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郑和第二次下西洋的意义

郑和第二次下西洋的意义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郑和第二次下西洋的时间,据《天妃灵应之记碑》〔1591〕的记载是永乐五年。由此可见,郑和第二次下西洋的主要任务,仍然还是“以武慑之”交趾,目的仍然是配合“征夷将军”沐晟的南征。从平叛的过程看,郑和下西洋的威慑作用似乎并不大。由此可见,郑和第二次下西洋的主要任务,确实与平定交趾叛乱的战事有关。但郑和第二次下西洋的主要成就,是缓和了暹罗(泰国)与占城、苏门答腊、满剌加之间的矛盾冲突。

郑和第二次下西洋的意义

郑和第二次下西洋的时间,据《天妃灵应之记碑》〔1591〕的记载是永乐五年(1407年)。但是据《明史·郑和传》的记载,却是“(永乐)六年(1408年)九月,再往锡兰山(斯里兰卡)”〔1592〕;《明史·成祖本纪》的记载是:永乐六年(1408年)九月十八日(10月7日)“郑和复使西洋”〔1593〕。我认为《明史·成祖本纪》的记载比较可靠。理由之一是这个时间已经精确到“日”,应当有朱棣下达诏命的档案为依据,不可能凭空记入。理由之二是永乐五年九月初二日(1407年10月2日),郑和才返回南京;九月初五日(10月5日),朱棣刚刚大张旗鼓举行“献俘仪式”,已经达到“以武慑之”的目的,不可能当月就下达“送客令”。理由之三是永乐五年(1407年),是明军讨伐交趾叛乱大获全胜之年,朱棣不仅俘杀了篡权夺位的黎季牦(胡一元),而且如愿以偿地设置了“交趾布政司”,建立了“交趾行省”。与之相反的永乐六年(1408年),却是朱棣大伤脑筋的一年。这年的六月初五日(7月9日),张辅、沐晟(shèng)的南征军凯旋回到南京,七月初二日(8月4日),朱棣论功行赏,晋封张辅为“英国公”,沐晟为“黔国公”,王友为“清远侯”,柳升为“安远伯”。但是仅仅太平了两个月时间,八月初四日(9月5日)就发生“交趾简定反”〔1594〕,朱棣只好再次任命“沐晟为征夷将军,讨之”〔1595〕,于是就有九月十八日(10月7日)“郑和复使西洋”的诏命。由此可见,郑和第二次下西洋的主要任务,仍然还是“以武慑之”交趾,目的仍然是配合“征夷将军”沐晟的南征。

据史料所记,明军平定简定叛乱的战事并不顺利。永乐六年八月初四日(1408年9月5日),简定及邓悉、阮帅等人发动叛乱,改元“兴庆”,号称“大越国”。征夷将军沐晟奉命调集云南、贵州、四川的军队4万余人再次南征,交趾行省的驻军也集结2万余人予以配合。十二月二十四日(1409年1月9日),明军沐晟部与简定叛军首战于生厥江,结果被叛军击败,伤亡1万余人,兵部尚书军事参赞刘俊、交趾都司都督佥事吕毅、交趾布政司参政刘昱(yù)等人战死。永乐七年二月初九日(1409年2月23日),朱棣只好又命英国公张辅、清远侯王友调集南京、浙江、江西、福建、湖广、广东、广西的精锐部队4.7万人赴援交趾。当年五月,叛军推举简定为“上皇”,立陈季扩为“皇帝”,改元“重光”,声势更为浩大。六月二十七日(8月8日),明军张辅部击败慈廉(越南河内市慈廉县)、广威(越南河西省国威县)的叛军,叛军邓景异部反攻盘滩,明军守将徐政战死。八月二十一日(9月29日),明军张辅部攻克咸子关(越南兴安省文江县咸子社),击溃叛军阮世每部2万余人。八月二十五日(10月3日),明军张辅部击败叛军邓景异部,平定交州、北江、谅江、新安、建昌、镇蛮等地的叛乱。九月初一日(10月9日),明军追歼叛军邓景异部,俘获叛军将领范必栗,叛军“上皇”简定逃奔演州(越南义安省奠州县),“皇帝”陈季扩逃奔义安(越南义安省荣市),叛军将领阮帅、邓景异等人也分路逃窜。十月初三日(11月9日),明军张辅部经由黄江、阿江、大安海口、福成江、神投海,进入清化(越南清化省清化市),与明军沐晟部会师。十一月初十日(12月16日),明军攻克美良(越南清化省都良县),“张辅获简定于美良,送京师,诛之”〔1596〕,“十二月乙丑(1410年2月1日),召张辅还”〔1597〕。永乐八年(1410年)正月,明军攻入安老(越南清化省安清县),歼灭叛军阮师桧部2万余人,取得平叛的重大胜利。当年五月,明军追歼叛军残部到虞江,击毙叛军3 000余人,俘获叛军将领黎弄,但随即又被叛军邓景异部击败,广东都指挥使孙全战死。十二月二十六日(1411年1月20日),叛军“皇帝”陈季扩率阮帅、邓景异等部诈降。朱棣下诏任命陈季扩“为交趾右布政使(省长)”〔1598〕,“(陈)季扩不受命”〔1599〕,随即再次发动叛乱。永乐九年正月十八日(1411年2月10日),朱棣命张辅率军2.4万人返回交趾,继续配合沐晟部平叛。七月十七日(8月6日),明军张辅部击溃叛军阮帅、邓景异、胡具、邓镕、黎蕊、阮忠等部,俘获叛军将领邓明、阮思碱等人。十一月初六日(11月21日),明军再次击败叛军残部。十一月十五日(11月30日),朱棣任命“韩观为征夷副将军,改镇交趾,都指挥葛森镇广西”〔1600〕,加强对交趾的控制。永乐十年八月初一日(1412年9月6日),明军张辅部击溃叛军阮帅等部,俘获叛军将领陈磊、邓汝戏等人。十月二十六日(11月12日),明军攻入土黄县(越南中部义安省境内),叛军少保潘季佑等人投降。永乐十一年十二月初七日(1413年12月29日),明军再次击溃叛军阮帅部。永乐十二年(1414年)正月,明军歼灭叛军残部,俘获叛军将领阮帅、邓景异、邓镕等人。三月初十日(3月30日),明军乘胜追击到老挝境内,俘获叛军“皇帝”陈季扩。至此,简定叛乱之后的陈季扩二次叛乱也被平定,但是时间已经长达5年零7个月。从平叛的过程看,郑和下西洋的威慑作用似乎并不大。

《明史·郑和传》关于郑和第二次下西洋的记载是:“(永乐)六年九月,再往锡兰山(斯里兰卡)。国王亚烈苦柰儿诱(郑)和至国中,索金币,发兵劫(郑)和舟。(郑)和觇贼大众既出,国内虚,率所统二千余人,出不意攻破其城,生擒亚烈苦柰儿及其妻子官属。劫(郑)和舟者闻之,还自救,官军复大破之。(永乐)九年六月献俘于朝。帝赦不诛,释归国。是时,交趾已破灭,郡县其地,诸邦益震詟(zhé),来者日多”〔1601〕。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郑和俘获锡兰国王的经过,而且言及交趾平叛的胜利,以及“以武慑之”已经达到“诸邦益震詟(各国更加惧怕)”的效果。由此可见,郑和第二次下西洋的主要任务,确实与平定交趾叛乱的战事有关。但郑和第二次下西洋的主要成就,是缓和了暹罗(泰国)与占城(越南广治省广治市)、苏门答腊(印尼苏门答腊岛八昔河口)、满剌加(马来西亚马六甲港)之间的矛盾冲突。《明史》记载:“先是,占城贡使返,风飘其舟至彭亨(马来西亚彭亨州关丹市),暹罗索取其使,羁留不遣。苏门答剌及满剌加又诉暹罗恃强发兵夺天朝所赐印诰。帝降敕责之曰:‘占城、苏门答剌、满剌加与尔俱受朝命,安得逞威拘其贡使,夺其诰印。天有显道,福善祸淫,安南黎贼可为鉴戒。其即返占城使者,还苏门答剌、满剌加印诰。自今奉法循理,保境睦邻,庶永享太平之福。’时暹罗所遣贡使,失风飘至安南,尽为黎贼所杀,止余孛黑一人。后官军征安南,获之以归。帝悯之,(永乐)六年(1408年)八月命中官张原送还国,赐王币帛,令厚恤被杀者之家。”〔1602〕这就是说,暹罗国曾经扣押占城国的使臣,劫夺苏门答腊国和满剌加国的印诰。永乐六年(1408年)九月,郑和到暹罗之后,传达了明成祖朱棣的告诫,暹罗国王立即“遣使贡献方物,谢前罪”〔1603〕

郑和第二次下西洋的另一项重大成就,就是建立了马六甲基地。马六甲当时被称为满剌加,曾经依附于暹罗国。《明史》记载:“永乐元年(1403年)十月遣中官尹庆使其地,赐以织金文绮、销金帐幔诸物。其地无王,亦不称国,服属暹罗,岁输金四十两为赋。(尹)庆至,宣示威德及招徠之意。其酋拜里迷苏剌大喜,遣使随(尹)庆入朝贡方物,(永乐)三年(1405年)九月至京师。帝嘉之,封为满剌加国王,赐诰印、彩币、袭衣、黄盖,复命(尹)庆往”〔1604〕。从此满剌加就成为中国的属国。郑和第二次到达满剌加之后,就筑城兴建补给基地,后来发展成为马六甲市著名的“唐人街”。

据考证,郑和第二次下西洋是从广东出发南下,船队规模约2.7万余人。其先后出访的国家有占城(越南广治省广治市)、暹罗(泰国)、真腊(柬埔寨)、渤尼(文莱)、爪哇(印尼爪哇岛泗水市)、满刺加(马来西亚马六甲港)、柯枝(印度喀拉拉邦柯钦港)、锡兰(斯里兰卡)、古里(印度喀拉拉邦科泽科德市)。到达锡兰时,郑和慷慨地向当地佛寺布施金、银、丝绢、香油,并立《布施锡兰山佛寺碑》。结果引起锡兰国王亚烈苦柰儿的贪婪,竟然派兵袭击郑和船队,准备大肆抢劫财物。郑和乘虚攻占锡兰都城,俘获锡兰国王等人。永乐九年六月十六日(1411年7月6日),郑和船队返回南京献俘,朱棣将锡兰国王亚烈苦柰儿等人赦罪释放。直到永乐十年七月十三日(1412年8月20日),朱棣始另行册封“耶巴乃那为锡兰山国王”〔1605〕。据资料介绍,时至今日,斯里兰卡的国家博物馆仍然陈列有一块石碑,这就是郑和当年施舍锡兰佛寺所立的《布施锡兰山佛寺碑》,也称为“郑和碑”,被斯里兰卡视为国宝。“郑和碑”的正面刻有中文、泰米尔文、波斯文3种文字。中文是“谨以金银织金、纺丝宝幡、香炉花瓶、表里灯烛等物,布施佛寺以充供养,惟世尊鉴之”,落款是永乐七年二月〔1606〕,这正是郑和第二次下西洋到达锡兰的时间。

【注释】

〔1591〕天妃灵应之记碑:宣德五年(1430年)六月,郑和第七次受命下西洋时已经59岁。出行之前,郑和可能已经感到难以为继,于是先后到刘家港(江苏苏州市太仓市浏河镇)天妃(马祖)宫,及长乐(福州市长乐市)天妃宫刻碑留念。刘家港天妃宫的石碑,名为《通番事迹碑》,后来毁于清代,我们只能从明人钱谷之的《吴都文粹续集》中读到其碑文;长乐天妃宫的石碑,名为《天妃灵应之记碑》,现存于“郑和史迹陈列馆”。其碑高162厘米,宽78厘米,刻有1 177字,是目前国内仅存的郑和碑刻,被誉为“郑和碑”,也是研究郑和下西洋史迹的珍贵史料。

〔1592〕见张廷玉《明史》第304卷第7767页《郑和传》。

〔1593〕见张廷玉《明史》第6卷第85页《成祖本纪二》。

〔1594〕见张廷玉《明史》第6卷第85页《成祖本纪二》。

〔1595〕见张廷玉《明史》第6卷第85页《成祖本纪二》。

〔1596〕见张廷玉《明史》第6卷第87页《成祖本纪二》。(www.xing528.com)

〔1597〕见张廷玉《明史》第6卷第87页《成祖本纪二》。

〔1598〕见张廷玉《明史》第6卷第88页《成祖本纪二》。

〔1599〕见张廷玉《明史》第6卷第88页《成祖本纪二》。

〔1600〕见张廷玉《明史》第6卷第89页《成祖本纪二》。

〔1601〕见张廷玉《明史》第304卷第7767页《郑和传》。

〔1602〕见张廷玉《明史》第324卷第8398—8399页《暹罗传》。

〔1603〕见张廷玉《明史》第324卷第8399页《暹罗传》。

〔1604〕见张廷玉《明史》第325卷第8416页《满剌加传》。

〔1605〕见《明太宗实录》第130卷第3370页《十年七月丙申》。

〔1606〕见郑鹤声、郑一钧编《郑和下西洋资料汇编》(下册)(齐鲁书社1989年版)第89页,郑殿臣《斯里兰卡的“郑和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