斗牛,

长矛利剑斩天罴。

姜太公诸葛亮军机妙手,

李自成洪秀全国病名医。

五是表现他忧国忧民,尽忠报国的志愿:

报国生、报国死,报国献忠一世;

为民忧、为民乐,为民劳役终身。

他撰写的钟楼长联,可与大观楼长联相媲美,也许是受到后者的启迪而作,但青出于蓝更胜于蓝。孙联借滇池风景抒发爱国情怀,但有些清极遁世之情,杜联则积极向上,气势磅礴、铿锵有力。他借苍山洱海抒发忧国忧民之情和尽忠报国的志愿,读起来也十分感人。全文240字,比孙联多60字。

上联:

苍山瑞雪堆积千古时代,夏商周秦汉唐宋元明清,创者守者贤者愚者行仁行暴策战策惺,几张几驰几兴几废几反几复;开国先君确实博爱惜民,轻徭役薄税赋廉政除恶世道丰盈;承袭后主竟然刳剔黎庶,为所欲为,耗羡猖狂忿极人寰。中华儿女挺胸矢志,一刀砍断历朝纷浊,唤来九岳春雨泽沛田园。

下联:

洱海明镜远映万里疆域,滇黔桂蜀越晋鲁闽湘浙,饶年欠年兵年平年或贫或病或震或火,或旱或淹蕴疫蕴盗成乱成灾;宦室权臣谁肯施恩赈济,揭仓凛放钱粮普渡众生衣食舒贴;享伺公侯只图贪婪舞弊,益更益思,苛征勒索刮尽腽膏。耿介英雄振臂拳威,双手掐碎凶焰镣铐,招集十方劲旅重建家邦。

这副长联对我国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做了一个概括性的总结。上联对历代统治者有褒有贬,对开国先君的良好政绩给予表扬肯定,对后继者的腐败昏聩和压迫剥削人民的罪行进行揭露和谴责。最后是激励人民起来斗争,推翻反动统治,重建美好家园。下联列举了全国各地遭受各种天灾人祸,而贪官污吏们不肯救灾,反而变本加厉地勒索民脂民膏。他号召所有真正的英雄们振臂高呼,带领各族人民,砸烂旧制度,重建新国家。这是多么伟大的气魄和胆量,充分表现了他的爱国思想已达到顶峰。

二、杜文秀爱国主义思想产生的根源

杜文秀爱国主义思想的产生,首先源于他自幼苦读四书五经、历代诗词书文和史籍,深受我国五千年灿烂文化和历史的熏陶,铸成了他的爱国情操。其次是来自他的亲身实践。他不远万里赴京告状,亲眼看到了伟大祖国辽阔的地域、大好的河山和勤劳的各族人民,这使他兴奋和自豪;看到腐败的清王朝,他又为国家前途担忧,唤起了救国救民的愿望;在起义斗争中,他看到了人民的力量,各族人民都是可爱的人民。广大人民的呼声和力量教育了他,使他的爱国思想更加坚定和全面。再次是得益于老师的教导。有两位老师对他影响很大,一位是他读私塾时的汉族老师杨老先生;一位是伊斯兰经学大师马德新“老爸爸”。

杨先生不仅是他的启蒙老师,还是他走上革命起义道路的指路人。他赴京告状没有实现告状的目的,返滇后反遭进一步迫害,被迫逃亡四川,后又回滇,开始萌发“联汉反清”的思想,但从何处着手、怎样联合等一系列问题一时还理不清楚,就去请教杨老先生。杨老告诉他:“谨防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回汉厮杀,胡虏怀情。记住!总纳百族共举,众志成城。”老师的教诲给他很大启发,使他坚定了“联汉”的决心,并扩大到联合其他各民族共同反清。他用了3个月的时间,走遍永昌、施甸、云州、云龙、漾濞等州县,接触了汉、回、彝、苗、白、藏、纳西、傈僳等各民族同胞,大家“皆义愤填膺,共嫉满奴,言誓除之”。从此,他走上了联合各民族共同起义的道路。

对他影响极大的另一位老师马德新,他称之为“老爸爸”,也是一位爱国者,他给杜讲过“世上有三宝——国家、宗教和人民”。马说国家是最重要的,有一个强大、团结、稳定的国家,宗教信仰才有保障,人民才能安居乐业。杜将这一教导铭记在心。1865年,老爸爸受清政府派遣,前往大理“劝降”,师生相见格外亲切。在密谈中老爸爸说:“我明是来劝你归降,暗中助你莫上钩。”杜请教反清良策,马说:“以民为骨,以军为肉,骨肉相连,养精蓄锐,坚持推翻清朝,救民于水火。”临别时又赠给藏头诗一首,共16句,每句的第一个字按顺序排列就是:“推翻满清,光复中华,救民水火,顾持教门。”杜文秀对老爸爸的爱国、爱民、爱教三位一体的教诲心领神会,更加坚定了反清救国的思想。

三、杜文秀爱国主义思想的重要表现

杜文秀拳拳爱国之心,不仅表现在他的言论和著作之中,更突出地表现在他的行动上,特别是处理重大政治事件和重大决策上。

一件是在起义取得重大胜利,建立了起义政权并基本巩固以后,他的许多部下头脑发热,多次劝他宣布登基称王称帝,但他认为这是分裂祖国背叛祖国的不义行为,决不接受。第一次提出,他态度鲜明,婉言谢绝;第二次又有人提出,他对这种言论严加痛斥;第三次又有人提出,他不能容忍了,不仅严加驳斥,并明令今后不准任何人再提,否则给予严惩。他表示只接受“天下兵马大元帅”这个头衔,别的一概不接受。他说我们的目标只是推翻清王朝,当这个王朝灭亡后,“人民自会推举贤人出来主政,不用我等操心”。这种没有一点私心杂念的爱国情操实属难得。

第二件是对林则徐的正确评价。永昌惨案发生后,他和两位同胞上京告状,朝廷派云贵总督林则徐来云南处理此案。由于林受朝廷旨意的局限,到云南后又受一部分官绅制造的“白绫血书”假案的迷惑,不仅没有公正断案,又冤杀了滇西各地一批回族上层人物,引起了广大回民的不满,有的大骂林则徐为“林贼”。杜文秀听到立即制止说:“林则徐办案中确实犯了三大错误”,但“林则徐乃顶天立地之中华干城……为民奋战,功溢山川,德沛黎元。然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吾等念其功而释其过”。他接着又说:“人间之功莫过为国奋战,林则徐即为国奋战者,千古英雄,万代功勋,谁敢否定?人间之过莫过于屠杀人民,林则徐即屠杀人民者。唯其为国奋战乃自觉,忠尽勇为之灵;其屠杀人民则受蒙蔽,受挟搏,被动之魂。”“林则徐本欲公平论处,判正曲直,不分回汉,只分良莠,尽其心竭其力。无奈皇族操政,刑吏专权……岂知,皇帝暗旨于先,奉命查办于后。疯婆娘之头发,越理越乱,包公在世也难以判定阴阳,以此遗下三迤烈火之根。”最后他作个总论:“林则徐一生忠魂正气,气壮山河,功大于过,应予赞扬。良民百姓皆知,回汉互杀之祸根源于官府,官府源于朝廷,朝廷源于皇族,此一览而明也。林则徐不明内窍,岂能安顿危局。”杜文秀的这一番精明论断,讲清了问题的实质和根源,对林则徐作出了正确的评价,维护了这位反帝爱国英雄的光辉形象。这突出地表现了杜文秀顾全大局,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崇高爱国思想。

第三件在起义政权的对外关系方面。在起义政权执政18年间,英法帝国主义者曾多次派遣使团、“考察团”等,非法进入大理地区,妄图收买拉拢起义政权领导人或进行挑拨离间,以图控制起义政权,并试图窃取大理地区政治、经济、军事和自然资源情报,杜帅对这些使团采取严厉的态度:一是拒不接见,并下令驱逐出境;二是与他们进行唇枪舌剑的斗争,严词拒绝他们的一切不合理要求。最后这些使团都灰溜溜地离开大理,没有得到任何好处。在处理所谓“刘道衡出使英国”的问题上,杜文秀的态度也是光明磊落无可非议的。刘道衡是什么人?他是文山的一位回族商人,和杜有一面之交,但不是至亲密友,更不是什么“义子”。他的年纪要比杜文秀大好几岁,哪来的什么义子。此人长期侨居缅甸做生意,与英属缅政府官员勾搭上,满脑子的帝国主义奴才思想。他于1870年9月给杜文秀写了一封数千言的《上杜公书》,信中丑化贬低太平天国和云南回民起义,而吹嘘英法帝国主义和清王朝的强大,并向杜提出投靠英法和土耳其的荒谬建议。杜帅经过认真研究,于1870年10月作了正式答复,严厉痛斥他的荒谬主张,复信全文如下:

道衡仁兄台鉴:

九月十八日顷接玉涵。阅之,尽知仁兄言下之意。兄之所谓“洪氏以广西区区一州之众抗拒天下之师,及至溃决四处,蹂躏一十六省”之论者,污辱太平天国革命壮举之恶言也;所谓请大英大法速灭清朝以定中华之论者,栽松养虎,引贼入室之蠢计也。此乃借英法人屠刀刈剔中国人民,诱洋人之兽足践踏中华江山之行为也,岂宜国人之行能?俗曰:分家不平,打破脑门。而打破脑门者,弟兄闾门内之事,岂能容外人入打乎?倘贼徒闯入内室,焉有不盗而去之,不践踏老幼而归者乎?中华之锦绣山河为全民所有。吾乃一幼稚书生,岂敢冒“纵令英法犹欲以信义铒中国”之失,以领土割股从贿他人。昔,秦桧、吴三桂引贼入孽……江山难以涤清,国人概详知之。

今者,吾辈之革命大计,乃汉回夷苗白各族兄弟共同打破满清脑门之事,何须洋人插刀?倘若谁敢引贼入室,则借谁之首级以击贼。兄之来函十分谬意,以指弹还,盼自思自敛,一切勿再提。

杜文秀

庚午年十月

杜文秀这复信慷慨激昂、义正辞严,爱憎分明,敌我分明。对刘道衡的荒谬言论作了淋漓尽致、一针见血的痛斥。最后又严厉警告他说谁胆敢引贼入室,就要拿他的头颅去击贼。如此鲜明的反帝爱国立场,十分可贵。但是被英属缅甸政府和英属印度政府控制利用的刘道衡不知悔改,甘心充当帝国主义走卒,继续坚持在错误道路上走下去,假冒杜文秀的所谓“义子”和“帅府使节”,携带着他们自己伪造的所谓“帅府公文”前往英国,以丧权辱国的条件向英国乞援。可能英国政府已看出这是假的,不予理会。但对杜文秀、帅府和起义军来说这是一个严重政治事件,立即召开帅府会议,由杜帅主持,作出了严正的决议,并列入《军政法案》,记录在案。该法案中写道,冬,探马报道:文山回民刘道衡,假冒帅府使节往英法等国求援。本帅立即召集文武会议,议处之法。与会者有:老黑龙、老节城、马仲山、马荣耀、马国庆、易成奎、李玉树、刘贵、张景照、马应昌、黑老虎、阿路阿木花甲等18名(本帅在内)。决议如下:

一、刘道衡私往英法等国求援,大元帅与各大司毫无音晓,元帅和帅府各员概不承其名,不负其责;

二、如其以陶瓷、药材、皮货、础石、玉石等物交易,购入洋人器械,本帅府可作市场交易商货接纳,不负任何政交之责;

三、如若刘道衡以山河、土地、人民媚外,换入器械、兵员,帅府除概不接纳外,速将刘道衡缉拿归案,斩首示众。

白旗军革命帅府

辛未年腊月初九日

这份决议原则分明,是非清楚,措施果断有力,充分体现了杜文秀的反帝爱国立场坚定不移,始终如一。

杜文秀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写下了一篇充满爱国之情的遗嘱,他在遗嘱中说:“夫中华者,汉祖、唐宗、宋帝、明皇各代英烈之神器;前人刀砍斧辟,血汗浇盈之宏基。中华者,雄狮也。坐镇东亚,扫视八方,静听四维,注目海洋。如有声息一声怒吼,万里山河震荡,满天云雾消迹。以崩山拽海之势,暴土扬沙之威,将鬼魅狼蛇一把擒拿,骄骄然笑而掷之。”这是何等豪迈的气概。接着他感叹地写道:“然则威武雄壮之中华何以被满人所绊缚?何以被洋奴所侵犯?”他提出这两个问题,实际上是两条历史教训,值得人们去思考、去研究。最后,他再次重申自己的革命意志:“某忧国家之安危,虑庶民之疾苦,振臂而起,竖复国兴邦之旗,兴回汉联合之师,遥奉太平天国之号召,革命满清。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主,民族之繁荣。”对于即将赴义,他毫不畏惧,坚定地表示:“甘愿为百万生灵而出城,顾及大众而殉殁。大丈夫宜站立而死,岂能跪地而生。”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仍把人民大众的生死存亡记在心上,甘愿自己肝脑涂地,也要为各族人民求一线生机。这种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是值得人们永远纪念和学习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