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大渊,字焕章,至大四年(1311年)生于洪都(南昌市城区),是元代著名的民间航海家。至顺元年(1330年),19岁的汪大渊从泉州(福建泉州市鲤城区)搭乘商船出海远航,经过海南岛、占城(越南广治省广治市)、马六甲、爪哇、苏门答腊、缅甸、印度、波斯(伊朗)、阿拉伯(叙利亚)、埃及,并横渡地中海到摩洛哥,再回到埃及;随后出红海到索马里、莫桑比克,横渡印度洋回到斯里兰卡;然后经过苏门答腊、爪哇,到达澳洲;最后从澳洲北上,经过加里曼丹、菲律宾返回泉州,历时约5年。至元三年(1337年),汪大渊再次从泉州出航,经过南洋群岛、阿拉伯海、波斯湾、红海、地中海、莫桑比克海峡,游历东南亚、中亚、西亚,及非洲、澳洲。至元五年(1339年),汪大渊返回泉州,历时约2年。
泉州从唐代之后就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与上百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贸易往来。宋代之后,泉州就住有数以万计的大食(阿拉伯)、印度、波斯等国商人。中国古代把渤泥(加里曼丹岛)以西称作西洋,渤泥以东称为东洋。汪大渊西洋之行的路线,就是元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南海航线;汪大渊的东洋之行,其实就是游历东南亚地区及澳洲。至正九年(1349年),吴鉴奉命修撰《清源(泉州)续志》,遂请汪大渊著《岛夷志》作为附录。可惜这部《岛夷志》随同《清源续志》散失于元末的兵燹(xiǎn),未能流传到现代。幸好汪大渊回到故乡南昌之后,又将《岛夷志》缩写为《岛夷志略》单独刊行,后来被收入《四库全书》,终于得以流传。《岛夷志略》记录了汪大渊周游99个国家及220个地区的亲历亲见,是研究14世纪亚洲、非洲、欧洲、澳洲各国历史、地理、经济、文化、风俗的重要文献,同时也是考察中国元代航海交通史的珍贵史料。
汪大渊写作《岛夷志略》的态度十分严肃,所记录的山川形势、风土人情,一律以亲身经历为准,绝无道听途说之言。《岛夷志略》不仅记录了99个国家及220个地区的风俗、物产、贸易,而且也记载了台湾、澎湖的隶属关系,记载了当时福建晋江县对台湾、澎湖的盐课、税收管理;同时还随处反映了海外华侨的生活。其中就有泉州商人定居古里地闷(帝汶岛),元军远征爪哇的部分官兵留居勾栏山(泰国格兰岛),沙里八丹(印度泰米尔纳德邦讷加帕塔姆港)建有中国式砖塔,真腊国(柬埔寨)有唐人定居,龙牙门(新加坡)住有大量中国移民,马鲁涧(伊朗东阿塞拜疆省马腊格市)酋长是中国临漳(河北邯郸市临漳县)陈姓人等记载。此外《岛夷志略》还有澳洲“麻那里”和“罗娑斯”的记载。当时中国称澳洲为“罗娑斯”,称澳洲达尔文港为“麻那里”。泉州商人认为澳洲是地球末端的岛屿,称之为“绝岛”。汪大渊不仅记载了澳洲土著人“茹毛饮血,巢居穴处”的生活习俗,而且还记载了“澳洲鹤”、澳洲“石楠树”,记载了澳洲达尔文港以东的沼泽,澳洲海岸的牡蛎,是世界上首次介绍澳洲的历史文献。此后500年间,西方学者不敢直面汪大渊曾到达澳洲的历史事实。因为直到1770年,英国的库克船长才到达澳洲,并且公然宣称是他“首先发现”澳洲大陆,这实际上比汪大渊首次到达澳洲的时间整整晚436年,更何况中国商人此前早已经到达过澳洲。(www.xing528.com)
1867年之后,《岛夷志略》开始引起西方学者的关注,先后编入《汉籍丛录》、《南海群岛文献录》、《中世纪史地探究》等文献篇目,以多种文字翻译传播。日本学者对《岛夷志略》更为重视,从1914年藤田丰八出版《岛夷志略校注》之后,直到20世纪后期,仍有不少日本学者继续从事《岛夷志略》的研究。1981年,中华书局出版苏继庼(qǐng)教授的《岛夷志略校释》,成为中国现代最流行的版本。苏继庼教授的《岛夷志略校释》,以《四库全书》文津阁本作底本,同时以龙氏《知服斋丛书》刊本、彭氏《知圣道斋》藏本、丁氏《竹书堂》藏本,以及《寰宇通志》、《大明一统志》等书引用的《岛夷志》原文互为比勘,并以《诸蕃志》、《星槎胜览》等书为旁证,其纠谬补正较为完备,注释内容更是详征博引,参考图书达100多种,涉及中外交通史、华侨史、物产志、民俗学等诸多内容,学术价值很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