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允楞乡搞社教一年多,有许多时间是住在傣族农民家里,和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我仔细观察了这里傣族的经济生活方式和特点,发现其和德宏、西双版纳的傣族在生活方式上还是有些差别,值得记述一下。
耿马县傣族农民十分勤劳,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从不间断,只有重要民族节日才休息。农业生产以水稻为主,人均有水田3亩左右,一年只种一季。但精耕细作的技术要比其他地方的傣族略高一些,水田都是三犁三耙,中耕除草一至两道,部分水田还施一些农家肥,因而产量较高,人均有粮千斤以上。
但是自然经济仍占主要地位,基本上是水稻经济、水稻文化,吃穿用都靠水稻。稻谷是他们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和生活来源。稻谷中以糯米为主,这是他们的主食。稻谷大部分自食,少部分作为余粮卖给国家,这是他们唯一的现金收入来源,其他经营是很少的。
畜牧业占有重要地位,许多傣族村寨里牛比人多,人均有牛1头以上,主要有水牛和黄牛,大多数是用来耕田和繁殖小牛的,作为商品牛出售的很少。牛的饲养管理很粗放,一年中只有从春耕栽秧到秋收这半年时间里,为保护庄稼不被牛踩踏破坏,采取集中放牧,专人管理;白天放牧,晚上各回各家。自秋收以后,因田里不种庄稼就变成了牧场,牲畜实行野放野关,有的牲畜自动回家,有的就在野外过夜,生了小牛主人还不知道。野放野关的时间也在半年左右。这种做法的好处是节省人力,节省饲料;但坏处是破坏性很大,村寨周围的菜地、园地全被踏平,谁家想种蔬菜就不可能,要在田地里种小麦更不可能,严重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傣族的农事活动很有规律。春节过后,家家开始挖犁园地,种黄瓜和其他蔬菜,雨季来到,蔬菜长得很茂盛,是吃菜最多的季节。雨季过后,菜也吃光了,园地就放荒休闲。他们种的菜大部分自食,少部分运到市场出售。这样他们一年中只有半年能吃到自己种植的蔬菜,另外半年就靠采野菜。野菜有蕨菜、竹笋、菌类、酸帕菜等。酸帕菜是傣族的名菜,用野生酸帕树上采下来的绿叶腌制而成。这里的傣族也爱吃鱼,几乎一年到头都有鱼吃。妇女们下田劳动都要在腰间挂上一个小竹箩,边劳动边捉鱼,有水田里的大头鱼、田埂边的鳝鱼、河里的小鱼,还有螺蛳等,每天都有所收获。他们吃螺蛳很讲究,从小沟里把螺蛳捞回来,经淘洗,加上盐巴、辣椒、花椒和油等佐料,煮时还要把螺帽敲开一个小洞让调料渗透进去。煮熟后端上桌,各人用手抓着吃,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刚好把螺肉吸到嘴里,把粪便留在螺壳里一起丢掉。不会吃的人把粪便也吸到嘴里,味道就不好了。
傣族养鸡不少,主要还是自食,很少出售。养猪很少,他们喜欢吃牛肉,吃牛肉又特别讲究吃“牛撒皮”,用牛的十二指肠中的苦胆水拌上牛杂碎,再加佐料,吃起来有特别的风味。(www.xing528.com)
我有很多时间住在傣族家里,主人照顾我的回族生活习惯,供给我粳米、蔬菜、干鱼等,让我自己做饭吃。但使我纳闷的是每餐吃剩的米饭我想留下来下顿再吃,却被主人拿去喂狗了,我心中感到不悦,觉得对我太不尊重。后来主人看出了我的心事,就主动解释说傣家人习惯吃糯米,不吃饭米(粳米等),为了招待外族客人,他们每年都要种一些粳米,用粳米招待客人是尊重客人的饮食习惯,因为外族人吃糯米会得胃病。恰巧他们的狗也不习惯吃糯米,吃了糯米也会闹病。因此,他们种粳米也是为了喂狗。这是一种巧合,不是有意怠慢客人,没有客人时他们也要煮些粳米饭喂狗的。我终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其实糯米与粳米并无贵贱好坏之分,只是民族饮食习惯不同而已。主人让我天天吃新鲜米饭是好意,是尊重我,没有任何歧视之意。
傣族吃糯米饭是有讲究的,他们选择最好的糯米品种,淘洗后泡一阵子(时间不长),然后用甑子来蒸,不用锅煮,边蒸边洒些水,以调节硬度,他们不吃软的糯米饭。吃的时候还要用手捏成团,再一口一口地咬着吃,而且喜欢吃冷的。吃起来别有风味,但外人这样吃是受不了的,又冷又硬的糯米饭吃下去不易消化,时间长了就会得胃病。傣族中得胃病的人也不少,可能与吃冷糯米饭有关。
傣族蒸饭炒菜不用灶,用的是火塘。由于火力不集中,用柴较多,而且要用大块的,不用细枝条,这样砍树较多,每户每年平均要砍6柴(约6立方米木材),村寨附近的柴山差不多砍光了,这样下去迟早要山穷水尽,是个值得担忧的问题,需要及早考虑加以改进。
耿马傣族地区产粮较多,卖余粮的收入相当可观,人均年收入百元以上,高于内地其他民族。但他们的生活并不富裕,住房还是比较低矮的茅草房,墙体有的是竹笆墙;家具设备也很简单,一般就是有张竹桌、几个竹凳子,不见什么箱、柜之类的东西;穿的衣服也不多,每人有一两套换洗衣服;吃饭用的碗倒很讲究,多数人家用瓷碗,不用土碗(陶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