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综述了国内外东南亚史学家关于近代时期泰国未沦为殖民地主要原因的几种说法,并提出自己的观点:19世纪中叶以后的中国,是帝国主义列强在亚洲争夺的最重要国家,帝国主义瓜分中国,转移了英、法对暹罗的侵略,是近代时期泰国未沦为殖民地的主要原因;泰国不与中国领土接壤的地理条件起到了延缓英、法对暹罗侵略时间的作用,成为泰国未沦为殖民地主要原因之中的重要因素。
19世纪,是西方列强疯狂地向外扩张领土、掠夺殖民地、瓜分世界的时代。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掀起了夺取殖民地的高潮,到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世界被分割“完毕”了[1]。在非洲,除埃塞俄比亚和利比里亚在形式上还保持着国家独立地位外,整个非洲被帝国主义瓜分了。在亚洲,中近东和远东地区保留了三个具有民族独立国家形式的半殖民地国家——波斯、土耳其和中国;在东南亚,海岛地区主要被美国、荷兰和英国瓜分了,在中南半岛地区,主要被英、法瓜分了,只有暹罗[2]仍保持了独立国家的地位。
在帝国主义激烈争夺和瓜分殖民地的斗争中,在非洲和亚洲共有6个国家未沦为殖民地,这绝非偶然,是需要进行深入研究的课题。仅就近代时期泰国未沦为殖民地的主要原因而论,国内外史学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试就此问题提出“一得之见”,以有助于进一步地研究和探讨。
(一)
关于近代时期泰国未沦为殖民地的主要原因,现将国内外研究东南亚的史学者的各种观点大致归结如下:
第一,关于“缓冲国说”。此说认为,由于暹罗成为英法两大侵略势力之间的“缓冲国”(或称“缓冲地带”),而得以保持独立。这是西方学者最普遍的观点。这一观点具有代表性的,如英国东南亚史学者布莱恩·哈里逊在《东南亚简史》一书中指出:“到19世纪末,英法两国的统治区域已被明确划分。因为暹罗在英法两国的统治范围之间起到了缓冲地带的作用,才作为独立国家而生存下来”[3],又如英国地理学家E.H.G.道比在他的地理名著《东南亚》一书中写道:“在邻近地区都遭到欧洲人殖民奴役之际,泰国是东南亚地区唯一维持独立的国家。但在这个普遍受奴役地区,泰国独立的意义,表面大于实际,因为它原是作为印度支那的法国殖民地利益与在缅甸及马来亚的英国殖民利益之间的缓冲国而存在,它的独立是受到殖民者的‘容忍’,而不是依赖自身力量的支撑……”[4]。
此外,在苏联东南亚史学家尼·瓦·烈勃里科娃的《泰国近代史纲》[5]、日本石井米雄的《印度支那文明的世界》[6]等著作中,也都有与上述观点相似的论述。中国史学者刘迪辉等主编的《东南亚简史》一书中接受了上述观点[7]。
第二,关于“割让领土说”。此说的基本观点是:由于暹罗以割让领土来满足英法侵略者,才使暹罗保持了独立。它以英国著名东南亚史学家D.G.E.霍尔的论点为代表,霍尔在《东南亚史》一书中写道:“……暹罗以牺牲九万平方英里土地的代价才防御了贪婪的敌人,这不是一段愉快的历史。它是欧洲占有殖民地的最紧张竞争时期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反映了它的最坏的特征”[8]。日本东南亚史学者永积昭在《东南亚的历史》一书中,也有相似的观点[9]。
中国史学者陈健敏、林谦在《拉玛五世》一文中,也与上述观点相似,他们写道:“泰国毕竟是一个弱小国家,……因此,拉玛五世不得不做出重大牺牲,忍辱割让泰国中央政权鞭长莫及的边远属地和藩属土邦,才使泰国免于遭到沦为殖民地的悲惨命运”。
第三,关于“拉玛五世改革说”。此说认为,主要由于拉玛五世(朱拉隆功)进行改革的成功,而使泰国保持了独立。泰国和中国研究东南亚的史学者,多持这一观点。泰国著名史学家姆·耳·马尼奇·琼赛在《人民的泰国史》一书中指出:由于朱拉隆功进行改革,把泰国变成一个现代国家,能更好地抵御殖民主义,使泰国生存了下来。中国东南亚史学者在有关论著中,发展了这个观点。
首先是陈健民在《评曼谷王朝拉玛五世的改革》一文中,高度评价了由于拉玛五世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使暹罗“得以始终保持其国家独立地位”的重大历史功绩。黄宗焕在《试论泰国免于沦为殖民地的主要原因》中提出:“拉玛五世改革是暹罗免于沦为殖民地的主要原因”。贺圣达在《朱拉隆功改革与泰国现代化进程》一文中,对泰国得以保持独立的原因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述,他写道:“泰国最终得以保持了它的独立,尽管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它的缓冲国地位,是英法两个帝国主义国家在争夺中南半岛斗争中相妥协的产物,但它更是朱拉隆功改革的成果。如果没有改革时泰国颇为灵活的外交策略,军事力量的加强,行政的统一,很难说英法就甘愿达成妥协,而不凭借他们的实力瓜分泰国。当然,朱拉隆功在维护泰国独立的斗争中,并非一无所失,弱小的泰国毕竟不得不把藩属于它的柬埔寨、老挝和马来半岛内部割让给了英法”。但其主要观点仍属“拉玛五世改革说”。
除以上三种主要观点外,还有一些说法,不再赘述。上述国内外东南亚史学者,关于近代时期泰国未沦为殖民地的主要原因的种种论述,使人“目不暇接”。但是,这些观点究竟谁是谁非,确实值得研究和商榷。
(二)
我们认为,弱小的封建王国暹罗由于成为英法两大侵略势力之间的“缓冲国”(或称“缓冲地带”),才得以保持了独立地位而未沦为殖民地的问题,不能仅只从19世纪末英法在中南半岛地区进行侵略和争夺的军事和政治形势来认识,必须从19世纪下半期整个远东和东南亚的国际形势来探讨暹罗最后究竟为什么成为英法的“缓冲国”,而未沦为殖民地。
19世纪下半期的中国,是帝国主义列强在亚洲进行争夺和瓜分的一个最重要的国家。列强对远东和东南亚各国的政策,无不受到它们争夺中国的斗争形势的重大影响。因此,揭示列强争夺中国的斗争形势,就从宏观上看清了暹罗的问题。
19世纪60—90年代,是帝国主义侵华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在争夺中国的斗争中除英、俄、法、美之外,又增加了后起的日本。东西方列强为了争夺中国,便疯狂地抢占中国周边国家,以抢先到达中国,在争夺中国的斗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取得最大利益。中国的周边国家大多数和中国有藩属关系,在中国周边形成了一道“藩属地带”。要侵略中国,先抢占这些中国的周边国家——一些弱小的封建王国,就打开了通向中国的道路。
地大物博的中华帝国,是令帝国主义者心驰神往的“理想国”。1883年11月30日,法国总理儒勒·费里(儒费里)在法国下议院的演说中毫不掩饰地说:“古老神奇的中国,被各国所暗算谋取的中国……成了列强共同的梦寐以求的对象。在纷纷奔向这里‘理想国’的欧洲竞争者中,谁能最先到达,谁就可以割取它一块土地,它的势力范围,它的特权领域”。所以,对中国周边国家的侵占,就成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亚洲、争夺中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周边国家,分割攫取中国沿边土地,造成了我国普遍的边疆危机,1840年英国殖民主义者发动的“鸦片战争”,成为其开端。这里,从我国的东边和北边说起。中国的东部邻国是朝鲜,19世纪70-80年代,日、美、英等列强加强了对朝鲜的侵略和争夺。1882年《朝日仁川条约》的缔结,允许日本有权在朝鲜驻兵,使日本对朝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但日本的着眼点却在于,以朝鲜为跳板侵略中国。
在北部,沙皇俄国是从北面陆上以武力侵略中国的唯一国家。19世纪50-60年代,沙俄根据《中俄瑷珲条约》和《中俄北京条约》,侵占了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乌苏里江以东的中国沿边领土100余万平方公里。
在西北部,沙俄也是主要的侵略者。19世纪下半期,沙俄使用军事威胁和外交讹诈,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有关中国西北边疆的不平等条约,割取了中国西北边疆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在西部,主要是指英国对我国西部周边国家的侵占和我国西藏地区的侵略。19世纪中叶整个印度沦为英国殖民地,英国便以印度为基地发动侵略。英国在1846年、1864年、1887年相继控制了印度与中国西藏之间的尼泊尔、不丹和锡金三个小王国以后,便积极进行侵略中国西藏的活动。1888年发生了英军第一次侵藏战争;1893年12月,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藏印续约》,中国被迫将西藏向英国开放。
在西南部,主要是英法侵略中南半岛上的中国邻国,并企图打通从西南进入中国的道路。首先是英国,它谋求打开从缅甸进入中国的通道。英国以印度为基地,发动第一次和第二次“英缅战争”(1824—1826年、1852年),侵占了缅甸的半壁河山。此后,英国人企图抢先从后门进入中国。当他们看到法国人从湄公河上游进入中国的探险队已走在自己的前头,便赶忙在1868年1月派出了在斯赖登少校率领下的第一支探路队,探测从缅甸八莫到云南腾越(腾冲)的路线。1874年2月,英国又派遣了在柏郎上校率领下的第二支庞大的武装勘测队,经由八莫进入云南。但在2月21日发生了英国翻译马嘉里在云南蛮允附近被杀的“马嘉里事件”,使英国人又找到了进一步侵略中国的借口。
1876年9月13日,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英烟台条约》,其中第三条规定:清政府应与英国商订“所有滇省边界与缅甸地方往来通商”的章程。这就使英国取得了通过缅甸进入云南的特权。
英国占领下缅甸以后,“英国商人协会”曾多次怂恿英国政府占领上缅甸,他们十分贪婪地献策说:“打开上缅甸,就可以进入中国了,丰富的宝藏在那里等候着!”1885年11月,经过第三次“英缅战争”,英国占领了上缅甸。这也就使英国完全占领了缅甸,打开了进入中国西南各省的道路。
世界近代殖民史表明,西方列强瓜分世界的时代,大约到1900年为止,英国和法国经常为争夺殖民地发生冲突,而法国是仅次于英国的最猖狂的殖民国家。当英国人在中南半岛的西部和马来半岛地区进行侵略之际,法国人急忙从东部对印支三国进行侵略,他们企图从后门进入中国更是“梦寐以求”。1862年6月,法国经过军事入侵之后,强迫越南签订《第一次西贡条约》,夺取了越南南圻的三个省和昆仑岛。1863年7月,法国威逼柬埔寨签订《法柬保护条约》,柬埔寨沦为法国保护国。这样,法国便占领了湄公河下游地区,开始寻求从湄公河上游进入中国西南地区的可能性,以赶在英国人的前头。
1866年6月—1867年10月,由两名法国军官安邺和拉格莱率领的湄公河探险队探明,湄公河上游多险滩激流,不适宜通航。然而,法国冒险商人涂普义却在1871—1873年两次从越南北部溯红河、经元江进入云南,从而确认这是进入中国的一条理想水路。这就促使法国加紧发动向越南北部的侵略。
1873年3月,法国根据《第二次西贡条约》,侵占了整个越南南圻以后,法国殖民者公开叫嚷:“法国必须占领北圻……因为它是一个理想的军事基地。由于有了这个基地,一旦欧洲各强国企图瓜分中国时,我们将是一些最先在中国腹地的人。”其后,经过军事侵略和两次《顺化条约》(1883年和1884年)的签订,整个越南沦为法国殖民地。1885年6月9日在天津签订《中法会订越南条约》,法国不仅夺取了越南,更为进一步侵略中国西南地区铺平了道路。
由上述俄、日、英、法等列强侵略中国周边国家、分割攫取中国边疆领土的历史说明,它既是帝国主义瓜分亚洲的总政策的一部分,又是列强企图抢先进入中国的重要战略。
泰国,则不同于中国其他周边国家,它占有比较优越的地理位置:东部与柬埔寨为邻,东北面与老挝接壤,西北边和缅甸毗连,南端是马来半岛土邦,东南濒临暹罗湾,西南面向安达曼海。由此可见,泰国虽是中国的近邻,但它却不同中国领土接壤,中间隔着老挝,不是直接通向中国的通道。因此,在19世纪下半叶,当英法两国急于从后门进入中国,打开通向中国西南各省的道路之际,正是由于泰国地处中南半岛腹地、不同中国领土接壤的地理位置,延缓了英法对泰国的侵略时间。到19世纪80年代中期,当英国吞并了缅甸、法国侵占了越南,几乎在同一时期扑向泰国的时候,远东的国际政治风云翻滚,帝国主义列强争夺和瓜分中国的斗争愈演愈烈。这时,英法为集中力量去瓜分中国,而不惜在泰国达成妥协。
也就在上述情况下,我们说泰国不同中国领土接壤的地理条件,构成了近代时期泰国未沦为殖民地的主要原因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
如上所述,在19世纪中叶以后,英法为抢先从中国西南后大门进入中国,非常猖獗地抢占中南半岛地区的中国周边国家。到19世纪80年代中期,法国侵占了越南,英国吞并了缅甸,英法争夺暹罗的斗争达到了十分尖锐的程度。但是,当法国于1893年7月把炮舰开到湄南河口,挑起军事冲突,以武力强迫暹罗接受最后通牒之时,英国人却未与法国对抗,反而“劝说”暹罗接受最后通牒的全部内容。10月3日迫使暹罗缔结了放弃老挝的《法暹曼谷条约》。
在这场危机中,英国之所以出卖暹罗,主要是它执行固守印度、缅甸和马来半岛的殖民地,保证英国在湄南河流域的“利益”不受侵犯,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的战略,而避免在暹罗问题上与法国发生军事对抗。在这场战争危机过去之后,随着列强争夺中国的局势的发展,英法都认识到,在东西两国殖民地之间建立一个“缓冲国”,最符合两国的利益,都可抽出身来全力以赴地去瓜分中国。因为,这时帝国主义已经开始了瓜分中国的军事行动。
1894年7月25日,后起的日本悍然发动了蓄谋已久的霸占朝鲜、侵略中国的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被迫缔结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日本完全控制了朝鲜,中国把辽东半岛及台湾岛、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赔款二万万两白银。日本夺取了辽东半岛,立即引起俄国争夺者的干涉,沙皇俄国联合在中国和英国竞争的法国和德国,压迫日本于1895年11月8日签订《辽南条约》,退还了辽东半岛,但又获得三千万两白银的赔款。“甲午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争夺中国的斗争已达到白热化的程度,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1895—1899年)。英法赶忙于1896年1月15日,在伦敦缔结了《英法协定》(又称《索尔兹伯理—苏塞尔条约》)。(www.xing528.com)
这个协定,实际上是英法在瓜分亚洲和非洲的斗争中,对两国有尖锐矛盾的地区所达成的“全面妥协”的条约,以使英法在这些地区不致发生军事冲突,可以集中主要力量去参加列强瓜分中国的行动。所以,这个协定规定了英法在暹罗、下尼日利亚、突尼斯和中国的云南、四川的有关问题。
关于暹罗的条款规定:英法两国保证以湄南河谷为中心的暹罗的中立地位;一致同意,不在暹罗谋取“英法两国以及它们的臣民和附属国人民所不能共同享有或平等取得的任何特权或利益”。这也就是,以条约形式确定了暹罗“中立化”和作为法属印度支那与英属缅甸之间的“缓冲国”地位。
关于中国的条款规定:英法在云南和四川“利益均沾”。但由于中国的大西南地区,拥有广阔的土地和丰富的物产资源;具有连接经济比较发达的长江下游各省的优越地理条件;还具有能和英国的殖民地——缅甸和印度,法国的殖民地——越老柬三国连成一片的重要战略地位。这一切,就使英法帝国主义者红了眼。
早在1896年1月《英法协定》签订以前,法国便以划界为名,侵占了中国的大片领土,并攫取了两广和云南在商业、开矿以及建筑铁路的许多特权。在条约缔结以后,法帝国主义对中国西南地区的侵略和争夺更加疯狂。
1896年6月5日,清政府与法国公司签订《龙州至镇南关铁路合同》,使“龙州、越南各路相接”,用铁路把广西和越南连接起来。1897年6月18日,通过中法关于《商务专条及铁路合同照会》,法国又取得在从同登至龙州铁路筑竣之后,可按造南宁、百色的权力;同时重申,法国“在广东、广西、云南南边三省界内矿务”的开采特权。
1897年3月,清政府在法国要挟下,关于《海南岛不割让照会》,确认了法国在海南岛享有特殊利益。1898年4月,中法关于《越南邻省不割让来往照会》,宣布两广和云南是法国的“势力范围”;通过中法关于《滇越铁路及广州湾等事来往照会》,法国又夺取了广州湾(租期99年),获得了修筑滇越铁路的特权。
英国人梦想从中国的西南后大门进入中国,蓄谋已久。1896年《英法协定》签订以后,更加紧了向中国西南地区的侵略,同法国进行激烈地争夺。1897年2月,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续议缅甸条约附款》及《专条》,夺取了原属中国德宏地区的大片领土,享有修筑滇缅铁路的特权;在通商方面取得许多优惠利益;还将“广西梧州府、广东三水县、江城根墟开通商口岸”。这就使英国在云南和两广的势力日益增长,与法国势力形成对峙之势。
1898年2月,清政府与英国签订《扬子江沿岸不割让来往照会》,实际上宣布,长江沿岸各省为英国的“势力范围”。同年6月,中英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这就使英国进一步增强了在中国的势力。7月,中英又签订《订租威海卫专条》,英国霸占了“山东威海卫及附近之海面”,以与德国在山东的势力相对抗。
从19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帝国主义列强加快了瓜分中国的步伐。在英法疯狂侵略中国西南地区的同时,德国于1897年11月占领了山东的胶州湾;同年12月俄国占领旅顺口。翌年3月,分别签订了有关条约。1898年4月,清政府与日本签订《福建不割让来往照会》,宣告福建为日本的“势力范围”。
总之,自中日甲午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竞相借款控制中国政府,贪婪地蚕食中国领土、争夺势力范围、抢占租界地、夺取路矿权利的斗争愈演愈烈,形成了瓜分中国的狂潮。1899年9月,美国第一次公开提出关于中国“门户开放”的政策,更加积极地参加列强在中国的角逐。
帝国主义列强疯狂侵略中国的历史充分说明,由于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和具有重要战略地位,而成为帝国主义在亚洲的侵略焦点,英法为了集中力量去瓜分中国,才放松了对暹罗的侵略,并有可能在暹罗问题上达成妥协,使暹罗成为英法两大侵略势力之间的“缓冲国”,而得以保持独立地位。也就是说,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中国的特殊价值把英法的侵略矛头从暹罗吸引过去,中国人民承担了帝国主义的侵略重担,成为近代时期泰国未沦为殖民地的主要原因。
(四)
亚洲众多国家遭受帝国主义侵略的历史说明,帝国主义扩张殖民地的贪欲是无止境的,并不能因为“忍辱割让领土”,就可以使贪婪的敌人停止进一步侵略,避免沦为殖民地的悲惨命运。我们知道,缅甸和越南在分别遭受英法的侵略时,都曾经历过割地、赔款和开商埠的阶段。但是,割地、赔款、开商埠,都不能填满帝国主义殖民扩张的胃口,最后缅甸和越南终不免沦为英法的殖民地。英国侵缅、法国侵越的历史可见,暹罗国王拉玛五世忍辱割让9万平方英里的土地,不能成为使泰国免于沦为殖民地的悲惨命运的理由和论据。
关于某些中泰史学者认为,拉玛五世改革的成功,是使泰国免于沦为殖民地的主要原因。这种观点,实际上是涉及对“拉玛五世改革”的评价问题。一般史学者都承认,朱拉隆功将近40年的改革(1873—1910年)基本上是成功的。然而,研究朱拉隆功改革的史学者断言:“朱拉隆功改革以后,泰国不仅在政治上是君主专制国家,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也仍然是亚洲最落后的国家之一。”从当时暹罗的综合国力来看,也确实如此。
在经济实力方面,暹罗并没有建立起近代化的机器工业,更没有实现工业化,仍然是一个在封建君主统治下的落后的农业国。当时暹罗全国人口约800万,从事农业的人口约占90%;它的主要出口产品是大米,但直到1893年暹罗可供出口的大米每年虽达50万吨,而在此后将近10年却没有再增加。在国内市场,英制棉布和器皿成为暹罗大宗进口的消费品,而鸦片走私进口的价值仅次于棉布。
直到1900年,暹罗的航运大多仰赖英国轮船公司。在1906年成立暹罗商业银行以前,暹罗的金融被以英国为首的外国银行所垄断;在首都曼谷,英国于1888年开设汇丰银行、1893年开设渣打银行,法国于1897年开设印度支那银行,它们获得了纸币发行特权。基于暹罗的基本经济情况,西方史学者认为:“即使在政治上保持独立的暹罗,由于在经济上从属于欧洲资本,从而形成了一种‘殖民地’经济特征”。
在军事力量方面,1889年暹罗海军只不过3000人,到1897年暹罗也仅拥有陆军15000人。即使暹罗统治者很重视军队建设,但由于经济力量的限制,至19世纪末,暹罗的军事实力仍然是很薄弱的。
由上述史实可见,在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疯狂地瓜分中国的时期,就暹罗的国力而言,至少在1900年以前,朱拉隆功改革的成就,尚不能使暹罗具有能够依靠自身的力量抵御外来侵略、保持独立的能力。也就是说,“朱拉隆功改革”即使是成功的,也不足以成为使暹罗免于沦为殖民地的主要原因。
至于泰国执行所谓“颇为灵活的外交策略”(又被称为“柔式外交”),“成功地运用外交武器”,使泰国保持了独立地位的观点,更是不切实际。因为,没有一个强大的国家做外交的后盾,一个弱小的封建王国要想保持国家独立,是难以办到的。亚洲众多国家沦为殖民地的历史就是证明。
结 论
本文以帝国主义列强抢占中国周边国家、疯狂侵略和瓜分中国的历史说明,19世纪中叶以后的中国,是帝国主义列强在亚洲争夺的一个最重要国家;19世纪90年代,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英法为了集中力量进行瓜分中国的斗争,才有可能在侵略暹罗问题上达成妥协。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中国人民承担了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重担,转移了英法对暹罗的侵略,这是近代时期泰国未沦为殖民地的主要原因。
至于泰国不同中国领土接壤的地理条件,主要是起到了延缓英法对暹罗侵略时间的作用,它成为泰国未沦为殖民地的主要原因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到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形势急剧发展,促使英法在暹罗问题上达成妥协,使泰国保持独立地位而生存下来。
【注释】
[1]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最高阶段》(单行本),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70、73页。
[2]泰国,在1939年以前和在1946—1949年期间叫暹罗,本文两个国号通用。
[3][英]布莱恩·哈里逊:《东南亚简史》,1966年纽约版,第201-202页。
[4][英]E.H.C.道比:《东南亚》,三联书店1958年版,第267页。
[5]见商务印书馆1974年中文版,第330页。
[6]见日本讲谈社1977年版,第273页。
[7]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85页。
[8][英]D.C.E.霍尔:《东南亚史》(下册),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796页。
[9]见日本讲谈社1977年版,第142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