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郑和第六次下西洋 | 中国交通史话

郑和第六次下西洋 | 中国交通史话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此推断,郑和第六次下西洋的回国时间,应当是当年秋冬,前后不过10个月时间。据南京大学潘群教授研究,郑和第六次下西洋是“中道返回”。周闻其人曾五次参加下西洋的活动,他的墓志铭记载,郑和第六次下西洋是“中道返回”。

郑和第六次下西洋 | 中国交通史话

永乐二十二年正月二十七日(1424年2月27日),“旧港故宣慰使施进卿之子(施)济孙,遣使丘彦成请袭父职,并言旧印为火所毁。上(朱棣)命(施)济孙袭宣慰使,赐纱帽及花金带、金织、文绮、袭衣、印银,令中官郑和赍往给之”〔1646〕。七月十八日(8月12日),朱棣第五次北伐的归途中,突然病逝于榆木川(内蒙锡林郭勒盟多伦县境内)。八月十五日(9月7日),明仁宗朱高炽即位。即位当天,朱高炽下诏大赦天下,同时宣布:“下西洋诸番国宝船,悉皆停止。如已在福建、太仓(江苏苏州市太仓市)等处安泊者,俱回南京,将带去货物仍于内府该库交收。诸番国有进贡使臣当回去者,只量拨人船护送前去。原差去内外官员,速皆回京,民稍人等各发宁家。”〔1647〕九月十六日(10月8日),“始设南京守备,以襄城伯李隆为之”〔1648〕。这就是说,郑和第六次下西洋出发不到半年,就发生了明成祖朱棣病死,明仁宗朱高炽即位的重大变故。朱高炽即位的当天就发布“悉停”下西洋等活动,要求已经出发的船队立即返航,并下令遣散船队人员,停止造船

关于郑和第六次下西洋的回国时间,《明史·仁宗本纪》及《明仁宗实录》都没有明确记载,《明史·郑和传》的记载也只是“比还,而成祖已晏驾”〔1649〕,时间非常模糊。不过《明史·郑和传》还记载有另一则信息:“洪熙元年(1425年)二月,仁宗命(郑)和以下番诸军守备南京。南京设守备,自(郑)和始也。”〔1650〕《明仁宗实录》也记载说:洪熙元年二月初八日(1425年2月25日),“命太监郑和领下番官军守南京,于内则与内官王景弘、朱卜花、唐观保协同管事;遇外有事,同襄城伯李隆、驸马都尉沐昕商议的当然后施行”〔1651〕。由此推断,郑和第六次下西洋的回国时间,应当是当年秋冬,前后不过10个月时间。由于郑和此次下西洋只是到旧港(印尼苏门答腊岛巨港市)颁发施济孙的“宣慰使”印信,加上国内发生明成祖去世的重大变故,明仁宗朱高炽又有明令召回,郑和只好放弃出访其他国家的计划,匆匆赶回南京复命,致使不少史家根本未将郑和此行计入“七下西洋”之内,连郑和本人所立的《天妃灵应之记碑》,也居然未记入这次下西洋的使命。

洪熙元年五月十一日(5月28日),朱高炽突然病倒,立即“遣使召皇太子于南京”〔1652〕。五月十二日(5月29日),朱高炽病逝。六月初三日(6月18日),皇太子朱瞻基从南京赶回北京接受“遗命”。六月十二日(6月27日),明宣宗朱瞻基即皇位。

南京大学潘群教授研究,郑和第六次下西洋是“中道返回”。这就是说,郑和执行“旧港颁印”的使命之后,就立即遵命返回南京。潘群教授的主要依据,就是太仓(江苏苏州市太仓市)发现的周闻墓志铭。周闻其人曾五次参加下西洋的活动,他的墓志铭记载,郑和第六次下西洋是“中道返回”。就出使的时间计算,郑和此次下西洋,从正月二十七日(1424年2月27日)受命,当年秋冬之际回国,前后不足10个月时间,不到前五次出使时间的一半,确实是“中道返回”。此后郑和船队奉命“留守南京”,明仁宗朱高炽甚至不肯足额供给口粮。明宣宗朱瞻基继位之初,郑和的副手提出为整修南京故宫的军民请赏,竟然惹起朱瞻基大发雷霆,连郑和也一起受到严厉指责。对此,著名专家郑一钧先生指出,郑和的航海事业,完全取决于封建帝王的个人意志。随着明成祖的去世,郑和的使命已经不再受到关注。可见郑和下西洋的伟大壮举仅是朱棣及郑和等先进人物的艰辛探索,是先驱者面向海洋的朦胧意念和行动,并非整个民族的奋发觉醒。

【注释】

〔1646〕见《明太宗实录》第267卷第5452页《二十二年正月甲辰》。

〔1647〕见《明仁宗实录》(红格抄本)第1卷第11页《二十二年八月丁巳》。(www.xing528.com)

〔1648〕见张廷玉《明史》第8卷第109页《仁宗本纪》。

〔1649〕见张廷玉《明史》第304卷第7767页《郑和传》。

〔1650〕见张廷玉《明史》第304卷第7767—7768页《郑和传》。

〔1651〕见《明仁宗实录》第7卷第279页《元年二月戊申》。

〔1652〕见张廷玉《明史》第8卷第112页《仁宗本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