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滇中地区的通海县纳古回族乡,1984年有1 085户、5 313人,其中回族889户、4 389人,汉族196户、925人。回族人口占全乡总人口的82.6%。有3个自然村,其中纳家营、古城为回族聚居,三家村为汉族聚居。全乡有耕地2 941亩,人均只有0.55亩耕地。由于人多地少,这里的回民历史上就有从事五金手工业的传统。解放前以造枪(手枪、步枪、机枪等)为主,技术精湛,其仿制产品与进口货一模一样。解放后一批手工业者被推荐输送到国营大中型厂矿,成为厂里的技术骨干。留在农村的手工业者转入农业生产。农业合作化以后,由集体开办了五金加工厂,继续发挥手工业者的专长,生产洋铁桶、家用工具、刀具等,行销省内外。1980年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五金加工业也恢复个体经营,他们拥有台钻、气锤、小型车床、砂轮机、小型冲床、铣床、床等工具,生产猎枪、刀具等。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人民政府加强社会治安和市场的管理,禁止猎枪和某些刀具的生产和销售。该乡手工业者一时找不到门路而停止生产,大批劳动力没事干,收入下降,生活出现困难。
1984年以来,该乡的干部和群众认真学习了中央1号文件,受到很大鼓舞和教育,树立了发展商品经济和走专业化、社会化道路的思想。在上级党委和政府的指导帮助下,开始发展专业户、重点户和几户人家联合组成“经济联合体”,简称“两户一体”。这个新生事物发展很快。在几个月内,“两户”就由1983年的29户发展到116户(1984年4月止)。按行业区分,有五金加工业12户,经销代销14户、长途运销2户、饮食服务11户、食品加工15户、运输9户、贩运44户、理发1户、养殖业6户、果木业2户;“经济联合体”由6个发展到36个,参加的有165户,大的联合体有十几户,小的二三户不等。他们采取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原则,充分发挥各人的积极性和技术专长,利用现有的设备,根据市场的需要,生产各种产品。为了扩大再生产和拓宽产品销路,他们走出家门,与外地国营的、集体的五金企业和商业部门挂钩,为大的五金企业生产零配件,为商业部门生产时销对路的小商品。这样就广开生产门路,生产的品种和数量日益增多,计有汽车风扇、童车、翻砂铸件、盆架、报夹垫圈、有机玻璃伞柄、床扣、汽筒、水桶、皮包、皮箱、汽水瓶盖等30余种,今年1~4月的总产值达70.8万元,比去年同期的5万元增加13倍。
在“两户一体”的带动之下,各家各户都根据自己的条件,各显其能,开展多种经营,使全乡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劳动力的分布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在全乡全半劳动力共2 105人中,专职从事手工业和工业的已达600人,占28.5%;农业(包括养殖业)兼手工业及其他业的705人,占31.5%;专搞农业的800人,占40%。这个统计数说明有60%的人已脱离和半脱离农业,走向二、三产业,这是一个重大的、可喜的变化。
纳古乡取得以上初步成绩,主要的经验是:
第一,认真学习中央〔1984〕1号文件,进一步解放思想,放宽政策,为农民“松绑”。各级领导和广大回民群众学习了中央1号文件,思想开了窍,懂得了从本乡实际出发,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大力发展商品经济,这是由穷变富的必由之路;还懂得了生产不能只从自己能生产什么考虑,最根本的要从人民的需要、市场的需要来考虑。纳古乡回民原来只会生产匕首、跳刀、火药枪等,这些产品已不合时宜,违反国家治安管理的规定,需要转产更适合人民需要的新产品。开始有些人想不通,认为公安部门的规定断了自己的生路,反映很强烈。通过学习文件,耐心做思想工作;上级领导机关又派工作组来指导,宣传给群众“松绑”的有关政策,打开某些禁区;发动群众自找生产门路。他们通过各种关系和渠道:有的直接到过去有交往的单位、厂矿接洽;有的通过在外地工作的亲戚、朋友、熟人帮助联系挂钩,找到了合作伙伴。社员马润芳家过去全靠生产匕首、跳刀为生;经过学习提高认识,及时转向,与通海县布伞厂挂钩,双方同意合作,为布伞厂加工有机玻璃伞柄,质量很好,双方都很满意。乡文书纳周雄带着社员生产的样品到省内外百货公司联系推销产品,为6户社员组成的“团结五金文具厂”的产品找到了销路。
由于干部群众的思想得到解放,不仅找到了生产门路,而且资金、技术、设备等等困难问题也都找到了解决的办法。从目前办起来的36个经济联合体来看,他们坚持自愿联合、平等互利的原则,打破地区界限和民族界限,有的跨区、跨乡、跨社搞联合;采取投设备、投资金、投技术、投劳力的办法,做到有物出物、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自力更生,因陋就简,在社员家里办起了小工厂。如由12户24人组成的五金器材厂,除机器设备由几户凑出来以外,还规定每户投资1 000元,共筹集资金12 000元;没有劳动力的人家也自愿投入资金5 500元。规定投资者到年底按股分红,这个厂很快就办起来了。全乡“两户一体”共自筹资金31.6万元,再申请部分银行贷款,基本解决了资金问题。
第二,认真加强管理。新的经济联合体办起来后,能否生存下去并得到发展,关键在于加强管理,提高产品质量,以产品价廉物美取胜。他们在生产中牢牢把握住质量优良、价廉物美这两个环节,来增强自己在商品生产中的竞争能力,使之立于不败之地。如有机玻璃伞柄的生产有24道工序,他们对每道工序都严把质量关,使产品造型新颖、美观,质量优良,用户满意,而且造价便宜。通海布伞厂原用的有机玻璃伞柄从省外进货,用飞机运来,成本较高,每个0.8元,而本地生产的质量一样,才合0.64元一个。于是该厂转向纳古订货,1~4月就交货1.5万个;通海县销售的报夹,原来从省外进货,每个1.4元,纳古生产的只要1.2元,不仅占领了通海市场,还与昆明百货站签定了生产合同。
抓好经营管理,合理支付劳动报酬,是搞好联合体生产的重要一环:在组织管理上,他们一般都采取民主推荐出具有经济头脑、有技术专长、有领导能力的明白人担任厂长;有文化、有能力、有责任心的人担任会计、出纳、保管员、采购员等,这些管理人员一般不脱产,既是管理人员又是生产工人,工作负责,制度健全。在劳动报酬上采取两种形式:一种以计件为主,计件与计时相结合,另一种是计时工资,年底再根据利润多少进行奖励和分红。由于组织领导健全,管理有序,分配合理,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经济联合体这个新的合作经济组织日趋巩固并发展壮大。(www.xing528.com)
第三,国家和集体对“两户一体”给予支持和帮助,是发展巩固“两户一体”的重要措施。
“两户一体”是新生事物,开始举办的时候,遇到了缺乏资金、设备、地皮等等困难。乡、社领导把原属集体的35间公房和1亩多土地出租和划给12个联合体建厂,解决了厂房问题;把闲置不用的机器出租或卖给联合体;银行和信用社及时给予贷款,从1983年到1984年1季度就贷给53.7万元,帮助解决了资金不足的困难,使各个联合体能及时开工生产,收到经济效益。
第四,各级领导的正确领导和支持帮助是“两户一体”顺利发展的重要保证。
玉溪地委和通海县委对纳古乡的工作十分重视,领导同志多次深入到这里调查研究,走访群众,宣传政策,与群众促膝谈心,摸清情况和问题,及时帮助解决。县委书记何兆寿同志发现“华侨五金厂”因扩建项目,资金发生困难,就及时帮助解决贷款,对群众鼓舞很大。乡社干部不仅积极引导和支持“两户一体”的发展,而且积极带头参加联合体。乡支书1人就参加了两个联合体。群众反映说:“只要干部带头参加,我们就放心了。”他们认为干部参加有很多好处:一是上边的政策知道得快;二是干部的信息多、门路广,有利于产销挂钩;三是有了问题好解决。
纳古回族乡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帮助下,通过“两户一体”这个新的经济体制模式,终于找到了一条发展经济、发展乡镇企业的路子,使传统的小五金手工业走出困境,脱胎换骨,升级换代,向现代工业前进。广大回民群众兴高彩烈地歌颂党的好政策。他们说:“是中央1号文件抢救了我们,给我们指明了努力的方向,是我们的命根子。”有的说:“中央1号文件帮助我们解放了思想,打开了眼界。过去生产门路很窄,只知道在一棵树上吊死,现在我们的生产门路越走越宽广。”但是摆在纳古人民面前的困难还是不少:有的生产还不够稳定,原材料(钢材等)没有供应指标;有的产品销路还不畅通;国家税收和集体提留过重等,还希望有关方面给予帮助和照顾;另外,还有部分社员有设备、有技术、有劳动力但尚未组织起来,他们没有资金,没有生产门路,还需要帮助他们组织起来,走上“两户一体”的道路,使全乡农工商全面发展,向生产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使广大回民逐渐富裕起来。
(这篇文章是1984年由笔者与通海县民委主任田运昌同志合写的,用作云南省民族理论学会召开的民族理论讨论会论文。曾在1984年《民族工作》杂志上刊登。收入本书时,笔者又作了少量修改补充。本文参考文献有:通海县民委、纳古乡县委工作组联合调查的《纳古回族乡“两户一体”发展情况调查报告》。文章还可以继续写下去。纵观2008年的纳古镇,早已旧貌换新颜。今日之纳古已是一座繁荣的工业化的小城镇。但是万事开头难,把开头这一段艰苦创业的历史写出来,对经济发展后进的民族地区也许有一些值得借鉴和参考的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