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东南亚名称沿革:从南海到西洋

东南亚名称沿革:从南海到西洋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东南亚是我国人民最早熟悉的地区之一。我国古代著作中,把东南亚地区称为南海,其意是指它位于我国的南方,而又远隔大海。我国近代著名史学家冯承钧有《西域南海史地考证译丛》传世,仍沿用把东南亚称作南海的说法。明代,统称东南亚地区为西洋。然而,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世界各国地理书对东南亚地区还没有统一的名称。

东南亚名称沿革:从南海到西洋

东南亚是我国人民最早熟悉的地区之一。东南亚各国是我们亲近的邻邦,中国和东南亚有着悠久的友好往来的历史。但是,过去这一地区不叫东南亚。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这个地区还没有统一的名称,东西方国家对它的不同叫法,有一个长期演变的过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南亚”作为地区的名称才最后被确定下来。

(一)

远在距今2000年前,我国古代的著作中曾有关于南海的记载。西汉刘熙《释名·释洲国》说:“南海在海南也,宜言海南。欲同四海名,故言南海。”据研究,这是我国以南海指东南亚地区的最早记载[1]。当然其范围和现在东南亚所包括的地区并不完全相同。

西晋张华博物志》中虽有不少荒诞不经的事,但也不乏有价值的史料。据第八卷记载;“昔唐尧以天下让于虞,三苗之民非之,帝杀。有苗之民叛,浮入南海,为三苗国”。这里的南海,也当系指东南亚地区。

我国古代著作中,把东南亚地区称为南海,其意是指它位于我国的南方,而又远隔大海。我国近代著名史学家冯承钧有《西域南海史地考证译丛》传世,仍沿用把东南亚称作南海的说法。

唐宋时期,我国已普遍把东南亚地区称作南海,唐代著名高僧义净撰《南海寄归内法传》,是他从印度归国途中在苏门答腊的室利佛逝王国停留期间,根据对佛教进行考察的情况汇集成文寄回国内,故名“南海寄归”。宋代乐史著《太平寰宇记》把位于今日马来半岛中部的狼牙修国、盘盘国和泰国南部的投和国,都说成是“在南海大洲中”。

在元代,以陈大震所著《大德南海志》和汪大渊所著《岛夷志略》为代表,把菲律宾群岛、加里曼丹岛和爪哇岛这一区域叫做“东洋”;在东洋以西的地区叫做“西洋”,西洋包括印度洋区域。

明代,统称东南亚地区为西洋。我国著名航海家郑和七次下西洋,在世界航海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郑和的随员巩珍著《西洋番国志》一书传于后世[2]。根据这部著作记述的西洋国家,有占城、暹罗、爪哇、苏门答腊和天方国等,那时的“西洋”包括现在东南亚的半岛地区和海岛地区的大部分,以及印度洋直至阿拉伯半岛上的伊斯兰教圣地麦加(默加)。

明万历四十五年(公元1617年)张燮著《东西洋考》,在《文莱》条(卷五)中说:“文莱,即婆罗国,东洋尽处,西洋所自起也。”这里把文莱、苏丹国作为划分东洋和西洋的分界线。所谓“东洋”,当包括菲律宾群岛;而所谓“西洋”,即文莱以西包括爪哇岛、中南半岛和马来半岛诸国。

清代陈伦炯著《海国闻见录》,有“东南洋”和“南洋”之名。作者在《南洋记》一章中所记“南洋诸国”,包括现在东南亚半岛地区的越南、柬埔寨、泰国和马来半岛上的苏丹国,以及海岛地区的一些国家。后来,把东南亚地区叫作“南洋”,成为我国一种普遍的叫法。现代东南亚史学者姚鰓曾把自己编译的有关东南亚国家古代历史、地理方面的文章汇编为《古代南洋史地丛考》,这里所谓“南洋”,包括现在整个东南亚地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我国对东南亚地区通常的划法是:中印半岛(包括越、老、柬、泰、缅和马来半岛),或称印度支那半岛,也通称“中南半岛”;把海岛地区称马来群岛。1943年,张礼千写了一本关于越、老、柬、泰、缅各国地理、历史方面的书,名《中南半岛》。

(二)

东南亚地区和欧洲相距遥远,又有高山大川和波涛汹涌的印度洋的阻隔,因此,欧洲人对它的认识比较晚。在亚历山大时代(公元前336—323年),曾南侵印度(公元前327年),但对印度河以东地区还是模糊不清,所以通称为印度。而且其所指范围,也仅相当于今天的印度河、恒河流域。在纪元后最初的两个世纪期间,沿着亚洲的海路扩大了通商范围,也增加了在地理方面的认识。罗马时代的地理学家托勒米(Ptolemy)于公元150年在亚历山大刊行了著名的《地理志》和地图。他的著作是欧洲最早记录关于东南亚地区的文献。在托勒米的《地理志》一书中记述了“高鲁敦·切尔梭尼塞”,即“黄金半岛”,据考证系指马来半岛。书中还记载着“伊阿巴德奥”,即所谓“大麦之岛”,一般认为这乃指苏门答腊或爪哇岛。但是,据保罗·惠特利所著《黄金半岛》一书认为,托勒米的《地理志》是10世纪或11世纪由拜占庭作家根据托勒米确定的原则编写的。而现在稿本中的地图,是直到13世纪末才绘制的[3]

据说,在13世纪末叶以前中世纪的欧洲,一直没有与东南亚接触的记载[4]。在13世纪末和14世纪初,由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口述成书的《马可·波罗游记》(即《东方见闻录》),记述了东南亚半岛地区的缅甸、占婆、老挝、暹罗及海岛地区的苏门答腊和爪哇岛上古代国家的概况。《马可·波罗游记》在欧洲的传播,推动了欧洲各国的冒险家和商人到东方去寻找新的财源。

在14~15世纪,西方的商人、冒险家和传教士相继来到东南亚地区,他们把两大文明古国——中国和印度之间的这块地方叫作东印度(包括现在东南亚的半岛和海岛地区)。到16世纪初叶以后,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和法国等殖民主义强盗争相侵入东南亚地区。为了进行殖民侵略,在17世纪初,英国、荷兰和法国都建立了“东印度公司”,其中以英国东印度公司和荷兰东印度公司最臭名昭著。

18世纪中叶以后,英国逐渐侵吞了印度,其他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在东南亚地区的势力也日益扩张,殖民主义者以英属印度为中心,于是,所谓“后印度”“外印度”“大印度”等等名称便出现了。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已把东南亚地区瓜分完毕:英国侵占了缅甸、马来亚(英属马来),荷兰侵占了印度尼西亚(荷属东印度),法国侵占了越南、老挝、柬埔寨(法属印度支那),美国从西班牙手中夺取了菲律宾,帝国主义殖民地势力范围确定之后,更加需要有一个代表这一地区明确位置的名称。以法国人文地理学家J.西翁为代表,从地理学、气候学的角度出发,把它叫做“Monsoon·Asia(亚洲季风地区)[5]”。这一叫法至今仍然保留着。

然而,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世界各国地理书对东南亚地区还没有统一的名称。德国资产阶级地理学,一贯站在“欧洲中心”的立场上,把属于英国势力范围的印度半岛(南亚次大陆)叫作前印度,把阿拉干山脉以东部分叫作后印度;而把东南亚的岛屿部分称为“岛屿印度”或马来群岛[6]

法国的地理书以韦达尔和加洛亚主编的《世界地理》为代表,在这部书的《亚洲季风地区》一篇中分为三个地区:印度、印度支那、岛屿印度。关于“印度支那”,在广义上泛指东南亚整个半岛地区,在狭义上仅指法属印度支那(即越、老、柬)。

日本的地理书对东南亚地区一般是这样划分的:印度支那,指从越南到缅甸这一地区;克拉地峡以南称为马来半岛;岛屿部分叫作马来群岛。(www.xing528.com)

(三)

“东南亚”一词,最早是在1839年美国牧师哈瓦杜·玛鲁可姆所著《东南亚之旅》一书使用过[7]。1923年,奥地利民族学家海涅·戈尔登的重要著作《东南亚的民族和文化》,也以“东南亚”作为地区名称来使用。1940年前后,日本的《太平洋问题调查会》也曾使用过“东南亚”这个名称。

但是,“东南亚”被公认并成为通行的名称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的1943年8月,同盟国在锡兰成立“东南亚司令部”以后。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和战后,东南亚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东南亚”的名称日益被普遍使用。1944年,美国地理学家G.B.克雷西在《亚洲的土地和居民》一书中,使用了“东南亚”这一名称。1950年,英国地理学家E.H.G.道比的专著《东南亚》,全面论述了东南亚的地理环境条件及人类生活状况,为人们提供了一本研究东南亚国家的基础教科书[8]。1950年获得斯大林奖金的苏联中学地理教科书《世界经济地理》,在《亚细亚洲》一篇里以“东南亚国家”为题,专门写了“印度支那与印度尼西亚”[9]

由于把亚洲东南部地区称为“东南亚”的主张,日益在国际地理学界占据统治地位,因而于1962年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召开的“东南亚地理学家会议”上,便正式采用了“东南亚”这一地区名称[10]。1966年8、9月间,在东京召开的“太平洋区域第十一届科学会议”上,又从文化角度确认了“东南亚”这一区划概念,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即大陆东南亚,包括中国长江以南地区和印度支那半岛;另一部分为岛屿东南亚,包括台湾、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东至伊里安岛。但这一划分并没有为世界各国的地理历史学界所公认。

我国地图出版社编制出版的《世界地图集》(1978年第2版),关于“东南亚”的含义是这样确定的:东南亚,指亚洲的东南部地区,位于我国以南,印度以东,包括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文莱和东帝汶等国家和地区,面积约448万平方公里。全区可分为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大部分。现在,世界各国有关东南亚的地理、历史著作所论述的范围,也大致是上述东南亚各国。

今天,“东南亚”一词作为一个地区的名称,已为世界各国的地理、历史书籍所采用。抚今追昔,仅从这一地区由西方人称其为“东印度”或“Monsoon·Asia”(“亚洲季风地区”),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确定为“东南亚”,并为国际上所公认和使用,就反映了这个地区翻天覆地的变化——挣脱了西方列强的殖民枷锁,相继建立了民族独立国家。现在东南亚地区有11个独立国家,屹立在亚洲的东南方,这些国家的人民正在为本国的繁荣富强和人类的和平进步而奋斗。

(原载《东南亚》1984年第2期)

【注释】

[1]张礼千:《中南半岛》,商务印书馆版。

[2](明)巩珍:《西洋番国志》手抄本,云南省图书馆藏。

[3][英]哈里森:《东南亚简史》,英文版,第11页;[英]霍尔:《东南亚史》(上册),中文版,第35页。

[4][英]霍尔:《东南亚史》(上册),中文版,第287页。

[5][日]菊池一雅:《东南亚和印度支那地区·地名》,《印度支那的社会构造》附录,1975年日文版,第149页。

[6][日]渡边光编:《东南亚》世界地理3,1980年日文版,第3页。

[7][日]斋藤吉史:《国际关系史中的东南亚》,1980年日文版第15页。

[8][英]道比:《东南亚》,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8年版。

[9][苏]维特威尔:《世界经济地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4年版。

[10][日]菊池一雅著:《印度支那的社会构造》附录,第152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