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郑和首航西洋:中国交通史话

郑和首航西洋:中国交通史话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郑和下西洋不仅是中国交通史上的空前盛事,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大壮举。其实就郑和下西洋的整个过程而言,所谓“踪迹建文”显然并不是朱棣的目的,至少不是主要目的。〔1562〕这就是说,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规模,不仅拥有2.78万人的队伍,而且配备有二千吨级大型舰船62艘,千吨级中型舰船146艘。

郑和首航西洋:中国交通史话

郑和原名马三宝,祖籍布哈拉(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州),是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第37代后裔,血缘关系可以追溯到穆罕默德的长女法蒂玛。嘉定十二年(1219年),成吉思汗征服花剌子模(乌兹别克斯坦及土库曼斯坦),郑和第6世祖赛典赤率部归顺成吉思汗,成为成吉思汗的帐前卫士,后出任丰州(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太平庄乡白塔村)、靖州内蒙乌拉察布盟四子王旗吉生太镇城卜子村)、云州(山西大同市城区)等地“达鲁花赤(地方行政长官)”。至元元年(1264年),赛典赤升任为陕西行省平章政事(省长);至元十三年(1276年),赛典赤调任云南行省平章政事。后来,马三宝的祖父米的纳也被封为“滇阳侯”,父亲米里金也曾出任云南行省参知政事(副省长),改名“马哈只”,从此以“马”为姓。洪武四年(1371年),马三宝出生于昆阳州(昆明市晋宁县昆阳镇)。洪武十三年(1381年)十二月,明军攻占中庆路(昆明市五华区),10岁的马三保被阉割太监,随后分配到燕王府当差,改名“马和”。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马和追随燕王朱棣参加“靖难之役”,成为朱棣的贴身侍卫。当年十一月初五日(12月2日),朱棣率军8万与建文帝50万大军决战于郑家坝(北京市朝阳区东坝),马和率领骑兵百余人直取敌军主将李景隆,李景隆弃军败逃。朱棣为表彰马和的功勋,特赐姓“郑”。朱棣称帝之后,郑和被任命为“内官监太监(正4品)”,成为“内官12监”中仅次于“司礼监”的主管宦官。郑和下西洋不仅是中国交通史上的空前盛事,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大壮举。按照《明史》的说法,“婆罗,又名文莱,东洋尽处,西洋所自起也”〔1557〕。这就是说,明代所谓“东洋”、“西洋”,是以加里曼丹岛的文莱为界,文莱以东的太平洋被称为“东洋”,文莱以西的印度洋被称为“西洋”。实际上,明代的“西洋”也包括马六甲海峡以东的“南洋”地区。

据《明史》记载,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初十日(1398年6月24日),70岁的朱元璋病逝,遗命“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务有益于民。奈起自寒微,无古人之博知,好善恶恶,不及远矣。今得万物自然之理,其奚哀念之有。皇太孙允炆仁明孝友,天下归心,宜登大位。内外文武臣僚同心辅政,以安吾民。丧祭仪物,毋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毋改作。天下臣民,哭临三日,皆释服,毋妨嫁娶。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从事”〔1558〕。闰五月十六日(6月30日),皇太孙朱允炆即帝位,改元“建文”。建文元年七月初五日(1399年7月13日),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攻占北平。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日(1402年7月13日),朱棣率军攻入京师(南京),建文帝纵火自焚。六月十七日(7月17日),朱棣即位称帝。由于当时建文帝的尸体已经被烧焦,确实真假难辨,于是民间盛传其化装潜逃,成为朱棣的一桩心事。永乐二年正月二十一日(1404年3月2日),朱棣萌生“遣使西洋诸国”〔1559〕的想法,下令“命福建造海船五艘”〔1560〕,因此历代史家对朱棣命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一直有“踪迹建文”之说。其实就郑和下西洋的整个过程而言,所谓“踪迹建文”显然并不是朱棣的目的,至少不是主要目的。

《明史》记载:“永乐三年(1405年)六月,命(郑)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造大舶,修(长)四十四丈(约140.8米〔1561〕)、广(宽)十八丈(约57.6米)者六十二(艘)。自苏州刘家河(江苏苏州市太仓市浏河镇)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闽江口)扬帆,首达占城(越南广治省广治市),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五年(1407年)九月,(郑)和等还,诸国使者随(郑)和朝见。”〔1562〕这就是说,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规模,不仅拥有2.78万人的队伍,而且配备有二千吨级大型舰船62艘,千吨级中型舰船146艘。如果只是为“宣天子诏”或“踪迹建文”,这支船队显然过于庞大。因此,我们只能从“以武慑之”中去理解这次出航的任务。

据《明史》记载,当时明成祖朱棣急于要“以武慑之”者有二。

朱棣首先要“以武慑之”者就是“安南胡(一元)乞袭陈氏封爵”〔1563〕。所谓“安南”,就是“越南”;所谓“陈氏”,就是当时安南国的陈朝国王;所谓“胡气”,就是当时已经篡夺陈朝政权的“辅国太师”黎季牦。黎季牦其人,原籍浙江,本姓胡,此时改名为胡一元。

安南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316年),当年秦军利用“金牛道”南下击灭苴(jū)国、蜀国、巴国,蜀国安阳王子率领残部逃亡到越南北部,建都于螺城(越南河内市东英区),自称“安阳王”。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安阳国”故地被设置为象郡(广西崇左市江州区)。南越赵佗割据岭南时,分设为交趾郡(越南河内市巴亭区)、九真郡(越南清化省清化市);汉武帝平定岭南之后,又增设日南郡(越南广治省东河市)。东汉建武十六年(40年),交趾郡太守苏定依法处死雒族酋长诗索,诗索之妻征侧及妻妹征二乘机发动叛乱,很快攻占65座城镇,建都麋冷(越南永富省安朗县),自称为“征王”。建武十八年(42年)四月,光武帝刘秀命伏波将军马援率军南下讨伐“二征叛乱”。建武十九年(43年)正月,马援歼灭叛军主力,击毙征侧、征二,招降叛军1万余人,随即攻入九真郡、日南郡,歼灭叛军余部5 000余人,彻底消除叛乱。初平元年(190年),东汉王朝陷入军阀混战,日南郡象林县(越南广治省东河市)功曹(助理)区连乘机击杀县令,夺权自立,号称“林邑王”。东吴赤乌十一年(248年),林邑王范雄(区连的外孙)联合扶南国(柬埔寨)进攻交州(越南河内市巴亭区),被东吴军击败。南齐永明九年(491年),林邑国接受“安南将军、林邑王”封号,以藩国地位称臣纳贡。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隋军南征消灭林邑国,重新设置三郡。但随着隋王朝的灭亡,林邑国又死灰复燃。唐高宗调露元年(679年),唐王朝设置“安南都护府”,林邑国再次称臣纳贡。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林邑王头黎的外甥继承王位,改称“环王”,迁都到占城(越南广治省广治市),改称“占城国”,偏安于越南中部。

后晋天福三年(938年),爱州(九真郡)牙将(卫队司令)吴权拥兵称王,建都螺城(越南河内市东英区),开始在越南北部建国,“设官制,制朝仪,定服色”〔1564〕,史称“吴朝”。北宋开宝元年(968年),欢州(越南义安省兴原县)刺史丁部领取代“吴朝”,自称“大瞿越国”,建都华闾(越南宁平省宁平市)。开宝八年(975年),宋太祖赵匡胤敕封丁部领为“安南都护”、“交趾郡王”,被列为“藩属”,史称“丁朝”。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十道将军”黎桓篡位夺权,建立“黎朝”。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亲卫殿前指挥使”李公蕴篡位夺权,建立“李朝”。南宋宝庆元年(1225年),“辅国太尉”陈守度篡位夺权,强迫李姓王族改姓“阮”,建立“陈朝”。建文二年(1400年),“辅国太师”黎季牦篡权,自称是虞帝后裔,改名“胡一元”,改国号为“大虞”,建立“胡朝”。永乐元年闰十一月二十四日(1404年1月6日),明成祖朱棣下诏“封胡(一元)为安南国王”〔1565〕。永乐二年八月二十八日(1404年10月2日),陈朝国王陈日煃(kuǐ)的弟弟陈天平从老挝潜逃到南京,揭露胡一元篡位夺权的真相,朱棣由此萌生规复安南的构想。永乐三年正月十七日(1405年2月16日),朱棣“遣使责谕安南”〔1566〕;六月十五日(7月11日),命“中官郑和帅舟师使西洋诸国”〔1567〕,这显然是“以武慑之”。六月二十六日(7月22日),“胡(一元)谢罪,请迎陈天平归国”〔1568〕。十二月十八日(1406年1月8日),朱棣命“都督佥事黄中、吕毅以兵纳陈天平于安南”〔1569〕。永乐四年三月十六日(1406年4月4日),“胡(一元)袭杀陈天平于芹站(越南老街省老街市),前大理卿薛岩死之,黄中等引兵还”〔1570〕。七月初四日(7月18日),朱棣命“朱能为征夷将军,沐晟(shèng)、张辅副之,帅师分道讨安南,兵部尚书刘俊参赞军务,刑部尚书黄福、大理卿陈洽督饷”〔1571〕。从这次出兵的3名主要将领人选就不难看出朱棣“规复安南”的决心。朱能是安徽蚌埠市怀远县人,其父朱亮是朱元璋早年的“老红巾军”。朱能成年后袭父职出任“燕山护卫副千户”,也就是燕王朱棣的副营级卫士。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时只有两个卫队营,约800余人,分别由张玉和朱能担任营长,后来历经多次大战,张玉阵亡于“东昌之役”,被追封为“荣国公”、“河间王”;朱能被封为“成国公”(死后也追封为“东平王”),是朱棣夺权的两大功臣。张辅是张玉的长子,也是历经多次大战的猛将,被封为“信安伯”。沐晟的父亲沐英18岁就担任朱元璋的卫队长,被朱元璋收为义子,后来也成为朱元璋部下的名将,是收复云南的功臣,死后追封为“黔宁王”。沐晟本人从小就追随父亲南征北战,后来接替沐英镇守云南,也是功勋卓著的青年将领。

永乐四年十月初二日(1406年11月12日),“成国公朱能卒于军,张辅代领其众”〔1572〕。十二月初六日(1407年1月14日),“张辅大破安南兵于嘉林江。丙申(1月19日),拔多邦城(越南谅山省谅山市)。丁酉(1月20日),克其东都(越南河内市巴亭区)。癸卯(1月26日),克西都(越南清化省清化市),贼遁入海”〔1573〕

永乐五年正月十四日(1407年2月21日),“张辅大败安南兵于木丸江”〔1574〕。三月二十七日(5月4日),“张辅大破安南兵于富良江(红河)”〔1575〕。五月十一日(6月16日),“张辅擒黎季牦、黎苍献京师,安南平”〔1576〕。六月初一日(7月5日),朱棣“以安南平,诏天下,置交趾布政司〔1577〕。据史料记载,明代的交趾行省,设治于交州府(越南河内市巴亭区),管辖17府、47州、181县。永乐十六年(1418年),安南豪绅黎利再次发动“蓝山(越南清化省寿春县)叛乱”,接连击败明军,安南局势失控。

宣德二年十一月初一日(1427年11月19日),明宣宗朱瞻基“赦黎利,遣侍郎李琦、罗汝敬立陈暠(gǎo)为安南国王”〔1578〕。此时黎利已经控制越南北部,陈暠只不过是一个政治傀儡,不可能缓和军事冲突。宣德三年五月初一日(1428年),“黎利表陈暠卒,子孙并绝,乞守国俟命”〔1579〕。五月十八日(6月30日),朱瞻基“复遣罗汝敬等谕黎利立陈氏后”〔1580〕。此后朱瞻基又两次出兵,以武力迫使黎利“立陈氏后”,但明军一败再败,根本无法阻止黎利的篡夺。

宣德六年六月初七日(1431年7月15日),朱瞻基只好“遣使诏黎利权署安南国事”〔1581〕。正统元年九月二十八日(1436年11月6日),明英宗朱祁镇“封黎利子(黎)麟为安南国王”〔1582〕,史称“后黎朝”。此后安南又经历“莫朝”、“南北朝”、“西山阮朝”。康熙三十六年,“西山阮朝”消灭林邑国,统一越南北部和中部,并继续南向蚕食柬埔寨,争夺湄公河三角洲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阮福映夺取嘉定(越南西贡市),建立“阮朝”。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阮福映与法国签订《越法凡尔赛条约》,获得法国支持。嘉庆七年(1802年)五月,阮福映定都富春(越南顺化省顺化市)之后,“遣兵部尚书黎光定为正使赴中国求封,并请改国号为南越,因取安南之南,越裳之越,故名。然因古时赵朝南越之地包括两广,因此清朝便将约字改在上面,称为越南”〔1583〕

朱棣急于要“以武慑之”的另一个目标,就是“剽掠商旅”〔1584〕的旧港海盗陈祖义。陈祖义原籍潮州(广东潮州市湘桥区),明初就聚众1万余人占踞马六甲沿海城镇50余座,横行10余年,劫掠商船上万艘。明太祖朱元璋曾悬赏50万两白银(约1.2亿元人民币〔1585〕)缉拿陈祖义,陈祖义随即逃避到三佛齐,自立为“渤林邦”国王。所谓“三佛齐”,是印尼苏门答腊岛的古国,最初被称为“干陀利国”。据《梁书》记载,刘宋孝武帝时期(454—464年),干陀利国就曾“遣长史竺留阤(zhì)献金银宝器”〔1586〕。天监元年(502年),干陀利国王瞿昙修跋罗居然梦见中国当时的梁武帝萧衍,随即令人绘为画像,“仍遣使并画工奉表献玉盘等物。使人既至,模写高祖(萧衍)形以还其国,比本画则符同焉。因盛以宝函,日以礼敬”〔1587〕。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年),佛逝国取代干陀利国,建都勃林(印尼苏门答腊岛巨港市),继续与中国保持礼尚往来,中国史籍称之为“室利佛逝”、“佛逝”、“旧港”、“三佛齐”。13世纪初,三佛齐国发展到15个属国,13世纪中叶,三佛齐国远征细兰(斯里兰卡),结果遭到惨败,国力随即衰退。洪武三十年(1397年),爪哇国王满者伯夷击灭三佛齐,旅居三佛齐的华侨一千余人拥戴梁道明为三佛齐国王,对抗满者伯夷。梁道明祖籍南海(广州市番禺区),他称王三佛齐之后,有数万广东人渡海南下予以支持。永乐三年(1405年),梁道明回中国觐见朝贡,命副手施进卿留守三佛齐。此时海盗陈祖义也称王三佛齐。永乐五年(1407年),郑和从非洲好望角返航经过旧港(印尼苏门答腊岛巨港市),施进卿协助郑和击灭陈祖义,被明成祖任命为“旧港宣慰使”。这是明王朝首次在南洋设置行政机构,也是郑和的外交成就之一。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施进卿病死,明成祖命其子施济孙继任“旧港宣慰使”。明英宗正统五年(1440年),爪哇国王满者伯夷再次攻占旧港,明王朝设置的“旧港宣慰使司”仅仅历经16年时间就宣告终结。

据《明史》记载,永乐五年九月初二日(1407年10月2日),“(郑)和等还,诸国使者随(郑)和朝见。(郑)和献所俘旧港酋长(陈祖义)。帝大悦,爵赏有差”〔1588〕。九月初五日(10月5日),“御奉天门,受安南俘,大赉将士”〔1589〕,同时“命都指挥汪浩改造海运船二百四十九艘,备使西洋诸国”〔1590〕。这就是说,郑和首次下西洋的成绩十分显著,既有俘获海盗陈祖义的战功,同时又押回大批安南战俘,其出使的目的显然与平定安南的战事大有关系。

据专家研究,郑和首次下西洋的航行路线是从福州府(福州市鼓楼区)南下,经过占城(越南广治省广治市)、爪哇(印尼爪哇岛泗水市)、旧港(印尼苏门答腊岛巨港市)、南巫里(印尼苏门答腊岛亚齐河下游)、锡兰(斯里兰卡),直到古里(印度喀拉拉邦科泽科德市),然后原路返回南京。与西方国家的航海探险相比较,西班牙航海家哥伦布(意大利人)首航美洲的出航时间是1492年8月3日,比郑和的首航晚87年。随同哥伦布出航的船队,仅有88名船员和3艘帆船,最大的船只排水量不过250吨。当年10月12日凌晨,哥伦布就发现美洲大陆,揭开了殖民美洲的历史。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首航印度的时间是1497年12月16日,比郑和的首航晚92年。随同达伽马出航的船队,仅有160名船员和4艘帆船,最大的船只排水量约120吨。1498年5月20日,达伽马到达古里(印度喀拉拉邦科泽科德市)。此后印度古里就成为葡萄牙入侵亚洲的基地,揭开殖民亚洲的历史。首创环球航海纪录的西班牙航海家麦哲伦葡萄牙人),其起航时间是1519年9月20日,比郑和的首航时间晚114年,随同麦哲伦出航的船队,仅有270名船员和5艘帆船,最大的船只排水量约130吨。1521年4月27日,麦哲伦死于麦克坦岛(菲律宾中部宿务市附近)。1522年9月6日,麦哲伦船队仅存的“维多利亚”号及18名船员返回到西班牙,完成了人类历史上首次环球航行。

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1405年7月11日),是郑和船队首航西洋的受命时间。2005年4月25日,国务院决定以每年的7月11日为中国“航海日”。2005年7月11日9时,中国21万余艘轮船同时鸣笛纪念郑和首航西洋600周年。

【注释】

〔1557〕见张廷玉《明史》第323卷第8378页《外国四·婆罗》。

〔1558〕见张廷玉《明史》第3卷第55页《太祖本纪三》。

〔1559〕见《明太宗实录》(红格抄本)第27卷第814页《二年正月癸亥》。

〔1560〕见《明太宗实录》(红格抄本)第27卷第814页《二年正月癸亥》。

〔1561〕根据《中国历代度量衡量值表》,明代1尺约32厘米。

〔1562〕见张廷玉《明史》第304卷第7766—7767页《郑和传》。

〔1563〕见张廷玉《明史》第6卷第80页《成祖本纪二》。

〔1564〕见(越南)陈重金《越南通史》第3卷第1章第57页《吴朝》。

〔1565〕见张廷玉《明史》第6卷第80页《成祖本纪二》。

〔1566〕见张廷玉《明史》第6卷第82页《成祖本纪二》。(www.xing528.com)

〔1567〕见张廷玉《明史》第6卷第82页《成祖本纪二》。

〔1568〕见张廷玉《明史》第6卷第82页《成祖本纪二》。

〔1569〕见张廷玉《明史》第6卷第82页《成祖本纪二》。

〔1570〕见张廷玉《明史》第6卷第83页《成祖本纪二》。

〔1571〕见张廷玉《明史》第6卷第83页《成祖本纪二》。

〔1572〕见张廷玉《明史》第6卷第83页《成祖本纪二》。

〔1573〕见张廷玉《明史》第6卷第84页《成祖本纪二》。

〔1574〕见张廷玉《明史》第6卷第84页《成祖本纪二》。见张廷玉《明史》第6卷第84页《成祖本纪二》。

〔1575〕见张廷玉《明史》第6卷第84页《成祖本纪二》。见张廷玉《明史》第6卷第84页《成祖本纪二》。

〔1576〕见张廷玉《明史》第6卷第84页《成祖本纪二》。见张廷玉《明史》第6卷第84页《成祖本纪二》。

〔1577〕见张廷玉《明史》第6卷第84页《成祖本纪二》。见张廷玉《明史》第6卷第84页《成祖本纪二》。

〔1578〕见张廷玉《明史》第9卷第118页《宣宗本纪》。

〔1579〕见张廷玉《明史》第9卷第119页《宣宗本纪》。

〔1580〕见张廷玉《明史》第9卷第119页《宣宗本纪》。

〔1581〕见张廷玉《明史》第9卷第122页《宣宗本纪》。

〔1582〕见张廷玉《明史》第10卷第128页《英宗前纪》。

〔1583〕见(越南)陈重金《越南通史》第5卷第1章第307页《阮世祖》。

〔1584〕见张廷玉《明史》第304卷第7767页《郑和传》。

〔1585〕根据《中国历代度量衡量值表》,明代1斤约596.8克,1两约37.3克,目前银价为1克约6.5元人民币。

〔1586〕见姚思廉《梁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54卷第794页《干阤利国传》。

〔1587〕见姚思廉《梁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54卷第794页《干阤利国传》。

〔1588〕见张廷玉《明史》第304卷第7767页《郑和传》。

〔1589〕见张廷玉《明史》第6卷第85页《成祖本纪二》。

〔1590〕见《明太宗实录》第71卷第1925页《五年九月乙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