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龙县天登大队调查
1979年,中共云南省委为了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的精神,决定在全省范围内进行一次民族政策大检查,组成省委民族政策检查团,分赴各地进行检查。笔者被抽调参加滇西分团,到了大理,与州上的同志配合,选择云龙县做重点检查,最后又选择两个大队进行详细调查。笔者受命带领一个调查组到该县天登大队调查,参加这个调查组的有杜宝兴(原省委边委干部,现在省委办公厅工作)、夏太山(原省委边委干部,现在省农业厅工作)等同志,还有州县的几位同志共10人组成。
天登大队是一个高寒山区乡,由于山高被称为“天”,天登者天灯也,古时被称为天上的一盏明灯,有许多神奇的传说。离此不远有一座美丽的高山湖泊,叫作“天池”,也有许多美妙动人的传说。但我们不是文艺工作者,没有工夫去收集那些动人的传说,也无暇去参观天池的美景。还是让我们回到现实中来,看看天登大队的现实情况吧。
云龙县石门公社天登大队位于澜沧江大峡谷东岸的崇山峻岭中,山高坡陡,地势险要。最高山峰2 800米,大队所在村庄也有2 600米。这里森林茂密,在全大队总面积167平方公里中,森林覆盖面积达80%;经济林和野生山货、药材种类繁多,野生核桃树遍布山箐,可谓资源丰富。这里雨量充足,土地肥沃。但土地和村舍高度分散,4 000多亩耕地和400多户人家分布在海拔2 000~2 800米的几十条深箐夹沟和上百个山箐陡坡上,有247个居住点,其中单家独户就有167户。交通十分不便,加上日照短、高山寒冷、霜期长,给发展农业生产带来一些不利条件。
天登大队是一个以傈僳族为主的多种少数民族聚居大队,在现有415户、2 058人中有傈僳族303户、1 411人,白族63户、372人,彝族7户、38人,还有汉族63户、247人。有生产队25个,平均每队16.5户,最大的队35户、最小的队7户。
一、三十年巨变
解放30年来,天登各族人民对中国共产党怀有深厚的感情,他们热爱祖国,热爱毛主席。各民族团结一心走社会主义道路,在党的领导下,经过各民族干部、群众艰苦奋斗,农林牧副业、文教卫生、供销信贷等各项事业都有很大发展,生活不断改善,是云龙县比较先进的高寒山区大队。
据1978年度统计:集体粮食总产量96万斤,比1952年的48万斤增长一倍;年末大牲畜存栏1 183头、山绵羊3 470只、生猪2 616口,大小牲畜均比1952年增长1~2倍以上。各种经济林木6万株,其中核桃树4万株,满山的野生铁核桃幼树正在嫁接为泡核桃。这一年向国家交售公余粮25万斤,向商业部门交售肉牛34头、羊350只、肥猪348口;此外,还交售核桃、木材、花椒、皮革等林畜产品和茯苓、木香、木耳、香菇等山货药材及禽、蛋、蜂蜜等物资,价值32 000多元。
根据各类型典型户调查估算,社员私营收入约占总收入三分之一。公私收入合计,全大队社员的实际年收入是:人均120元以上的约占总户数的20%;80~120元的占40%;40~80元的占30%;40元(贫困线)以下的占10%。绝大多数人家有了棉被,穿上了两套衣服;半数人家在银行有存款,户均100元。
各生产队拥有手扶拖拉机一台、脱粒机9台、仓房60多座;耕牛、机械、仓房等集体固定资产价值7万余元。大队还办有农具厂1个、核桃场2个、畜牧场1个、养蜂场1个和5 000千瓦的水电站1座。设有购销店、信用组、卫生室、粮食购销点等。
全大队有公办小学2所,其中完小1所;民办小学6所。学生350余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70%以上。户户安装了有线广播喇叭。
二、几点经验教训
天登大队的农牧业生产从1952—1978年这26年的发展变化,大体经历了5年大发展、5年下降、3年回升、10年徘徊、2年再回升的5个阶段;大小牲畜的发展也随着粮食产量的起落而徘徊前进,干部和社员群众回顾总结26年所走过的历程,得出以下几点体会。
第一,每当农村政策稳定并得到正确执行的时候,生产就不断发展。自1952年完成土改至1957年实现农业合作化这5年内,政策稳定,强调自愿互利原则,典型示范,稳步前进。不仅完成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而且生产发展较快。粮食总产量由48万斤增加到86万斤,增产79.17%。1958年刮“五风”,破坏了按劳分配原则,违背客观经济规律,挫伤了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结果粮食产量下降到70多万斤;1962年贯彻了“六十条”,生产又很快回升和发展,1965年粮食总产量增加到104万斤,超过历史上较高的1957年;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中,由于林彪、“四人帮”极“左”路线的干扰破坏,使生产又一次下降,除1970年因老天爷帮忙,年初下大雪,土壤结构疏松,风调雨顺,当年开荒面积大,粮食总产量猛增到118万斤外,其余9年都在80万~90万斤之间徘徊;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逐步落实各项政策,农村面貌又焕然一新。虽然遭遇严重干旱和风灾,生产仍开始回升。1977年粮食达到96万斤。林畜业也实现双丰收。
第二,因地制宜制订增产措施。天登大队在掌握生产自主权的前提下,做到从本地实际出发,注意农林牧合理的比例关系。农业上大抓固定耕地,改坡地为台地。概据不同地形和海拔2 000~2 500米之间的深箐沟谷和田边地角,大量种植和嫁接泡核桃和花椒等经济林木;2 600米以上的寒冷地区,多发展畜牧业;重视兴修小型水利,狠抓积肥造肥,增施肥料;改变牲畜无厩,野放野关的习惯,做到牛有厩,猪有栏,改高羊厩为低羊厩,采取松毛、树叶垫厩,既给牲畜保暖又可增积肥料。每亩地施农家肥2 000~4 000斤。毛孟生产队17户人家,他们固定了96%的耕地、改台地60多亩,将山箐里的野生铁核桃嫁接改造为泡核桃2 000多株。人均有固定耕地2亩多、大牲畜半头、小牲畜3头半、泡核桃20株。人均粮食产量达到669斤,总产值120元,分配收入79元。全大队林牧副业占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6.5%。(www.xing528.com)
第三,建立适应山区特点的经营管理体制。这里有个队叫果子来生产队,19户、179人,分散在15个居住点,各居住点相距1~5公里,其中有11户是单家独户,耕地就在他们住房附近。根据这个实际,他们采取以小组统一种植,以队统一收割和分配。中耕薅锄、施肥、田间管理以居住点为基础包干到户,联系产量,以产定工分的办法,连续获得四年高产。实行这个办法,社员积极性高、责任心强,起早贪黑,干活讲究质量;牲畜管理得好,不糟踏庄稼;办法简单易行,符合按劳分配原则,受到群众拥护。
第四,民族团结、干部稳定、体制稳定。全大队四种民族,其中傈僳族聚居10个队、彝族聚居1个,其余14个队都是两个以上的民族杂居队。各民族之间向来都能互相尊重、团结合作、和睦相处,从未发生过民族纠纷。互相通婚往来也不少,傈僳、白、汉族之间通婚已有30多对。这是齐心合力发展生产的重要条件。干部基本稳定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文革”中这里的干部也受到了批判,但没有乱批乱斗和捆绑吊打等现象。他们说:“我们虽然受了一些冲击,但我们顶住了一些不正确的东西。工作和生产上还是按老套子干过来的。”在体制上除了大队隶属关系有过变动,并一度改为小公社外,生产队的规模体制基本上没有变动。由于这三方面保持稳定,从而保证集体经济发展的连续性。
三、今后意见
(一)关于生产方针
根据天登大队山高坡大、地域辽阔、森林覆盖面积广、木材蓄积量丰富和立体气候等特点,我们和大队、生产队和部分社员座谈,大家一致认为:从天登大队实际出发,应实行“粮食自给有余、农林牧并举,以林为主的方针”。这里从山顶到陡坡深谷箐洼都适宜用材林的生长,现有森林面积约20万亩,人均百亩,这是一项巨大的资源,真是得天独厚。半山发展经济林木条件也很好、潜力很大。历史上已有5 000多株铁核桃,解放后嫁接成活4万多株泡核桃,约三分之一开始收益,年产44 000多斤,价值17 000多元。5年后可收10万斤,合4万元。今后再种核桃5万株,合计10万株,年产40万斤,合16万元,人均收入就是80元。在30~50度的荒坡上可发展茶树,现有21亩茶园,成长良好,全部种上茶树就可形成大片茶园;在海拔2 000米左右的荒山、“四旁”,还适宜种桐子树,现已有桐子树8 000株,5年内可发展到两万株,10年后每年可收桐子五六万斤,合3万余元。在不同海拔地带,还有桃、梨、柿子、花红、杏子及野生梅子、李子等,生长茂盛。估计每年可产5万斤,只要加工和运输问题得到解决,各种林产品的收入就能大幅增加。
适度发展农业和畜牧业,还有很大潜力。在海拔2 000米左右的河谷冲积地带及半山以上的缓坡地带可修造梯田、台地。现有水田300多亩,亩产400斤,台地400余亩,亩产玉米300~400斤;固定坡地2 200亩和轮歇地1 000多亩,亩产只有100多斤。发展农业的措施:一是将坡地改为台地;二是增施肥料;三是继续兴修小型水利;四是坚持现在行之有效的经营管理方法。通过这些措施,逐步提高单产。畜牧业还有发展余地,现有高山和半山草场4万亩,加以充分利用,可发展牛羊上万头(只),人均大小牲畜4~5头,再多就会产生林畜矛盾,低于这个指标也不能满足农业所需肥料来源。因此,农林畜要保持协调发展的关系。
以林为主,前途光明。这是高山分散地区经济繁荣、人民富裕、民族团结、富民强国的必由之路。20万亩森林资源尚未开发利用,今后应加强管理,适当合理采伐,综合利用,将成为一笔巨大的财富。
(二)有关政策问题
要实现以林为主的方针,必须有配套的政策作保证。
第一,应减免这里的公余粮任务。天登大队每年负担公粮6.4万斤、征购余粮25.8万斤,历年都完不成征购的任务。1978年交公余粮占总产量的21%;集体提留的籽种等占23%,社员分配部分占55%,人均只有口粮258斤。从春荒开始,队队缺粮,吃国家返销粮。这种又购又销的做法,造成劳动力运输上的巨大浪费。而且返销季节正是春耕大忙时节,严重影响生产。自1971年以来,每年购销两抵,基本持平。因此,征购余粮是不必要的,是多此一举。
第二,要重新明确划定森林所有权。土改时曾经划定海拔2 000米左右的下半山地带和2 800米以上的高山地带属国有林;海拔2 200~2 600米的中半山和部分高山地带归集体所有。集体林约占一半多一点。“文革”以来,林权也被搞乱,国家管不起来,集体也不管。毁林开荒破坏了大片水源林近万亩;私人砍烧柴、砍明子(松脂照明引火用),把一些直径一二尺的大松树砍倒,布满山头,每年烧死的幼树难以计数,已出现小块山头被砍光烧光的现象。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迅速制止这种破坏森林资源的严重情况。一要大力地宣传国家森林法,加强对各族群众进行爱国爱林的教育;二要尽快重新明确林权,基本上按土改时划定的范围申请林业所有权,特殊情况由有关各方协商适当调整。同时要考虑划给私人小片柴山,造育管伐自理。林权划定后,国家、集体、个人各自加强管理,对一切违法行为应依法处理。
第三,在山区建设上,国家和有关部门要给予全面扶持和指导。一是加快小型水利建设。解放以来天登大队共修水沟13条,保证385亩水田的灌溉,但3 964亩旱地还是靠天吃饭;有8个生产队在旱季人畜饮水尚有困难。由于居住和耕地分散、地高水低、水源较远等特点,造成小型水利费工多而受益小,没有国家扶持是很难办到的。二是推广农业科技,也需要国家帮助培训农科人员,并选派一些有事业心的农科人员到这里传授推广先进技术。三是修建道路。这里山高坡大,交通困难。海坪生产队1978年购买手扶拖拉机一台,用22个强劳动力,花了3天时间走了70华里[1]从公社抬到生产队。大家要求国家在经济上给点补助,在物资和技术上给予支持,争取逐步修通马车路和手推车路,为使用小型农业机械创造条件,以解放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四是发展文化教育。各族群众对学文化要求迫切,已办小学8所,还不能满足需要,入学率只有70%,边远生产队有一半的适龄儿童不能入学,原因是负担重。全大队20名教师,其中民办教师13名;校舍紧张,天登完小有学生100多人,其中近一半学生是“自带宿舍”(由学生家长在学校周围自建小木房给子女住)。大家要求增加学校布点,扩大公办,减少民办,继续开办完小附设初中班。在教师配备上,要求对现有教师进行培训提高,将本地初中毕业生培训为小学教师。五是卫生保健和计划生育。现有两名赤脚医生(中、西医各1人),一般疾病都能治疗,实行看病收费,医生吃粮靠集体,适当给补贴。有的生产队还有义务卫生员,可治点小伤小病。要求上级卫生部门常派医生下来巡回医疗,对困难户给点医药费补助;对赤脚医生给予辅导,帮助他们得到提高;保证山区药品供应等。计划生育已取得一定成绩,有些生产队育龄妇女放环率达80%。但因山区劳动强度大,放环容易脱落,效果不理想。群众对绝育手术有顾虑,避孕工具供应不足,使用的不多。目前人口增长率仍在20‰。还需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六是信用社问题。1954年开始建立信用组,到1978年有股金2 476元,积累16 400元。1978年改为公社信用社,实行统一核算后,干部群众很有意见,认为这种体制是一平二调,集体和私人存款也随之下降,要求恢复原来的办法,实行大队核算。七是农村产品采购价问题。这里长期实行“三价区”采购价格,而没有实行民族贸易“三项照顾”,农村产品收购价偏低,而工业品销售价偏高,形成不合理的剪刀差。这里(包括云龙金县)属于边远少数民族山区,按中央规定,应执行民族贸易“三项照顾”政策,以促进山区经济发展。
【注释】
[1]1华里=0.5千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