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战争中,滇军出国路线有三:一是由蒙自出蛮耗,顺红河而下至保胜;二是由开化府出马白关,至河阳;三是由三猛、古林箐出昭晋州、龙鲁。而其兵力人数,由于战争的复杂变化,以及文献记载前后矛盾,甚至滇军的统帅岑毓英亦对其部下不甚明了,因而造成扑朔迷离的状况。有人认为,滇军的数目和桂粤军队大体相等,约两万人左右;有的认为要少些,其根据是中法战争的主要战场在东线方面;有的则认为西线的兵力比东线多得多,甚至高出两倍之数。为了研究中法战争的进程、历次战役的规模、双方力量的对比,以及滇军的成分,等等,因而有必要弄清滇军的兵力部署。
中法战争爆发前,滇军3营由参将张永清等率领,驻守山西;副将陆春一营驻兴化,与驻守北宁的桂军形成犄角之势。接着,光绪九年(1883年)十月中下旬,在滇的黔军2000余名改为滇省练营,由记名总兵丁槐率领定远左、中、右三营1000余名驻守兴化、山西;另定远副中、前、后3营1000余名,由记名提督吴永安率领,出开广镇;第三路由总兵马柱,补用副将李朝相、徐成林、李福兴,补用参将马双元、马中及等率领10营3750名滇军,随后出关(《中法战争》五,第219页)。1883年12月,法国远东舰队司令孤拔率军6000人,分乘12艘兵舰,40余艘民船,从河内出发,向山西进犯。中法战争爆发。此时驻守山西、兴化的滇军共有24营,兵力10000余人。其部署状况是:总兵丁槐率8营驻守兴化,总兵马柱率4营辅之;提督吴永安率5营防守临洮;道员岑毓宝率3营出保胜;岑毓英率4营驻家喻关、缅旺。光绪十年(1884年)四月,总督岑毓英借口兴化缺粮,将滇军全部撤回国内,只留7500人分扎中越边境一带的古林箐、马白关、新街、嵩枝地、蛮耗、窑头、新安所等地(《中法战争》五,第363页)。同年八月,法国侵略军袭击福建海军,清政府正式对法宣战,滇军奉命再次出关。十二月,滇军、桂军、黑旗军联合进攻法寇占领的宣光城。负责攻城的滇、桂联军共有6000人,其中滇军约4000人,由记名总兵丁槐率领;另3600余名滇军,由记名提督何秀林率领,驻左旭,协助黑旗军打援宣之敌军;另1200名滇军,由记名提督杨国发率领,防守道岸、浪泊。三支滇军,加上桂军、黑旗军,共约15000余人。整个北圻战场,如加上总兵覃修纲驻家喻关的4000余名滇军,以及杨玉科、蒋宗汉率领的广武军,数目就很可观了。1884年秋季以后,滇军在西线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从宣光之战到临洮之战,滇军一直不断得到补充、扩展,最高时(归国前)已达131营,约50000余人,加上刘永福部黑旗军12营5000人(归滇督指挥,粮饷亦由滇督拨给),以及越南兴化巡抚阮光碧、山西布政使阮文甲等统率的20000名义军(加入滇军编制,由岑毓英发给饷械,编列成营),共有75000人左右。光绪十一年(1885年)四月三十日,云贵总督岑毓英在电奏稿中说:“所有云军70000余人,已撤回二万三千余人……因留粤勇七千余在后弹压。”(《中法战争》六,第484页)明确指出滇军人数为70000余人。但接着他又在同年七月二十五日给总理衙门的奏折中否定了两个月前他说的话,说现在已从关外撤回滇军30000余人,打算裁去14000余人,保留16000余人。他解释四月三十日的电稿时说:“件内声叙滇军三万余人,兹准两粤督臣张之洞咨复文内,误作七万字样,电局翻译讹误,致使数目舛错。”(中国近代史资料汇编:《中法越南交涉档》五,第3200页)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是不是真的电局翻译出现差错,或是前面所说的70000余名滇军的数字有错误呢?不是的,因为按照滇军的旧制,600人为一营,以后又改照湘军、淮军的编制,500人为一大营,375人为一小营;而参加中法战争的滇军,计有定远十三营,靖边五营,平远七营,怀远、正后四营,诚字一营,良字十营,绥远十一营,焕字六大营四小营,启字四营,武字四营,定宁四营,怀远新附八营,德字六营,田字五营,保字六营,忠宇六营,元字十三营,安边十四营,共一百三十一营(中国近代史资料汇编:《中法越南交涉档》五,第3199页)。其中,有大营六营,小营一百二十五营,按照滇军编制,应为49875人,将近50000人(不含黑旗和越南义军)。这是滇军在中法战争中的实际数字。但是,由于战争的消耗(如宣光之战,滇军阵亡一千数百余人,伤者二千余人)(《中法战争》六,334页),因瘴疠瘟疫而死亡(如滇军第二次出关到归国,死于瘴疠的官员二百余人,士卒高达三千余人,甚至滇军的统帅岑毓英也患了疟痢)(《中法战争》,六,第514、515页),以及一部分丁勇不愿归国,留在越南,继续坚持抗法斗争。因此,实际上,滇军在归国入关时就只有三万人左右了。(www.xing528.com)
(原载《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