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王民同学术文选:十九世纪中叶缅甸曼同王的改革评介

王民同学术文选:十九世纪中叶缅甸曼同王的改革评介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缅甸曼同王的改革似乎与其邻国暹罗蒙固王的改革同时,但终未能挽救缅甸沦为英国殖民地的悲惨命运。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缅甸贡榜王朝的封建专制制度发生了深刻危机。在英国单方面宣布吞并勃固后,曼同王于1853年派代表团去卑谬与英军谈判,要求归还勃固地区,但毫无结果。1875年,英国人策动缅甸红克伦地区“独立”,曼同王不顾国家和个人的荣辱,“决心不惜一切代价避免战争”。与此同时,曼同王从英国对缅甸的侵略及其传入缅甸的

王民同学术文选:十九世纪中叶缅甸曼同王的改革评介

缅甸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是贡榜王朝(又称雍籍牙王朝,1752—1885年)。在贡榜王朝统治的末期腐朽没落,朝廷内讧频仍。对外发动侵暹战争,民不聊生,人民起义不绝。正当贡榜王朝衰败之际,英国殖民主义者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缅战争。就在英国发动第二次侵缅战争(1852年),缅甸处于危亡之时,曼同王夺取政权登上王位,力图借助改革挽救民族危亡,而对缅甸进行了一系列现代化改革。

缅甸曼同王的改革似乎与其邻国暹罗蒙固王的改革(1851—1868年)同时,但终未能挽救缅甸沦为英国殖民地的悲惨命运。然而,曼同王毕竟是受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影响最早、并仿照西方资本主义在缅甸进行现代化改革的先驱。

一、曼同王改革的历史背景

曼同王(Mindon,另译为敏同、敏东,1853—1878年),缅甸贡榜王朝第十代国王。1852年4月1日,英国殖民者发动第二次侵缅战争,6月英军战领勃固地区。在英军加紧侵略的关头,曼同作为缅甸统治阶级内部主和派的代表人物,联合其弟加囊王共同起兵反对当时腐朽无能的国王蒲甘曼(1846—1853年)。蒲甘曼的首席大臣孟卫们纪响应曼同,于1853年2月18日占领首都,推翻蒲甘曼的王位。曼同就在缅甸民族危亡之际登上了国王的宝座,并于1858年废弃旧都阿摩罗补罗,迁都至金城——曼德勒

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缅甸贡榜王朝的封建专制制度发生了深刻危机。国王孟云(1782—1819年)对外用兵兴师征暹罗(1785—1786年),使国内生产遭到很大破坏。封建主阶级的横征暴敛和各民族之间的纷争,致使财源枯竭,社会不宁,饿殍盈野。朝廷的内讧,更加深了封建统治的危机。这一切便给英国殖民者的入侵以可乘之机。

直到19世纪20年代,英国人已在马来半岛南部站住了脚,它占领了槟榔屿(1786年)、马六甲(1795年)和新加坡(1824年),于1826年建立了“海峡殖民地”。与此同时,英国殖民者侵占了印度的半壁河山。于是,英国人便把侵占缅甸提到了日程。英国殖民主把缅甸看作通向中国西南后大门的通道。

1824年3月,英国以缅甸加强阿拉干防务,企图进攻吉大港为借口,悍然发动了第一次侵缅战争。战事持续一年,缅甸战败,缅王孟既(1819—1837年)被迫于1826年2月签订《杨达波条约》,其中规定:缅甸割让阿萨姆、曼尼坡、阿拉干和丹那沙林等地;准许英国派遣外交代表常驻缅甸都城,英国军舰可在缅甸港口自由航行。第一次英缅战争打断了缅甸社会独立发展的进程,加深了缅甸的民族危机。从此,缅甸开始了殖民地化的苦难历程。

英国殖民者蓄谋发动第二次侵缅战争,以进一步扩大侵略。1852年4月1日,英国人以缅甸地方当局“虐待英商”为借口,派军舰封锁仰光,不宣而战。战争持续一年左右。未经签订任何条约,英国就单方面宣布吞并勃固地区。在1862年英国将阿拉干、勃固和丹那沙林合并称“英属缅甸”,以仰光为首府归英印总督管辖。

在第二次英缅战争期间,国王蒲甘曼当政(1846—1853年),曾发动几次反攻皆遭失败。曼同王是缅甸统治阶级内部主和派的代表,他认为缅甸的抵抗“是无谓地浪费缅甸人的生命”,建议国王举行和谈。后来,由于主和派占了上风,以致蒲甘曼国王被推翻,由主和派的代表人物曼同王登上了王位。

曼同王的统治,是在灾难和绝望的云层笼罩着缅甸上空时开始的。曼同王当政后立即下令缅军停火,派遣两名意大利神甫到卑谬前线通知英军,缅甸新王将尽快派出代表举行和平谈判。在英国单方面宣布吞并勃固后,曼同王于1853年派代表团去卑谬与英军谈判,要求归还勃固地区,但毫无结果。曼同王为讨好英国人,聘请了苏格兰商人托马斯·斯比尔斯和英国官员阿伦少校为他的顾问。1854年,曼同王又派遣宫廷大臣摩诃敏康耶什为首的代表团到印度加尔各答与英印当局谈判,并带去140箱丰厚的礼物。但是,英印总督达贺胥凶相毕露,他指着太阳对缅甸代表团傲慢地说:“只要太阳还在发光,勃固就永远是英国的。”

曼同王虽一直没有承认勃固领土归属英国,但边境的安宁却逐渐确立起来,英缅关系也在发展。1862年,曼同与英属下缅甸专员藩尔签订一项贸易协定,其中规定:降低关税,英国商人在缅甸全境进行贸易不受限制;英国派遣驻扎使常驻缅甸首都。1867年,曼同王因急于从国外获得武器,又和勃固专员费奇订立新的贸易协定,他不仅使英国人进一步获得商业利益,更重要的是为英国人打开了通往中国西南的通道。协定规定:国王同意帮助英国当局打开通过缅甸北部边境与中国的贸易关系。至于英国允许缅甸可以通过英国领地运输武器弹药,只是一纸空文,后来英国人既拒绝把武器卖给缅甸人,也不允许缅甸从国外购买的武器通过英国领地。

1875年,英国人策动缅甸红克伦地区“独立”,曼同王不顾国家和个人的荣辱,“决心不惜一切代价避免战争”。他吞下了这个苦果,同意放弃红克伦地区。

曼同王与英国的关系总是容忍、退让,尽量满足英国人的要求,主要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基本认识上:“只有谋求与英国人和睦,是唯一安全之策。”就是由于曼同王的妥协、退让政策,才失去了几次驱逐英国侵略者,收复国土的良好机会。

1853—1856年,俄国和英法为争夺近东霸权、控制君士坦丁堡和黑海两海峡而爆发了“克里米亚战争”。当时下缅甸正在闹饥荒,英国殖民当局要靠由印度运粮供应。国王曼同不仅不听加囊王的建议,拒绝乘机出兵一举收复失地,他反而向英国殖民者供应粮食,甚至说:“我们不能用暗箭伤害朋友。”

1858—1860年,英国和法国联合发动了新的侵华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曼同王仍不能利用时机,乘英国忙于侵略中国而动员全国力量收复失地,从而又坐失良机。

曼同王极力讨好英国的政策,并没有感动英国殖民者,英国不仅没有归还勃固地区,反而不断对上缅甸进行蚕食,准备完全吞并整个缅甸。英国对缅甸的侵略受到恩格斯的关注,1858年2、3月间他写了一篇关于缅甸的专论,指出:“英国人夺走了缅甸最肥沃和富饶的地区”。曼同王也深深感受到自己国家的困境:下缅甸沦陷后使缅甸丧失了富饶的半壁河山,财政收入锐减,出海口被堵死,经济危机和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与此同时,曼同王从英国对缅甸的侵略及其传入缅甸的先进武器和技术等方面受到启发,对自己的国家产生了新的看法:他认识到缅甸在工业、科学知识和商业贸易等方面是如何的落后,以及认识到不赶上这个时代,就不能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他也逐渐认识到,要维持缅甸的独立,只靠“屈辱求生”是不行的,还必须奋发图强,像自己的邻国暹罗的蒙固王和朱拉隆功国王那样,向西方学习,对缅甸进行现代化改革,增强抵御外来侵略的能力,挽救民族危亡,赶上时代发展的潮流。

因此,曼同王在西方政治思想影响下,利用英国忙于对亚洲其他国家的侵略和争夺的有利时机,在缅甸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二、曼同王的改革

1.国家行政制度和赋税制度的改革

曼同王即位后仿效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行政制度,把中央机构分为税务、警务、司法、军事、外交、地方行政、工农业等14个部门;划分各级地方政府行政单位的疆界,统一地方行政制度。中央设专门机构监督地方官员的工作,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统治,强化中央集权制。

但是,曼同王作为一个有“佛教君主”之称的虔诚佛教徒,他很尊重佛教领袖,有关国家大事他要请塔塔纳班(佛王、国师)和沙亚都(寺庙主)指教;乡村的头人和其他地方官员,也要根据当地寺庙首领们的推荐加以任命;曼同王还要求他的官员与佛教领袖塔塔纳班和谐共事。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制,曼同王颁布了限制采邑主——谬沙权力的谕令,禁止他们私自向农民征调劳役;在没有完成国家税收任务之前,禁止各地采邑主征收新税。他还豁免了农民的一些直接税,以减免农民的负担。1861年,曼同王宣布废除采邑制,实行由国家发给王公贵族和官吏薪俸的现代工资制。1862年,曼同王为增加财政收入,减少弊端,而实行赋税改革。废除旧税制,实行按户计征的统一税制——“达达梅塔税制”。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要向国家纳税,税额不超过其总收入的10%。各地方税金全部上缴国库,地方官员不得私自扣留税款,也不得隐瞒户口偷税漏税。

2.整顿财政,发展工商业

1861年,曼同王建立现代金融体制,实行铸币制度,以代替实行已久的用黄铜或金银块作为交换媒介的旧制度。他建立铸币厂,发行铸有孔雀图案的货币——“克亚特”孔雀银币,流通全国,以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曼同王还重新确定在孟云王统治时期(1782—1819年)开始实行的统一度量衡制度,任命王室检察官巡查城乡市场,检查在交易中使用统一度量衡的实施情况。(www.xing528.com)

曼同王比较重视发展本国工商业,希望通过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使缅甸的民族经济有较快的发展。他任命最有才干的密克拉王子为工业大臣,从欧洲购买了一批发电机、车床、压轴机、铸币机、纺织机、制陶机、碾米机、武器弹药制造机械,以及锯木机、制糖机等共50多种。

曼同王还实行对外贸易国有化政策,由国家控制对外贸易,对木材石油宝石等行业实行国家垄断。在曼同王统治期间,上下缅甸之间的贸易额有明显增长,伊洛瓦底江贸易额从1858—1859年度的710万卢比,增加到1877—1878年度的3770万卢比。

3.发展交通、邮电事业

曼同王利用英人占领下的下缅甸,为了掠夺资源和军事上的需要而迅速发展水陆交通,便加快改进上缅甸的交通状况。1872年,英国人成立伊洛瓦底江轮船公司,经营从第悦茂到仰光、中途经过卑谬和三角洲一些城镇的定期汽船航运业务。曼同王也乘机从国外购买7艘轮船,经营伊洛瓦底江的航运;他还允许英国伊洛瓦底江轮船公司经营三周一班到曼德勒和每周一班到靠近中国边界的八莫的航运业务。

1874—1877年,英国人修筑仰光至卑谬的铁路。英国殖民当局还开辟了经仰光到加尔各答—槟榔屿—新加坡之间的定期汽船航运和邮政业务。曼同王为了发展邮电事业,派遣一批青年学生到仰光和加尔各答学习电报技术。他还建立了从首都曼德勒通往各边境城市的电话线路;在国内建立了电报通讯网,并与下缅甸的电报系统相连接。与此同时,缅甸还发明了使用缅文和莫尔斯电报系统,便利了缅甸的通信事业。

4.发展农业,兴修水利

在英国疯狂的侵略之下,使缅甸贡榜王朝退缩到缅甸北部以后,耕地面积急剧减少,以农业为主的缅甸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然而,正如恩格斯所指出:“尽管缅甸遭到掠夺,失去最富饶的领土,但保留下来的那些土地也决不能说是贫瘠的。”因此,曼同王采取措施,鼓励人民开地垦荒,扩大耕地面积,奖励发展农业生产,兴修水利,使粮食作物自给有余。以沙帘县为例,1869年只有稻田40万英亩,到1874年增加到70万英亩。

5.改革军事制度

曼同王在英国侵略者军事威胁的情况下,非常重视军队建设,他任命加囊王为缅军队的总司令,1874年又任命金蕴敏纪为步兵大臣,以期建立现代化常备军制度。加囊王仿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军事制度,建立常备军,改善军队装备,用西式方法训练军队。曼同王还聘请了一批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的军事教官,使缅甸军队现代化。

但是,曼同王改革军事制度,只是为加强军事力量的一种努力罢了。英国人占据下缅甸不准曼同王从国外购买的军火过境使企图从北部的中国云南省以农产品变价采购硫磺制造弹药的希望也落空,云南地方当局以“硫磺例禁例出口”为由,拒绝了缅甸的要求,这就给曼同王的军队建设工作,造成难以克服的困难。

6.振兴佛教,发展文化教育

曼同王为了使其臣民从两次英缅战争的失败中恢复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他力图振兴佛教,作为民族精神的支柱。于是,他在佛教高僧的支持下,采取严厉的纪律措施,要求僧侣严守教规、戒律;他设立摩诃丹温大臣职务,监督僧侣的修行;他采用宗教学识公共考试制度,对成绩优异者授予荣誉称号,发给薪俸。

1871年,曼同王在曼德勒召开小乘佛教(上座部佛教)史上第五届佛教徒结集大会。为准备这次大会,从1860年就开始对巴利文的经典《三藏(经、律、论)》进行一次全面的校订。参加这次盛会的各国佛教侣有2400位之多,在隆重地诵读经过校订的《三藏(经、律、论)》和巴利文注释文本后,把《三藏(经、律、论)》的缅文译本镌刻在“鸠娑陶塔”(意为“王室之功德”)的729块方形的大理石上,它的注释则刻在中央大塔的金银箔上。大会还决定在仰光瑞德宫宝塔顶上树立一个用价值62000英镑的宝石所装饰的伞形塔尖。由国王的特使在佛教徒的欢呼声中完成了这个使命。

曼同王为了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曾选派90名青年出国留学。他在京城曼德勒拨出土地,鼓励西方传教士建立教堂学校;他还倡导王室子弟学习英语。曼同王召集精通英语的人才,把资本主义国家的科技书籍由英文译成缅文,以更好地学习西方现代科学技术。

三、关于曼同王的评价

两次英缅战争之后,下缅甸沦为英国殖民地,贡榜王朝偏安于缅甸北半部。曼同王为了维持残存的半壁江山,顺应时代和缅甸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而加入了19世纪下半期在亚洲许多国家所进行的改革潮流,向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学习,对缅甸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曼同王的改革,反映了在遭受外来侵略,国家民族处于危亡之际,具有爱国主义和早期民族主义思想的封建统治者,要求发展科学技术、民族经济,改造封建制度,推动社会进步,增强国力,反抗外来侵略,救亡图存的愿望。然而,它毕竟是正在走下坡路的封建统治阶级和缅甸面临亡国危机之际所进行的一次为时已晚的改良主义运动。缅甸历史学家貌丁昂曾这样写道:“曼同王的统治是在灾难和绝望的云层笼罩着缅甸上空时开始的,虽然有过阳光普照的中午,现在却接近黄昏了。”

因此,必须强调指出,曼同王并不是一位具有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思想的政治家,他是在西方现代政治思想影响下,力图借助改革挽救民族危亡的封建君主。曼同王的政治思想,主要是深受上座部佛教的佛学思想影响的封建专制主义思想体系。作为一位“佛教君主”,在佛学思想的影响下,努力通过改革使国家“安宁富强”。他对英国侵略者一再容忍、妥协、退让,争取与英国人“和睦相处”,幻想着有一天英国侵略者会自行退出缅甸国土。他根本不可能认识到:要使和平到来,“不是消灭敌人,就是被敌人消灭”的真理,因而他也就不可能抓住有利时机,以武力收复失地,驱逐侵略者,完成光复和振兴国家的使命。

如果说曼同王以振兴佛教作为团结人民打击敌人的武器,这无疑是可取的。但是,他对宗教过于沉醉,在民族危亡关头还把大量人力物力用于主办第五届佛教徒结集大会,历时5个月之久,这既反映了曼同王根深蒂固的佛教思想,也是缅甸封建统治阶级腐朽没落的体现。这也正如《剑桥东南亚史》第十章的作者所指出的:“一个稳定的政治与经济环境对解决东南亚国家当时所面临的智力困境的重要性,在曼同王(1853—1878年)的不成功的改革尝试中得到了清楚的证实。这个有着与蒙固类似僧侣背景的缅甸统治者努力强化小乘佛教制度。”

但是,曼同王在缅甸历史上的地位,还是应给予客观、历史的评价。曼同王是一位在缅甸近代史上有影响的君主,致力于现代化改革。在缅甸半壁河山沦丧的危亡之秋,他为了保住上缅甸,并以此为基础收复失地,光复河山,而致力于改革,尽力维护国家独立的地位,使缅甸在曼同王统治时期尚能保持自立的能力。但也正如缅甸史学家貌丁昂所指出的:“曼同王只能稍微延长雍籍牙王朝的命运,谈不上建设新的生活,建设新的国家了。”

曼同王的改革,实际上是由封建君主自上而下进行的一次改良主义运动,而且是一次初步的改革尝试。然而,作为一个失去半壁河山的弱国之君的曼同王,能够顺应时代潮流,迎合缅甸人民的愿望,力图借助改革挽救民族危亡,这是他当时治国的政治思想的主流,也是难能可贵的。所以缅甸著名史学家貌丁昂称赞曼同王“是缅甸历史上最有才干的国王之一”。

1878年曼同王病逝,有权势的封建主把默默无闻、一直待在寺院念佛诵经的锡袍王(1878—1885年)扶上了王位。新王的无能,无法继续曼同王的改革事业,最终使整个缅甸沦为英国殖民地。

(原载《学术探索》2004年第5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