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元代大运河在中国交通史话中的影响——从海运转向运河航线

元代大运河在中国交通史话中的影响——从海运转向运河航线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海运航线毕竟有万里之遥,运输费用较高,元王朝的目光又回到运河交通线。从此运河航道改从山东直入北京,使南北运河航程由隋代的2250公里缩短到1837公里,形成7段运河干线。二是“北运河”。三是“南运河”。四是“鲁运河”。〔1484〕见史念海《中国的运河》第7章第267页《运河干线的改变》。〔1486〕见史念海《中国的运河》第7章第288页《河运与海运》。

元代大运河在中国交通史话中的影响——从海运转向运河航线

隋炀帝开凿“通济渠”、“山阳渎”、“永济渠”、“江南河”之后,已经形成纵贯南北的运河交通线。由于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中心是长安和洛阳,宋代更是建都于汴京(河南开封市城区)、临安杭州市西湖区),因此当时的运河交通体系偏重长江南北,黄河以北的运河航道经营较少,始终处于时断时续的状态。元代建都于大都(北京市宣武区)之时,“旧日的运河在这一时期,大部分已经湮塞;所残余的几段,如江淮之间的邗沟、河北的御河,以及太湖附近的江南运河,都互相失去联系,而不能构成完整的交通网”〔1484〕,于是元王朝只好采用“漕粮海运”的方式保障供给。但是海运航线毕竟有万里之遥,运输费用较高,元王朝的目光又回到运河交通线。当时的大运河北段是隋炀帝开凿的“永济渠”,起点是浚(xùn)州(河南鹤壁市浚县)。后来由于黄河改道断流,浚州与能够连接黄河的封丘县(河南新乡市封丘县)已经相距约90公里,需要转为陆运才能进入御河(卫河),而御河水量较小,不能满足大规模漕运的需要。至元十八年(1281年),忽必烈采纳郭守敬的意见,决心改建运河北段,下令开凿“济州河”,利用汶水、泗水的水源,形成任城县(山东济宁市任城区)到须城县(山东泰安市东平县)的运河航线,航程约75公里。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忽必烈下令开凿“会通河”,利用汶水水源从须城县北上,经过寿张县(山东济宁市梁山县寿张集)、聊城县(山东聊城市东昌府区),直到临清县(山东聊城市临清市),航程约125公里。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郭守敬为都水监,再度提议恢复这条运河,得到许可,并于次年施工,三十年告成,即所谓通惠河。新河总长164里,沿河设坝闸10处,每处并设上下双闸,共20座”〔1485〕。从此运河航道改从山东直入北京,使南北运河航程由隋代的2 250公里缩短到1 837公里,形成7段运河干线。

一是“通惠河”。通惠河从昌平县(北京市昌平区)引神山泉水南下,经过瓮山泊(昆明湖)、积水潭(西海),直到中南海,然后出文明门(崇文门)东向到高丽庄(北京市通州区张家湾镇)汇入潞河,航程82公里。

二是“北运河”。北运河从高丽庄南下,经过梁各庄(北京市通州区张家湾镇梁各庄)、沙古堆(北京市通州区西集镇)、河西务(天津市武清区河西务镇)、武清县(天津市武清区),直到三岔河口(天津市红桥区)与南运河、子牙河、海河交汇,航程186公里。

三是“南运河”。南运河从三岔河口南下,经过杨柳青(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镇)、靖海县(天津市静海县)、清州(河北沧州市青县)、沧州(河北沧州市运河区)、交河县(河北沧州市泊头市交河镇)、东光县(河北沧州市东光县)、吴桥县(河北沧州市吴桥县)、德州(山东德州市德城区),直到临清县(山东聊城市临清市),航程509公里。

四是“鲁运河”。鲁运河从临清县南下,经过堂邑县(山东聊城市东昌府区堂邑镇)、阿城(山东聊城市阳谷县阿城镇)、梁山泊(山东济宁市梁山县境内)、徐集(山东济宁市梁山县徐集镇)、任城县(山东济宁市任城区)、南四湖(南阳湖、独山湖、昭阳湖、微山湖),直到台庄(山东枣庄市台儿庄区),航程约380公里。

五是“中运河”。中运河从台庄南下,经过邳州(江苏徐州市邳州市)、洛马湖(骆马湖)、宿迁县(江苏宿迁市宿城区)、虹县(江苏宿迁市泗阳县),直到淮阴县(江苏淮安市淮阴区),航程约186公里。

六是“里运河”。里运河从淮阴县南下,经过楚州(江苏淮安市楚州区)、宝应州(江苏扬州市宝应县)、高邮县(江苏扬州市高邮市)、扬州(江苏扬州市广陵区),一直到瓜州(江苏扬州市邗江区瓜州镇)连接长江,航程约170公里。

七是“江南运河”。江南运河从润州(江苏镇江市润州区)南下,经过丹阳县(江苏镇江市丹阳市)、常州(江苏常州市城区)、无锡州(江苏无锡市城区)、苏州(苏州市吴中区)、吴江州(苏州市吴江市)、嘉兴县(浙江嘉兴市南湖区)、余杭县(杭州市余杭区),直到杭州(杭州市西湖区),航程约324公里。

据史念海先生研究,“元代的运河主要是采用闸河的办法,闸河水面的高低升降,需要一定时间,漕舟因而常被稽延;而且闸河内的水量是一定的,通行的船舶的载重,如果超过规定的数量,就感到困难。元代曾先后制定若干条例,严加限制船舶运载量,从元初开河起,就只许行百五十料船”〔1486〕。但是“权势之人和富商大贾贪嗜货利,造三四百料或五百料船于河驾驶,以致阻碍官民行舟”〔1487〕,这就使运河的通航能力始终受到严重限制,难以满足漕粮运输的需要,因此造成漕粮海运的数量不断增加。由于当时的海运路线比较通畅,“顺风的时候,十多天就可以到达。只是这条道风涛太大,常常湮没舟船,淹毙人命。不过这些事情不是当时政府所顾虑的,当时政府所最顾虑的事情是怕漕粮也随着损失了。后来损失的漕粮,规定由运官赔偿,海运依然维持着不废,差不多到了元亡的时候”〔1488〕。元王朝末期,黄河又接连几次发生决堤灾难,运河航道多次遭受严重破坏,“使已趋于淤塞的运河更濒于危殆”〔1489〕。(www.xing528.com)

【注释】

〔1484〕见史念海《中国的运河》第7章第267页《运河干线的改变》。

〔1485〕见史念海《中国的运河》第7章第283页《通惠河》。

〔1486〕见史念海《中国的运河》第7章第288页《河运与海运》。

〔1487〕见史念海《中国的运河》第7章第288页《河运与海运》。

〔1488〕见史念海《中国的运河》第7章第292页《海运》。

〔1489〕见史念海《中国的运河》第7章第303页《元明之际运河的厄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