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揭秘】中国交通史话:瞿塘铁索桥的堡垒作用

【揭秘】中国交通史话:瞿塘铁索桥的堡垒作用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结果明军东路军首次进攻失利,名将康茂才中炮阵亡,汤和只好率军撤回归州,可见瞿塘铁索桥确实有难以逾越的堡垒作用。五月初五日,明军东路军再次进攻瞿塘关,但仍然受阻于瞿塘铁索桥的猛烈炮火,根本无法推进。这就是说,一旦瞿塘铁索桥失去遏制长江天险的重要作用,大夏国也就走完了它的历史行程。时至今日,巫山县大溪口镇还残留有“瞿塘铁索桥”的遗迹,当年建桥的铁柱、石孔仍然依稀可见;

【揭秘】中国交通史话:瞿塘铁索桥的堡垒作用

长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先秦古籍中,长江一直被称为“江”。东晋永和九年(353年),“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军事”的殷浩准备第二次率军北伐,时任“右军将军兼会稽内史”的王羲之写信劝他“以道胜宽和为本,力争武功,作非所当”〔1490〕,并提出“保淮之志非复所及,莫过还保长江”〔1491〕,这是中国古籍首次使用“长江”之名的历史记录。据《竹书纪年》记载,长江的第一座浮桥就是“(周穆王)三十七年(公元前940年),伐越,大起九师,东至于九江,叱(chì)鼋鼍(yuántuó)以为梁”〔1492〕。此后唐高宗永隆元年(680年),吐蕃设置“神川都督府”,修建云南丽江塔城,并架设“神川铁桥(塔城铁索桥)”。塔城铁索桥位于云南丽江市玉龙县塔城乡,架设于长江上游的金沙江之上,碑文称“西南第一桥”,也被视为“长江第一索桥”。

东汉建武九年(33年),“公孙述遣其将任满、田戎、程泛,将数万人乘枋箄(pái)下江关(白帝城对岸),击破冯骏及田鸿、李玄等。遂拔夷道(湖北宜昌市宜都市)、夷陵(湖北宜昌市夷陵区),据荆门、虎牙(湖北宜昌市虢亭区虎牙镇有虎牙山,其长江对岸是荆门山)。横江水起浮桥、斗楼,立柱绝水道,结营山上,以拒汉兵”〔1493〕。建武十一年(35年)春,岑彭与吴汉、刘隆、臧宫、刘歆(xīn)等部6万余人围攻荆门浮桥,“将军鲁奇应募而前。时天风狂急,(鲁)奇船逆流而上,直冲浮桥,而柱钩不得去,(鲁)奇等乘埶(yì)(势)殊死战,因飞炬焚之,风怒火盛,桥楼崩烧。(岑)彭复悉军顺风并进,所向无前。蜀兵大乱,溺死者数千人。斩任满,生获程泛,而田戎亡保江州(重庆市渝中区)”〔1494〕

北宋开宝七年九月十八日(974年10月6日),宋太祖赵匡胤“命宣徽南院使、义成军节度使曹彬为西南路行营马步军战棹都部署,山南东道节度使潘美为都监,颍州团练使曹翰为先锋都指挥使,将兵十万出荆南,以伐江南〔1495〕。十月十八日(11月4日),“曹彬等将舟师、步骑发江陵(湖北荆州市荆州区),水陆并进”〔1496〕。闰十月二十三日(12月9日)“(曹)彬败江南军于采石(安徽马鞍山市雨山区采石镇),擒兵马部署杨收、都监蔡震等千人,为浮梁以济”〔1497〕。当初,宋太祖决计用兵江南之时,就有“江南进士樊若水诣阙献策,请造浮梁以济师”〔1498〕。宋太祖非常重视这个意见,立即下令“造黄黑龙船数千艘,又以大舰载巨竹(gēng)(纤索),自荆渚而下。及命曹彬等出师,乃遣八作使郝守浚等率丁匠管之。议者以为古未有作浮梁渡大江者,恐不能就。乃先试于石牌口(安徽安庆市怀宁县石牌镇),移至采石,三日而就,渡江若履平地”〔1499〕。这就是说,宋太祖赵匡胤为保障南征大军顺利横渡长江,不仅组建了架设浮桥的工兵部队,而且事先进行了实战演练。可惜面临危亡的南唐后主李煜(yù),竟然也不肯相信宋军搭建长江浮桥的情报,认为只是“为儿戏耳”〔1500〕。开宝八年十一月二十七日(976年1月1日),曹彬率军攻占江宁府(南京市江宁区),南唐后主李煜被俘,南唐灭亡。由此可见,赵匡胤修建采石矶浮桥的举措,确实有克服长江天险的巨大作用。

洪武四年正月初三日(1371年1月19日),明太祖朱元璋命“中山侯汤和为征西将军,江夏侯周德兴、德庆侯廖永忠副之,率舟师由瞿塘,颍川侯傅有德为征虏前将军,济宁侯顾时副之,率步骑由秦、陇伐蜀”〔1501〕。当时建都重庆的大夏国第二代皇帝明升只有15岁,其母彭氏垂帘听政,“诸大臣皆粗暴不肯相下”〔1502〕,内部矛盾很多,但仍然有较强的军事实力。纵观朱元璋的部署:明军分兵两路,首先从北面发起攻势,兵锋直指成都,以牵制夏军的兵力;然后从东面进攻瞿塘关,主攻方向直指重庆。对此夏军也集中主力据守瞿塘关。闰三月,明军东路军到达夔州大溪口(重庆市巫山县大溪镇,即瞿塘峡东口),随即发起猛攻。明升“遣莫仁寿以铁索横断瞿塘峡口。至是又遣(戴)寿、(吴)友仁、邹兴等益兵为助。北倚羊角山,南倚南城砦(zhài),凿两岸石壁,引铁索为飞桥,用木板置炮以拒敌。(汤)和军至,不能进”〔1503〕。结果明军东路军首次进攻失利,名将康茂才中炮阵亡,汤和只好率军撤回归州(湖北宜昌市秭归县),可见瞿塘铁索桥确实有难以逾越的堡垒作用。五月初五日(6月18日),明军东路军再次进攻瞿塘关,但仍然受阻于瞿塘铁索桥的猛烈炮火,根本无法推进。此时,明军北路军“傅友德觇(chān)阶(甘肃陇南市武都区)、文(甘肃陇南市文县)无备,进破之,又破绵州(四川绵阳市涪城区)。(戴)寿乃留(邹)兴等守瞿塘,而自与(吴)友仁还,会向大亨之师以援汉州(四川德阳市广汉市)。数战皆大败,(戴)寿、(向)大亨走成都,(吴)友仁走保宁(四川南充市阆中市)”〔1504〕。明军北路军接连获胜,迫使大夏军调动主力防堵川西。明军东路军却一筹莫展,汤和因此遭到朱元璋严词谴责,感到压力很大。六月五日(7月17日),明军东路军“(廖)永忠密遣数百人持糗(qiǔ)粮水筒,舁(yú)小舟逾山渡关,出其上流。蜀山多草木,令将士皆衣青蓑衣,鱼贯走崖石间。度已至,帅精锐出墨叶渡,夜五鼓,分两军攻其水陆寨。水军皆以铁裹船头,置火器而前。黎明,蜀人始觉,尽锐来拒。(廖)永忠已破其陆寨,会将士舁舟出江者,一时并发,上下夹攻,大破之,邹兴死。遂焚三桥,断横江铁索,擒同佥蒋达等八十余人。飞天张、铁头张等皆遁去,遂入夔府(重庆市奉节县)”〔1505〕。六月十八日(7月30日),“(廖)永忠帅舟师直捣重庆,次铜锣峡。蜀主明升请降,(廖)永忠以(汤)和未至辞”〔1506〕。六月二十二日(8月3日),“俟(汤)和至,乃受降,承制抚慰”〔1507〕。这就是说,一旦瞿塘铁索桥失去遏制长江天险的重要作用,大夏国也就走完了它的历史行程。

瞿塘铁索桥修建于洪武二年(1369年),跨度约925米,设有3层桥面,下层以铁链封锁航道,中层架设火炮,上层称为“天桥”,用于交通往来,做到一举三得,构思确实巧妙。时至今日,巫山县大溪口镇还残留有“瞿塘铁索桥”的遗迹,当年建桥的铁柱、石孔仍然依稀可见;瞿塘铁索桥遗址下游约100米处,还残留有一块石碑,碑文是“康茂才进兵处”6个大字,标明是名将康茂才中炮阵亡之地。

【注释】

〔1490〕见房玄龄晋书》第80卷第2095页《王羲之传》。

〔1491〕见房玄龄《晋书》第80卷第2095页《王羲之传》。

〔1492〕见张玉春《竹书纪年译注》第32页《穆王》。

〔1493〕见范晔后汉书》第17卷上第660页《岑彭传》。

〔1494〕见范晔《后汉书》第17卷上第661页《岑彭传》。

〔1495〕见脱脱宋史》第3卷第42页《太祖本纪三》。

〔1496〕见脱脱《宋史》第3卷第42页《太祖本纪三》。(www.xing528.com)

〔1497〕见脱脱《宋史》第3卷第42—43页《太祖本纪三》。

〔1498〕见脱脱《宋史》第478卷第13859页《南唐李氏世家》。

〔1499〕见脱脱《宋史》第478卷第13859页《南唐李氏世家》。

〔1500〕见脱脱《宋史》第478卷第13859页《南唐李氏世家》。

〔1501〕见张廷玉《明史》第2卷第25页《太祖本纪二》。

〔1502〕见张廷玉《明史》第123卷第3703页《明玉珍传》。

〔1503〕见张廷玉《明史》第123卷第3705—3706页《明玉珍传》。

〔1504〕见张廷玉《明史》第123卷第3706页《明玉珍传》。

〔1505〕见张廷玉《明史》第129卷第3805—3806页《廖永忠传》。

〔1506〕见张廷玉《明史》第129卷第3806页《廖永忠传》。

〔1507〕见张廷玉《明史》第129卷第3806页《廖永忠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