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王府旁的班洪总管公署:阿佤山稀有建筑与权威部落

王府旁的班洪总管公署:阿佤山稀有建筑与权威部落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王府”的旁边就是“班洪总管公署”,这是一幢砖木结构的瓦房,这样的建筑在阿佤山是极为罕见的,是国民党政府精心设计建造的。班洪部落在阿佤山各佤族部落中享有较高的权威,是十八部落的首领。国民党政府委任班洪王为“总管”,为其建立了“总管公署”。但我在班洪看到的又是另一番情景。

王府旁的班洪总管公署:阿佤山稀有建筑与权威部落

一、班洪王府和班洪总管公署

到了班洪,不能不去看看著名的班洪王府和总管公署。我们先看王府,它位于班洪大寨中心,建筑式样和普通佤族民房相同。但规模较大,气势宏伟,建筑材料是土墙、竹楼、木柱、草顶、竹木结构,但用材质优,结构合理结实;室内高大、宽敞,可容纳数十人。这座高大宏伟的建筑充分显示了班洪王子的英雄气派。但是由于长年无人居住(胡中华一家已迁居昆明),屋里空荡荡的,房屋也显得有些破旧,只有竹子铺的楼板还完好无损,坚固结实,不亚于木地板

在“王府”的旁边就是“班洪总管公署”,这是一幢砖木结构的瓦房,这样的建筑在阿佤山是极为罕见的,是国民党政府精心设计建造的。班洪部落在阿佤山各佤族部落中享有较高的权威,是十八部落的首领。国民党政府委任班洪王为“总管”,为其建立了“总管公署”。1934年在总管公署的号令下,佤山各族、各部落的人民,在内地汉、彝、回等民族人民的支援下,向入侵我国领土的英国侵略军发起反击,赶走了侵略者,这就是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班洪事件”。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总管”的职能被削弱,这座“总管公署”也逐渐被遗忘了。由于年久失修,到1959年已显得破烂不堪。大门还立在那里,两边的围墙已倒塌,厢楼也在摇摇欲坠,正房也很破烂。由于长期无人管理,已变成猪、狗和其他牲畜活动的场所。院子里猪狗牛粪成堆,杂草遍地,一副破败的景象,象征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但“总管公署”是没有罪的,它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它是佤族人民抗英爱国斗争的重要历史文物,应当进行保护和修葺。该房的屋架还基本完好,只要稍加修理,还可使用。

二、三个小男孩和四只小老虎

在一个春天的中午,天气晴朗,蛮库合作社社员们正在冒着热汗,突击抢种旱谷。小孩子们在村里闲不住,也跟着到山头上来玩,他们满山遍野地去寻找新奇的东西。其中有三个小男孩玩累了、口渴了,就来到山下河边找水喝,并坐下来休息。突然听到附近草丛中有“唰唰”的响声,三人惊奇地抬头望去。呀!四只小老虎出现了,它们活蹦乱跳地跑向河边,急急忙忙地喝水。喝完水就在河边玩耍起来。一个个长得胖乎乎的,一身白色乳毛尚未显现虎的条纹,活像四只顽皮可爱的小白猫。三个小朋友欢喜得跳起来,那个年纪最小的男孩已行动起来,另一个男孩也跃跃欲试,准备去抱小老虎,那个年纪最大的男孩制止说:“我听大人讲过老虎、豹子、野猪伤人的故事,你们还是小心点好,千万不要去捉小老虎,万一被老虎妈妈看见,我们就完了,还是赶快回去告诉大人为好。”三人一溜烟往回跑,快到大人们跟前时,激动地高声呼喊:“我们看见小老虎!小老虎!”

民兵队长班玉珍同志是个勇敢的青年,正在领着社员们平整一块新开垦的土地。听到这一消息,宣布马上停工。率领14个民兵带上枪赶到河边。那四只小老虎还在天真活泼地玩闹着,民兵们散开来包围上去,先观察动静,看看周围有没有大老虎出现。在认定周围没有大老虎后,他们从容地走上去,一人一个把小虎抱起来,其余的人监视周围动静。为防止大老虎追来报复,班队长命令大家赶快跑。四只小虎乖乖地在民兵怀里被抱回村来。大家商量怎样处理四只小虎,有的主张自己养起来,有的主张送给人民政府,有的说送给解放军。还是班队长胸有成竹地说:“毛主席、共产党领导我们搞‘大跃进’,发展生产,我们没有什么可报答。今天这四只小虎就送给毛主席吧。”大家表示赞成!可是怎么送到北京去呢?他们想到这里有边防军,可请边防军转送。于是他们排着队,敲锣打鼓,把四只小虎送到了边防军营地,向部队首长讲明大家的愿望。边防军高兴地收下了这份特殊的礼物。后来听说这四只小虎已送到昆明,并在圆通山动物园展出,引起轰动,人们争相参观难得一见的小虎。最后,四只小虎是否全部送到北京,是否交给了毛主席,那就不得而知了。

三、水牛顶死老虎

不久前的一天下午,一头水牛沿着一条水沟吃草,边吃边走,进入了村外原始森林的边缘,突然一只猛虎出现在它面前,妄图捕杀这头水牛,饱餐一顿。这头水牛毫不畏惧,既不逃跑,也不退缩。它把两只角对着老虎,瞪着眼睛,准备搏斗。老虎围着水牛转,妄图从背后偷袭。水牛也转动着身体,始终用两只角对着“敌人”。老虎转了几圈,无隙可乘。只得从正面发动进攻,向牛头猛扑过来。水牛对准虎的腹部冲过去,把老虎推到路边的石崖上,死死地顶住老虎的腹部不放,老虎拼命挣扎,四肢乱抓;水牛拼尽全身力气,四肢直挺挺地往前倾,虎的内脏被挤个稀烂,挣扎了几下,就没气了,头脚都耷拉下垂。但水牛不知虎已死,顶住不放,一直顶了一天一夜。到第二天上午,牛的主人外出找牛,顺着水沟来到这个壮烈的战场,惊奇地发现自己的水牛还在直挺挺地顶着贴在石壁上的老虎,老虎耷拉着脑袋和四肢,早已死亡多时。主人把牛牵开,老虎掉落地上。这头英雄的水牛这时也筋疲力尽,歪歪倒倒地由主人牵回家,喂以水和饲料,躺在厩里休息了一天,才逐渐康复。

全村人闻讯赶来,看望这头英雄的水牛,发出了一片赞叹声。随后大家把死虎抬回村,剥皮肢解,全村人共同分享水牛猎获的胜利果实。

四、豹子的吼声

1959年10月在班洪区海牙乡的一个晚上,已经夜深人静。突然村中狗声大作。我本能地惊醒起来,把放在枕下的十响枪拿起来,推上子弹,同时推醒睡在我身旁的沈应明同志,他摸了摸手榴弹,握在手中。我俩警惕地注视着周围的动静,随时准备战斗。这时,海牙大村中狗吠、猪叫,乱成一片,但却听不见人的声音。究竟发生了什么事?突然听到一声“呱”的巨响,既不像枪声,也不像炮声。究竟是什么声音?我们从来没有听见过。接着又响起一头猪尖锐的惨烈叫声。过了一阵,村中又安静下来。

天亮以后,我们从村民那里得知昨夜有一头饥饿的豹子进村来猎取食物,在村里转来转去,终于找到一头主人没有关好的猪,咬死后拖走了。据村民们反映:“我们这里豹子进村咬猪的事是经常发生的,大家都习以为常,不觉得奇怪,也不敢招惹豹子。所以豹子进村谁也不敢起来,听任它为所欲为。”

五、佤族家庭的竹文化

边疆各少数民族都有利用竹制作生产、生活用具的习惯,并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竹子文化”。但我在班洪看到的又是另一番情景。在这里竹子应用之广,令人叹服和惊异。这里的竹子种类特别多,有纤细的、小口径的、中口径的、大口径的,最粗大的竹子,其口径可达20多厘米;颜色有黄色、绿色、花纹、条纹、斑纹等,应有尽有。各种竹子各有其用途。最大的竹子可以做水桶、甑子,蒸出来的饭可够一家三五口人吃。用竹子可以制作成精致的竹壶,包括壶嘴、壶肚、壶柄都是用一节或两节竹子雕刻而成。

走进佤族人家,可以感觉到他们简直就是生活在一个竹的世界里。上至盖房用的柱子、横梁、椽子、草片竿子等都是竹的;墙壁、门窗是竹编的;下面楼板也是较大的竹片铺成的。一眼望去,屋里的家具什物,大部分是竹制品,有竹桌、竹凳、竹桶、竹筷筒、饭盒、篾巴、竹床、竹篮、鸡笼等;生产工具有竹耙、竹编牛绳等;吃的是竹笋,烧的是竹柴,经过沤腐的竹片是最好的引火燃料。(www.xing528.com)

佤族人民充分利用当地竹林资源为自己的生产生活服务,他们创造的竹文化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表现了他们的聪明和智慧。今后应继续发扬,提高技术,精益求精。但不能满足于竹文化,应逐步引进金属文化、电子文化、信息文化等等,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民族迈进。相信聪明智慧的佤族人民一定能够做到。

六、边疆干部生活一日

早晨鸡叫三遍,天还没有亮,海牙大寨村子里的脚碓声突然“咕咚咕咚”地响起来,接着响成一片,打破了一夜的平静。这是勤劳的佤族人民开始准备自己的早饭,也是一天劳动的开始。一天的生活就这样拉开序幕。

住在该村的我们这个工作组,一夜来轮流站岗放哨,警惕地保卫自己的安全,防止境外敌人偷袭。昨晚轮到我值天亮前最后一班岗。天气有点寒意,我把上了膛的步枪抱在怀里,蜷缩着身躯,坐在位于村外的乡政府门口,把枪口对着黑洞洞的路口。天亮前是敌人发动袭击的关键时刻,需要特别提高警惕。值这一班岗责任最为重大。

听到村中的脚碓声,我知道天快亮了,我松了一口气,我的最后一班岗终于胜利完成。紧张的心情开始舒畅起来,我站起身伸个懒腰,打个哈欠。把手里的枪机摆动一下,将子弹退出来,收岗了。不一会儿,晨曦划破天空,天亮了。我本来应当去睡觉,但村里的脚碓声、人声此起彼伏地沸腾起来,赶走了我的睡意。工作组的同志们也相继起床,大家不约而同地动起手来,有的用砍刀劈柴;有的凑到火塘边把已熄灭的火重新燃烧起来;有的提着水桶去打水,水提回来后,用一把小铜壶盛满水放在三脚架上烧水,大家轮流洗脸,洗漱完毕,开始淘米做饭,需要加大火力,可是被雨季湿空气浸透了的木柴,怎么也不着火,只冒黑烟。杨旭奇同志用嘴去吹火,被浓烟熏得流眼泪。还是沈应明同志有办法,他找把砍刀,把木柴细细地剖开,先放在火塘边烤一烤,再放在火塘里,用力一吹。“轰”的一声,火苗大发,接着又捡些柴放在火塘边,一边烘烤一边向火塘里加柴。很快锅里的水沸腾起来,煮了一会儿,小吴同志把锅端下来落一落水汽。从火塘里拨出一些火炭,把这锅尚未煮熟的饭放在火塘边的火炭上烤着,把火塘让出来炒菜。

这里的炒菜实际上是煮菜,把洗切成小块的洋瓜(内地叫洋丝瓜,佤族在房前屋后普遍种植,是这里唯一的蔬菜)放在锅里,快煮熟时,又是沈同志麻利地将一小块烧红的盐巴放进一匙油里,趁油烟起火的瞬间,往锅里一插,锅里的汤水一阵猛涨,再放进一些切细的辣椒丝,味道鲜美的一个菜就做出来了。第二个菜是炒牛肉片,牛肉是几天前从南腊街上买来的,买来后切成小条,挂在火塘上方烘干,吃的时候再切成片,下锅用香油一煎就成了。吃起来味道也不错,和牛干巴差不多,它只能叫作干牛肉,因为未经腌制。

将碗筷和饭菜摆在一张竹桌上,老沈同志喊一声“准备战斗”!一顿丰美的早餐,大家吃得津津有味。

吃完早饭,工作组全体同志坐在一起,商量今天的工作。决定小杨同志留在家里,其他同志分头下到各村寨去检查秋收情况,并参加群众秋收劳动,边劳动边向群众了解爱国主义教育的思想反映。晚上在各村寨召开座谈会,畅谈解放以来各家各户的发展变化、国家和地方的发展变化等,以增强佤族人民爱国家、爱社会主义的观念。

七、外迁户的遭遇

以下是回归的外迁户亲口讲述的真实故事。

1958年8月有一天,班洪区海牙上寨佤族富农陶老大,听他嫁到镇康的女儿回来说到内地汉族地区土改时斗争地主、没收地主财产等情况,思想开始紧张起来。他联系到本地最近传出也要开始“划分阶级”,更加坐立不安。他心想:“我可能划个地主,说不定要被抓去劳改。不如早打主意。”晚上他对全家人说:“中国在不得了,我们赶快走吧!再不走,大难就要临头了。”他弟弟陶老二说:“光我们一家人出去,没有伴怎么过日子啊?”陶老大回答说:“我们可以再约几家一起走。你出去约吧,你告诉他们出去后三年的生活由我负责。”在陶老二的邀约煽动之下,有几家贫苦农民同意跟他们一起出去。

次日晚上,当夜深人静以后,在陶老大策动下的十多户人家带着简单的生活用品离开了海牙上寨,向境外走去,跨过国境线后,陶老大松了一口气,得意地回头看看他驮着500元半开和几箱鸦片烟的5匹骡子,心里盘算着找个安静的地方住下来,让这几家穷人给他当帮工,开些田地,种上大烟,让陶老二赶着骡子来回做生意,幸福的日子真是美极了。

但是事与愿违。陶老大一行到了境外一个叫罗马寨的村子住下来,找到一家亲戚作为落脚点。罗马寨的人们都以惊奇和困惑的目光看着他们,背地里议论开了:“这些人真是不长眼,身在福中不知福,在中国好吃好在的,还要跑出来干什么?我们这里的人还想搬到中国去呢。”三天以后,不幸的事一桩接一桩地降临到他们头上。他派农民李老二、白老大背着大烟去金厂销售,半路上被土匪抢劫,二人被打死,有去无回;沈小七、刘老二两个青年出外游玩,被国民党残匪抓去当兵;他的小女儿陶小三和农民沈老大的妻子害了急性传染病,几天就死掉了。祸不单行,更大的灾难又来了。在一天夜里,流窜在缅甸境内的一股国民党残匪数十人包围了马罗寨,匪首高声喊话要陶老大出来答话,否则要烧房子。陶老大被迫战栗着走出村外,残匪头子威胁说:“没有什么,请你把从国内带来的500元半开和5匹骡马借给我们使用。”陶老大一怔,半天说不出话来。匪首发怒了,下令搜!如狼似虎的匪徒们一哄而入,闯进陶老大所住的房屋,一进门就把枪口对准陶老大的母亲说:“钱放在哪里?快说!”这位佤族老奶奶还没弄清是怎么回事,已被打倒在地,她身上带的一串钥匙被抢走了。接着两只箱子被打开,哗啦一声,半开被全部倒出来,还有两(每40两)大烟和50两银子,全都倒进一条麻布口袋里。另一个匪兵发现床上有两条外国毛毯,也顺手拿走了。

匪徒们把抢到的财物捆在骡背上,赶着5匹骡子,在陶老大母亲声嘶力竭的哭喊声中扬长而去。罗马寨又重新安静下来,只有远处传来的狗吠声和零星枪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